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要素分析_礼品书论文

畅销书要素分析_礼品书论文

畅销书要素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畅销书论文,要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根本上来讲,畅销书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出版活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它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各出版要素、出版环节的周密配合被“制造”出来的。一本书要想成为畅销书,我认为至少应具备四大要素:适销对路的内容(选题);美观新潮的形式(装帧设计);较强的时效性(出书时机与周期);较高的知名度(宣传促销)。下面就分别对这四大要素的内涵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内容

一本书能否畅销,首要的决定因素是它的内容,即图书的选题。畅销书对选题内容的基本要求是独具创意和适销对路,即能够独辟蹊径,创造性地引导图书市场的新潮流,充分地满足社会和读者的最新需求。

为使图书选题符合以上要求,图书的编辑、策划人员就必须做好优化选题的工作。在确定选题之前,必须对社会动态、读者需求、市场行情作广泛深入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确定选题方向和最佳切入点。这样才能避免出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把图书畅销的希望和保障建立在科学分析和现实需求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侥幸心理之上,这将会大大提高畅销书策划的成功率。这方面,有很多典型的例证。比如岳麓书社出版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能畅销不衰,多次重印仍供不应求。从选题策划来看,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在国内率先出版横排简体字、篇幅浓缩的古典名著全本,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和收藏名著的需要其二,经过整理后的古典名著,形式和内容更简明通俗,扩大了读者面,是名副其实的“普及文库”,所以能吸引众多的读者,并捷足先登占领市场,使得步其后尘的其它出版社始终无法与之抗衡。因为这套书本身和岳麓书社都已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和好感,这对书的畅销起到了决定作用。曾经轰动一时的“周洪系列书”如《警告中国领导》、《警告中国夫妻》、《警告中国男人女人》、《忠告老板》、《忠告明星》等等,之所以能畅销,更是精心策划的结果。这些选题能满足人们关心现实热点问题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可以为人们提供最时髦的谈论话题和借以宣泄情绪的特有方式,选题角度新奇独到,有较强的现实感,故能赢得各行业众多的读者。人们都知道金盾出版社的书很畅销,它靠的是两根支柱:第一,优化选题;第二,强化发行。该社把70%的人员放到全国城乡各地,这些人既是图书发行员,又是信息情报员和组稿编辑,组稿与发行融为一体,所以该社所出的书都是适销对路的书。在谈到优化选题时,社长兼总编谢德元总结说:“图书销售量大小,首先在于它是否适销对路,如果对读者无好处,发行工作再好,也难以占领市场。”由此可见,畅销书的第一要素是:内容必须适销对路。

二、形式

畅销书除了要求内容必须适销对路之外,还要求具有形式美,即图书的装帧设计和外观包装必须醒目悦目。因为现在市场上的图书品种繁多,要想让自己的图书从书海中脱颖而出,引起读者的注意(醒目),赢得读者的好感(悦目),就必须从形式上对图书精心包装,使之独具特色,有较强的吸引力,才不至于被众多的书所埋没。

为使图书的形式具有美感和吸引力,在对图书进行装帧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图书内容和读者对象,使不同的书都以自己的最佳形象呈现出来。例如,商务版的“汉译学术名著丛书”,内容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经典名著,读者对象主要是中高级知识分子。所以,为体现凝重典雅的学术风格和权威性,在外观设计上简洁朴实,仅以橘红、黄、绿、蓝等底色来区别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不同的类别,这种形式作为“汉译学术名著”的形象已被读者普遍认可,给人一种亲切熟悉的、值得信赖的感觉。所以这套书一再重印,畅销不衰,成为社科书店的常备书。又比如,近年来出现了“礼品书”畅销的势头。这些礼品书主要是一些印装精美的成套的中外文学名著豪华本(如上海译文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大部头的工具书(如《辞海》、《辞源》)以及有特定用途的礼品书(如“新婚丛书”)。这些书看上去美观气派,摆在家中可以“装点门面”,显示出特定的文化层次和高雅情调,满足人们的虚荣心和自尊心,同时可以美化居室环境,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要。它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时尚相合拍,故能打开畅销之门。正是受此启发,有人提出了生产“装饰性图书”的新奇设想,这主要是在图书形式上做文章,不失为制造畅销书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如今,装帧设计对图书的促销作用已被出版界所认同,出版竞争中的“装帧大战”也愈演愈烈,各家出版社都施展绝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在装帧设计界的有识之士提出了“销售性装帧”的新观念,意在优化、美化图书商品的形象,为图书畅销创造条件。

三、时效性

所谓时效性,主要是指出书的时机和出版周期。现在图书市场的行情复杂多变,机会转瞬即失。所以,及时准确地捕捉信息,把握最佳的出书时机,以尽可能短的出版周期,迅速地把书推向市场,是现代出版竞争尤其是畅销书出版竞争的基本要求和致胜要诀。

