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

刘万方[1]2017年在《利胆健脾汤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探讨利胆健脾汤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进一步探寻中医药对慢性胆囊炎的治疗作用,为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郁脾虚型)提供新的方法。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胆囊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利胆健脾汤(炒柴胡10g、党参30g、茯苓30g、杭白芍15g、炒白术15g、香橼15g、粉葛30g、金钱草15g、茵陈15g、炒鸡内金10g、甘草10g-药物来源均选用云南省中医医院的中药房提供的中药小包装,由云南省中医医院中药房煎药机统一代煎中药),日1剂,3次/日,每次150ml(一袋),饭后半小时温服。对照组予口服胆舒胶囊治疗(四川济生堂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20026078)治疗,3次/日,2粒(0.9g)/次,饭后半小时口服。两组均于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指标观察并记录。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分布及治疗前彩超情况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治疗后治疗组疾病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0%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5.0%,与对照组有效率75.0%相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前后各单个症状积分变化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大便稀溏/便秘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右胁胀满不适、嗳气叹息、食少纳呆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改善右胁疼痛、口苦、恶心/呕吐症状方面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组改善胆囊彩色B超声像的有效率为82.5%,与对照组改善胆囊彩色B超声像的有效率6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期间两组患者在尿液分析、大便常规+潜血和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其中两组血常规、肝功、肾功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胆健脾汤具有改善慢性胆囊炎(肝郁脾虚型)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在改善中医证候及胆囊彩色B超声像方面疗效更佳;在改善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大便稀溏/便秘、腹胀、右胁胀满不适、食少纳呆、嗳气叹息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并且其安全性良好,可以将其作为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郁脾虚型)的用药选择及参考。

王琳[2]2004年在《香青胆舒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旨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从临床和实验方面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寻求治疗本病的中医药效机理。本病的主要病机是由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或劳累过度损伤脾气;嗜食膏梁厚味,壅滞中焦,以及感受寒邪,直中太阴,脾气受伐;或忧虑过度伤脾,脾伤则湿聚酿热,或是湿热交蒸,郁阻胆腑;或是蛔厥犯逆,邪浊留滞,最后都可导致胆腑通降下行失常,胆汁淤滞不畅,又影响中焦脾胃功能,日久化源亏乏,脉络瘀阻,而产生慢性胆囊炎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据此制定了疏肝利胆,健脾益胃,化痰活血的治疗原则和相应的中药处方。临床治疗本病30例,并与25例利胆片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香青胆舒颗粒可以有效改善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香青胆舒颗粒具有显著的增加胆汁流量、消炎、镇痛、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本研究表明,香青胆舒颗粒具有疗效显著、服用方便、副作用小、作用持久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王晨[3]2014年在《自拟金柴疏胆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自拟金柴疏胆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提供有效的方药。方法:选60例中医辨证符合肝郁脾型慢性胆囊炎患者,均来源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门诊。在确立严格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基础上,将入选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患者和对照组30例患者,治疗组给予自拟金柴疏胆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舒胆胶囊治疗,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把收集、记录的数据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得出结果,并观察其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都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经统计学分析P(0.01,说明治疗组在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金柴疏胆汤在临床治疗中能明显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又可有效改善慢性胆囊炎的影像学表现,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高国庆[4]2007年在《疏肝解郁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从中医与现代医学角度对胆囊炎进行分析论述,观察疏肝解郁汤的临床疗效,为深入的研究慢性胆囊炎,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奠定基础。意义:慢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西医以消炎对症、手术等方法治疗。应用抗生素并不能终止病情的发展而获得满意的效果。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具有降低复发率及毒副作用少等优势。因此,本研究在发展慢性胆囊炎的有效治疗,减轻患者病痛,促进恢复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结果:本研究共收集了58例病例,经过临床观察后,治疗组痊愈3例(8.33%),显效16例,(44.44%),有效14例(38.90%),无效3例(8.33%),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显效4例(18.18%),有效14例(63.64%),无效4例(18.18%),总有效率为81.82%。从自身症状的改善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B超检查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2%。对于结石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1.25%。结论:通过本研究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疏肝解郁汤在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上有显著的疗效。

