即将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民应该拥有什么?_中国人论文

即将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民应该拥有什么?_中国人论文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应有哪些涵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涵养论文,走向世界论文,中国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Cultvation修养

礼仪其实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实际上是树立国家形象,体现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中国人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中国的文明和文化来。具体来说,就是要文明、礼貌、不卑不亢。

什么问题不能问

现在很多中国人都知道了和欧美人打交道时,不能问别人的年龄和收入,这是最基本的礼貌。但因为习惯使然,还是会常常问到让别人不快的话题。在国内乘火车,从北京到上海的这段路程,足够你身边的乘客了解你是干什么的,你来什么目的,你多大年龄,你结没结婚,属于什么收入水平等等诸多情况。基本上从坐上火车起的半个小时之内,这样的问题就开始源源不断往外冒了。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和一个人同行了一路,还对这个人的私人情况一无所知的话,会觉得很不可思议,觉得这个人有问题。但在国外,我们也聊天,可以聊一路,很投机很开心。但下了车还是对刚才谈得热火朝天的人一无所知。因为大家的话题只限于风土人情、文化天气等和私人情况完全无关的话题。如果你实在很有好奇心,也只能从和你谈话的人的举止和遣词用句来判断他的职业和其他的一切。

如果你不想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切记三不问:不问对方年龄;不问对方职业和收入;不问对方的家庭和隐私。

三位德国留学生在南京学习三个月后,有人问他们对中国有什么印象。三个人都表示对中国人的几个方面不理解:一个问题是,中国人是不是经常在开会啊?无论是在饭厅还是在公交车上都在开会。饭厅的每一个桌上大家都大声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公交车拥挤的环境里也能大声说话交换着看法。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学校里的同性恋那么多?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见女同学之间互相握着手,搭着肩,甚至男同学之间也有类似的亲昵举动。而异性的同学之间这样才是很自然的。

这三个德国学生利用假期去农村到处看看,回来他们写信给父母说很吃惊,原来中国的农村特别开放,小孩子竟然都穿着开裆裤!

这些笑话其实就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造成的。欧美国家的人很忌讳在公共场合大声喧闹。而中国人则喜欢在饭桌上喝酒划拳吃得热热闹闹,在电影院里议论一下演员或者剧情,在公交车上大声谈笑,而这些在中国人看来无可厚非的习惯,会被欧美人认为很没礼貌、没教养。他们通常会在这样的场合里很安静,在每一个等待的间隙里静静看书。母亲带着孩子去饭店,如果孩子哭起来,这个母亲会带着孩子离开,这是基本的礼貌。

握手时看着对方的眼睛

一个国内的代表团去德国招商引资,前期工作做得很成功。团长很高兴,搞了一个大型宴会。他作为主人站在门口迎客,并与客人一一握手。宴会结束后团长认为这次很成功,兴高采烈地来向我告辞。不料他前脚一走,一个德国客人就告诉我:“这位团长下次来我不会再接待他!”我问是不是他们商业洽谈的时候有纠纷。“不是,是他得罪了我。”这个德国人生气地说。“我进门时他握着我的手,却不看着我的眼睛,甚至还扭着头跟后面的人说话。他怎么能这样不尊重我?这简直就是不把我当人看!”

而那位团长至今以为他的德国之行非常圆满成功,根本不知道他已经完全失去了一位德国朋友。

太热心不一定有好报

荷兰首相夫妇80年代到中国来访问,夫人想去参观一个幼儿园。那天下着蒙蒙细雨,孩子们从幼儿园门口一直排到教室里,他们手里还拿着鲜花喊欢迎。夫人在幼儿园只参观了一半就要中断这次访问。我以为她身体不舒服。但夫人摇头,回去才告诉我她的不舒服是在心里。没有必要,下着细雨,还要孩子们站在雨里迎接,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竟然鸦雀无声。这种近似于军事化的训练孩子的方式让夫人非常不能接受。夫人认为孩子就应该走来走去,笑笑闹闹,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天真活泼才是天性。那种严肃压抑的气氛让人没法参观下去。

我跟夫人解释,孩子们平常在幼儿园里就是像她形容的那样。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一个多月前幼儿园老师们就告诉孩子要听话,有礼貌,才达到今天这种效果。

