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问题患者咨询1例论文_殷常青,陈金华

社会适应问题患者咨询1例论文_殷常青,陈金华

殷常青 陈金华

(海军上海场中路离职干部休养所卫生所 上海 200436)

【摘要】一患者对新调入的环境不适应,加之被班长误解,心理受到一定的伤害,产生了抑郁情绪,以致想家情结严重。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与其本人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运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其调整认知观念,消除了患者适应不良的行为,解除了不良情绪,咨询效果明显。

【关键词】社会适应;心理问题;行为治疗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112-02

1.病例资料

患者,男,18岁,独生子,性格内向,身高1.68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主诉:“最近一个月我特别想家”、“抽烟的事我想给大家解释,又觉得没有必要”、“现在没兴趣上课,不想参加体能训练”、“我对未来看不到希望”。

个人史:出生于南方某大城市一高干家庭,父母对儿子学习成绩很看重,但缺乏对生活能力的培养。本人学习勤奋,追求完美。高考落榜后补习准备来年再考,刚到一个陌生环境,感到很兴奋。以前家教很严,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和他生活的城市,现在来到一个陌生地方,可以换个新的环境摆脱父母的严厉管束, 另一方面如果表现优秀,争取考上大学,就能圆自己的大学梦。其父母均为机关高层领导干部,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现病史:来到新环境后不久,患者开始想家,因为新的地方离家很远,长期住在那儿很少有机会外出,让人难以忍受。多个人同住一个房间,使他很不适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员,各自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一切都使患者感觉不舒服,还有繁重的训练,简陋的伙食条件,种种情况使他觉得越来越想家。一天,他老乡给他抽烟,他并不抽烟,但又不想失老乡的面子,就抽了,被看到批评了他,他感觉被冤枉,更加想家,以至于紧张不安、焦虑、情绪低落、不愿与大家交流。

心理观察:咨询师观察患者走进咨询室时,神情沮丧,目光忧郁,步速缓慢,表情痛苦。旁人反映:近一个月,他不大愿意与我们交流,见了班长也不大情愿打招呼,对班长指出的问题很反感,训练有时思想不集中。一有时间他就埋头写信,问他写什么,他说想家了,写封信。给予心理测验结果是《艾森克人格问卷》(EPQ):E:40、N:58,抑郁自评量表(SDS)》:60,《焦虑自评量表(SAS)》:55。

2.讨论

针对以上的情况咨询方案采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认知疗法主要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来达到消除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治病防病的目的[1]。咨询师进行了评估与诊断: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性格内向、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较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①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除外精神病。②求助者心理方面有典型症状:有内心的冲突,焦虑,痛苦,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睡眠差,食欲下降。病程不足三个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和效率下降,社会功能未受损,内容未泛化。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属于常形,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③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新环境中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

鉴别诊断:①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除外精神病。②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因此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③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因对军营环境不适应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体验到后悔等不良情绪,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不影响社会功能,但效率下降,未泛化,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④与抑郁症鉴别:该求助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情绪低落,意向下降,兴趣下降,但皆因内心冲突引起,且程度不严重,也无自杀倾向和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咨询过程分为: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阶段与巩固阶段。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倾听患者的疾苦,鼓励患者有效控制情绪,运用启发式思维联想法,使患者明白思维与情感行为之间的联系[2]。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和心理干预,是患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能力和内控性,消除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3]。社区是患者的首诊机构,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要认真做好对各类心理问题的人的筛查、评估、观察和诊断,特别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除应密切关注患者精神症状的控制情况外,也需要督促患者遵循科学的饮食,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4]。通过五次咨询,主要采取了认知疗法,使求助者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缓解了痛苦情绪反应,此次咨询基本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中,提高心理素质对每个人来说都具有不容否认的紧迫性及重要的现实意义[5],需要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来完成,帮助求助者处理好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殊响.内科疾病的心理治疗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4.

[2]李树敏,黎海云,余伟等.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0):54-55.

[3]王卫君,许菊青,叶爱明等.健康行为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5B):4-6,9.

[4]薛雪,刘希舜,石玮等.社区146例精神病患者躯体健康问题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4):299-301.

[5]鲁守光.心理疏导疗法[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55.

论文作者:殷常青,陈金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  ;  ;  ;  ;  ;  ;  ;  

社会适应问题患者咨询1例论文_殷常青,陈金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