因为不同时期人们读书的兴趣、动机和热点不同,所以畅销书的主题也在不断地变换,畅销书的出版也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与市场节奏合拍,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控制市场。例如,目前国营的新华书店、出版社与“第二渠道”书商的竞争,就能说明这一点。书商们有一个目标,就是策划、发行畅销书,这样才能赚钱,才能生存。他们靠什么与出版社、新华书店竞争?除了经营手段灵活、生产成本低以及采用加印、盗印、出黑书黄书等非法手段之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出书周期短,动作快,能快速占领市场。每当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书在市场上畅销之时,出版社赶着重印,书商也在忙着盗印,往往盗印本先上市,挤了出版社的重印书,像《废都》、《康熙大帝》、《我的父亲邓小平》等畅销书都有如此遭遇,结果书商们比出版社赚的钱还多。虽然书商盗印的书质量都很粗劣,但因为抢先上市,机会抓得好,加之读者往往一时不能辨认,所以仍然十分“畅销”。由此可见,出书周期是决定畅销书命运的关键因素。那么出版社为什么会落后呢?主要是出版环节太多,从开始审稿到出书至少要半年时间,就是重印书,等书店订数至少得3个月,不等订数也得1个月左右。而书商一旦看准,半个月之内就可以拿出盗印本。如此悬殊的出版速度和周期,怎能不胜负分明呢?

如今,出版社要想在畅销书出版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除了下力气捕捉畅销书信息和选题之外,重点要简化出版环节,敢于当机立断作出决策,并采用电脑编辑、激光照排等高效率的现代化编印手段,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出书周期。实际上,只有高效率的出版社才能不断地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畅销书,对于一个僵化迟钝的出版社来说,再好的畅销书选题也只能生产出过时滞销书。

四、知名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者都十分重视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对出版行业来说,也是如此,一本书能否畅销,与它本身的知名度和出版社的知名度有密切的关系。

一个知名度较高(尤其是因出版众多畅销书而闻名)的出版社,出版畅销书无疑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像中华书局、岳麓书社的古籍书,商务印书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社科和文学类翻译书,三联书店的文化生活类读物,在读者中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许多读者购书是冲着这些出版社的牌子来的。但这种知名度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是所有的出版社都有这种“先天”的条件,所以具体到每一种书,还必须通过有针对性、有创意的宣传促销工作,提高图书本身的知名度,才能打开畅销渠道。例如,岳麓书社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之所以畅销,在促销方面有一句很响亮的口号:“以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书!”这最能满足读者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而且他们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的精装本名著,比同时期其它社的同类书价格便宜将近一半。这一招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赢得了广大读者和新闻媒介的广泛赞誉,产生了显著的促销效应。又如,中州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的《白话容斋随笔》一书,一度跃居《新闻出版报》统计的社科书畅销榜前列,重印多次,供不应求,完全得力于一句响亮而独特的广告词——“毛泽东终生珍爱的书”,而且封面上也印着毛泽东读书的照片。这样一来,唤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既然是伟人毛泽东终生喜爱的书,肯定内容不一般,非得看看不可!这种名人效应影响下的“一睹为快”的购书心理,正是该书出版策划者所期望的结果。

另外,像印刷巨幅彩页宣传广告,配合影视媒介同步出书,也是近年来畅销书出版中提高图书知名度的颇有奇效的促销手段。例如,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康熙大帝》套书,第一版发行效果并不理想。当中央电视台把根据书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之后,该书才开始畅销起来,这完全得益于电视的广告宣传作用。另外,在参加全国文艺出版社订货会时,该社又临时印制了一批宣传该书的彩色单页广告,配合发行,一时间,大街小巷的书店、书摊上都挂起这幅醒目的广告,又进一步提高了该书的社会知名度。其实,这种印制彩页广告的做法,最早是从“二渠道”的书商们开始的,虽然需要一笔数目不小的投资,但宣传促销的效果却极为显著,所以很快风行起来,成为近年来出版发行界的一种时尚。因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为提高图书产品的知名度,必须投入一定的广告宣传费用,这是必要的投入,没有这种投入,就没有产出,就没有效益。

总而言之,畅销书的策划和出版,是一项需要各环节、各要素协同配合的系统工程,以上所谈的四个方面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和因素。一本书要成为畅销书,离不开这四种要素的配合,虽然具体到某一本书,可能并不同时兼有四要素,只是因其中某一要素的突出而畅销。但四种要素俱佳时,畅销的可能性无疑最大。所以,选题内容、装帧形式、时效性、知名度四要素的最佳配合,应当成为畅销书出版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目标。

标签:;  ;  ;  ;  ;  

畅销书要素分析_礼品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