在礼仪方面,我们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不了解别人的思维,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表达有时反而会好心办错事。文化和思维方式也需要沟通,互相理解。

谦虚过度是虚伪

一个德国代表团到中国访问。在一个省考察时,省领导设晚宴招待贵宾。饭前有个几分钟致词。欢迎致词说完,最后说“今天准备的是一个便宴,菜不好,也没什么菜,请包涵。”其实当时桌上已经摆着10凉10热20个菜了,德国朋友们本来已经很吃惊于菜式的丰富。对于他们来说,招待客人不过是一个沙拉、一个汤、一个主菜,最多加个甜食,决不会超过4个菜。即使招待英国女王也是这样。20个菜还叫没菜?这让他们觉得这番话很虚伪,而且还让他们觉得很难办。今后该怎么招待中国人?如果上20个菜还算是没菜的话而且请客的主人自己说菜不好,那为什么不把好的拿出来招待我们呢?让他们不理解的还有什么叫包涵,自己觉得不好,还要别人来包涵?

我跟他们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谦虚,总不能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吧?

如果是德国人请客,他们会怎样呢?如果是在宴会上,他们会说“这是我们当地最有特色的菜,请你们品尝。”如果是在家里,他们会说“这是我夫人最拿手的菜,请品尝。”在不同的思维方式里,谦虚不慎就会成了虚伪,给彼此的沟通造成障碍。

待客之道

我在卢森堡当大使时,有次请十个当地企业家吃饭。宴会将要开始时,一个客人看了一下菜单,然后说:“这里没个菜我能吃,因为全是海鲜,很抱歉,请少准备一份我的,我真的不能吃。”我赶快叫厨师来,问他有没有最快的方法弄一个菜,能和其他的菜同步端上来。厨师说有,但是按规矩不能把这种菜端上桌。我说管不了那么多了,赶快做了端上来吧。菜上来以后,那位客人很奇怪地问我是什么。我说这是“蚂蚁上树”,并指给他看说是肉末和粉丝做成的。但对什么是“粉丝”又要费一番力气来解释了。我告诉他就是透明的面条。他对“透明面条”很感兴趣,而且那天他吃得满意极了,说他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菜。这下大家都要来品尝,结果那天晚上最受欢迎的不是事先准备好的鱼翅、鲍鱼、大虾,而是一大盘厨师拿不出手的“蚂蚁上树”。

我们自认为高级的东西其实并不一定符合别人的口味。你以为拿出你最高级的东西才是最礼貌最热情的待客之道,其实,不管用来待客的东西高级低级,只有最符合客人口味的才是最高明主人的待客之道。

送礼要有人情味

中国人办事和表达感情都喜欢送贵重礼物,这让外国人很不理解。这种礼物常常让他们为难或者根本不知道这样做有何价值。法国的一个代表团来中国一个工厂参观,中方送给团员们的礼物是刮胡刀,给团长的礼物是能够全球接收的收音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送礼注重礼品的实用价值。但外国人觉得这是一种广告价值,要不为什么非要送某种牌子的日常用品给我呢?在他们看来,送一些纪念画册或者有收藏价值的杂志更有意义。能体现礼品的一种文化内涵。送礼不在于礼物的贵重,而在于这份礼物送的有人情味,有送礼者的关爱在里面,这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不准时就会遭到拒绝

德国人认为迟到或者早到都不礼貌。提前到会让主人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准备,给主人造成慌乱。有时候即使你早到了,主人也会在楼上不下来。如果因为堵车眼看着要迟到了,一定要打电话说明,进门后再真诚道歉,这是与人交往的一个原则。

一次一家德国报社的主编想见我,约我去报社参观。约好3点,我早到了2分钟。秘书说主编正在打电话,请等一下,过了10分钟,秘书又来说请等一下。我又等了2分钟,然后就走了。在路上,秘书打电话说现在主编有空了,你能不能回来谈。我拒绝了。对那种不守时间又没有合理理由的人,我不能接受。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我在德国的朋友,他们都说这样很对,非常赞同。守时,无论是对于我们,还是西方国家的人来说,都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原则。

标签:;  

即将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民应该拥有什么?_中国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