赵娜, 常增伟, 赵永强, 汶明琦[5]2015年在《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利胆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以提高胆囊炎的治疗疗效。方法:将16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予以抗炎利胆等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利胆和胃方随证加减,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38例,总有效率为88.75%。对照组临床治愈13例,总有效率6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利胆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在提高胆囊炎的治疗疗效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胡西百合提, 杜惠玲[6]2012年在《金洪元教授经验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60例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金氏疏肝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12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应用金氏疏肝汤治疗;对照组60例消炎利胆片治疗,两组均以治疗3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氏疏肝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有显著疗效。

宋晓鸿, 陈祥林[7]1998年在《金威逍遥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183例》文中研究说明认为肝郁脾虚,胆胃失调是慢性胆囊炎关键病机之一。以自拟金威逍遥汤疏肝健脾,调和胆胃,经治183例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显效率为57.92%,有效率为38.80%,总有效率为96.72%。此方对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预防急性发作,疗效良好

李怡宪[8]2000年在《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胆囊炎是由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所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常与胆石症同时存在,按临床表现和临床经过又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两类。急性胆囊炎患者中有胆石者占90%以上,其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第二位。慢性胆囊炎患者中有胆石者占70%。现本文主要研究慢性胆囊炎,而急性胆囊炎则不列入本研究。 祖国医学中原无慢性胆囊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慢性胆囊炎应属中医之“胁痛”,“黄疸”,“肝胀”,“胆胀”,“腹痛”等病范畴。历代医家对此病有丰富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为后世中医辩证提供了依据。本病的发生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或劳累过度损伤脾气;嗜食膏梁厚味,壅滞中焦,以及感寒受邪,直中太阴,脾气受伐;或优虑过度伤脾,脾伤则湿聚酿热,或是湿热交蒸,郁阻胆腑;或是蛔厥犯逆,邪浊留滞,最后都可导致胆腑通降下行失常,胆汁淤滞不畅,又影响中焦脾胃功能,日久化源亏乏,脉络瘀阻,而产生慢性胆囊炎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治疗手段上有辩证论治、专方专药、针灸、推拿、饮食疗法等多种形式。这些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具有副作用少,止痛快及防复发的优势。 在胆囊疾患中,70%以上的胆囊炎是结石性的,其余的则称为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原因,胆囊结石导致胆囊管梗阻引起胆囊炎性反应而形成慢性胆囊炎。此外,胆囊管的慢性阻塞、细菌性感染、化学性因素及寄生虫等均可造成胆囊的慢性炎症。在治疗方面,西医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对于不适合手术治疗者以内科治疗,但西药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疗程又长,而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难以达到长期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鉴于上述原因,导师根据多年来治疗慢性胆羹炎的临床经验,结合中西医研究慢性胆囊炎的成果,按医圣张仲景“知肝有病,当先实脾”的治法,以“肝脾同治”的原则,权衡脾胃,以通为利,补中兼通为法,拟定本方。在以理论结合临床为研究思路,从药效学和药理形态学方面,探讨本方对慢性胆囊炎的影响。 本研究共收集了48例病例,其中治疗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龄45.85岁;对照组ZI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5.38岁:经过临床观察后,治疗组痊愈 2例*.41嘟,显效 11例O0.74知,有效 12例(44.44%),无效2例(7.41%),总有效率为92.58%:对照组显效4例(19.05%),有效13例(61.90%),无效4例(19.05%),总有效率为80.95%。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间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沪川.05X但两组间的显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在自身症状的改善上,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明显的改善,但经统计学处理后可以发现治疗组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在B超检查方面治疗组27例患者于治疗后B超检查中发现胆囊炎改善情况属痊愈者有 2例门.41%),显效 11例(4.74%),有效12例(44.44o),无效2例(7.41%),总有效率为92.59O/;而对照组ZI例患者则有4例显效(19.05%),有效13例的.l%),无效4例(19.050X总有效率为 80.95%。对于结石改善情况治疗组 27例中伴有结石的 15例患者经治疗后有1例显效的.67%),有效6例O0.0%),无效8例O3.33%),总有效率为 46.67%;而对照组 ZI例中伴有结石的 13例患者经治疗后则有1例显效0.69o),有效二例(15.38%),无效10例O6.92%),总有效率为-23.07%。由此足以说明本研究用方在临床治疗慢性胆羹炎有显著性疗效。 此外,通过临床观察表明,本研究用方无明显的毒副作用,该药安全可靠。

朱美兰[9]2017年在《腹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腹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与常规针刺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以探讨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且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纳入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腹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腹针组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天枢;常规针刺组取穴(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天枢、中脘、太冲;两组针刺结束后均用TDP治疗仪照射腹部,留针三十分钟,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六天,休息一天,六次作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总积分及中医证候单一症状积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入组前一般情况比较(性别、年龄、病程等均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2.症状总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种方法都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总积分;其中腹针组症状总积分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较对照组改善症状总积分有更好疗效。3.中医证候单一症状积分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单一症状积分比较,八个症状的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单一症状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八个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显著差异(均P<0.05),说明两种方法对中医证候单一症状积分的改善均有很好的疗效;组间比较,腹针组腹胀、纳少、便溏不爽、喜太息、疲乏无力积分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是:P=0.016、0.025、0.050、0.025、0.003<0.05);胃脘痛、烦躁多怒、嗳气反酸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是P=0.430、0.202、0.3210.05>0.05)。表明腹针在改善腹胀、便溏不爽、纳少、喜太息、疲乏无力的症状积分上比常规针刺有更好疗效,在改善胃脘痛、烦躁多怒、嗳气反酸三个症状积分上疗效差不多。4.临床疗效评定治疗后腹针组治愈8人,显效13人,好转7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3.33%。常规针刺组4人治愈,8人显效,13人好转,5人无效,总有效率83%。经统计学分析,腹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24<0.05),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32<0.05)。结论:腹针和常规针刺都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而腹针改善更明显,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从对中医证候单一症状的改善上看,腹针可能在改善脾虚证症状上比常规针刺有更好的疗效。

林志鹏[10]2013年在《肝胆化石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胆石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肝郁脾虚型胆石症患者的不同临床疗效,探讨肝胆化石汤在改善胆石症的症状、体征及结石消溶上优势,做一初步的总结,为该方治疗胆石症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在广州市中医院门诊收集肝郁脾虚型胆石症患者72例纳入本临床研究,其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故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口服肝胆化石汤10周,对照组口服熊胆胶囊及复方消化酶10周。观察与对比两组在治疗2周、4周、10周时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治疗10周后结石消溶情况及胆囊大小的改变。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时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4.9%、71.6%,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4周时症状、体征改善总有效率为90.0%、85.3%,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10周时症状、体征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85.3%,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组在治疗4周时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优于治疗2周时,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10周时症状、体征改善优于治疗4周时,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两组在治疗10周时,结石消溶总有效率分别为54.5%、35.3%,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两组中的胆囊结石病例治疗10周时,胆囊体积均未见增大,而治疗组胆囊缩小率较对照组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肝郁脾虚型胆石症患者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均有较好疗效,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有效率均有所升高。治疗组的对症状、体征改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治疗4周时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优于治疗2周时,但治疗4周时与治疗10周时相比,无明显差异。考虑治疗组在治疗4周时患者的症状、体征已大部分改善,延长治疗,积分减少比率下降不明显。3.治疗组的结石消溶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具有显著性差异。4.治疗组中胆囊结石患者胆囊体积缩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反映治疗组对胆囊消炎、溶石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利胆健脾汤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D]. 刘万方. 云南中医学院. 2017

[2]. 香青胆舒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王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4

[3]. 自拟金柴疏胆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D]. 王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4]. 疏肝解郁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D]. 高国庆.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7

[5]. 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临床观察[J]. 赵娜, 常增伟, 赵永强, 汶明琦. 黑龙江中医药. 2015

[6]. 金洪元教授经验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60例疗效观察[J]. 胡西百合提, 杜惠玲. 新疆中医药. 2012

[7]. 金威逍遥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183例[J]. 宋晓鸿, 陈祥林. 辽宁中医杂志. 1998

[8]. 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D]. 李怡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0

[9]. 腹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朱美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10]. 肝胆化石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胆石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志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