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胸部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论文_龚垠

长沙市中心医院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医学技术对于十年前来说已经是日新月异。但是,技术在发展,病变也在多样化,对于胸部疾病的诊断仍然是当下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之一。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扫描到的数据综合各种技术(如MPR、MinIP、STS、VE等)之后把人体器官的各种内表面图像展示出来,提升对于胸部疾病的诊断效果。

【关键词】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 胸部疾病 临床价值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是依托于多种技术的,如MPR,即多层面重建法;MinIP,即最小密度投影法;STS,即滑动薄块法;VE,即仿真内窥镜法等等。其在医学界诊断病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扫描到的数据综合上述技术之后把人体器官的各种内表面图像展示出来,图像包括平面图、立体图等等。本文收集了2008年8月—2010年12月127例利用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胸部疾病诊断的病例资料,根据诊断结果分析原、探讨诊断意义及其价值。

一、患者资料与诊断办法

1.患者资料

本文选取了2008年8月—2010年12月127例胸部疾病患者利用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得到的CT扫描图:其中,男性101例,女性26例,所有患者年龄介于32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达57.1岁。常见的胸部疾病一般有以下几种:主动脉瘤、包裹性胸腔积液、纵膈肿瘤等等。

2.诊断办法

使用的CT扫描仪器型号为Picker 6000,对患者从肺尖到肺底进行扫描,扫描的厚度一般介于4到7纳米之间,选取1.5的螺距,在加强扫描时,造影剂的用量需要达到100毫升,设置速率为3.0毫升每秒。扫描结束之后,在开始做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SSD)、薄层滑块技术(STS)、仿真内窥镜(VE)、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法(VR)等各种图像处理之前,需要将扫描到的原始数据通过机器进行减薄处理,此时的厚度设置为3毫米,间隔设置为1.5毫米,进行处理[1]。

3.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评价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评价一般由比较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操作,具体是将经过后处理的扫描图像与原始的扫描图像进行对比之后分析,主要分析以下内容:第一,通过原始扫描图像不能确诊病症的患者观察经过后处理技术得到的图像是否能够确诊或排除一部分诊断;第二,由于经过处理的图像可以放大在病变处的显示,观察是否可以增加有利于确诊的信息;第三,有利于增加手术方案的针对性及准确性,减小手术的风险。

二、结果分析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上述选取的2008年8月—2010年12月127例的处理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12例是经过传统的CT扫描图像无法确诊病症的,在经过多层面重建法、容积再现法、滑动薄块法、最大密度投影法后处理技术之后确诊(其中3例确诊为肺动脉栓塞,6例确诊为肺内占位病变,3例确诊为局限性支气管扩张);51例通过最大密度投影法、容积再现法、滑动薄块法后处理技术增加了患者病变处的细节信息(51例患者中有33例为弥漫性肺疾病,剩下18位为肺内占位病变);其中10例病变处比较复杂,通过多层面重建法更加精确地进行了定位(2例为胸腔入口占位,2例为肺底积液,3例为肺不张,3例为包裹性胸腔积液);34例患者通过容积再现法、最大密度投影法、仿真内窥镜法显示了病变位置与周边的组织关系,有利于在术前更好地建立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控制手术中产生的风险(其中15例为肺原发或继发占位病变,3例为纵膈肿瘤,2例为气管内占位,剩下14例为胸主动脉瘤);剩下20例通过滑动薄块法、最大密度投影法处理后与原来的的CT扫描图像没有太大差异(其中14例为肺感染性疾病,剩下6例为肺弥漫性病变)[2]。

表1螺旋CT图像后技术处理结果分析

三、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胸部疾病诊断的价值

1.多种方式重建使影像立体化

通过多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影像更加立体化,以此来清晰病变处及其附近的组织关系,更全面地显示各种脉络的交界,使得主治医生对于病变处有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了解。例如,通过肺癌的表面遮盖法、多层面重建法两种后处理技术可以在影像中更加立体的显示出肿瘤的各类信息,如大小、形态、范围等等。如需对肿瘤病变处的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做一个更全面、准确地判断,则可用CCT后处理办法进行,还能够根据得到的结果进行肺癌分期的判断,对于临床的诊断意义重大[3]。

2.丰富了扫描图像中的信息量

通过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丰富扫描图像中的信息量。与仿真内窥镜法相比,滑动薄块法与3D显示法结合可以更好地显示肺病变处的细节位置。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成像能够弥补传统CT扫描图像中纵向范围的不足,三维地投影出肺部中间的整体状态,比如气道的长度及状态,气道是否有产生偏移等等,这是对于传统CT扫描影像的重要补充环节[4]。仿真内窥镜法能够通过模拟式的内窥镜对于气管、支气管进行观察,观察是否有因为肿瘤而造成的阻塞等情况。此外,通过对于气管沿壁使用浸润生长的方式,对于诊断中央型肺癌具有不可替代的诊断作用,尤其是官腔向心性狭窄结构的。当然,另外也可以采用高度狭窄的官腔来探查气管、支气管的状态。当下,相关学者对于有关于气管、支气管树成像的各类研究具有一定的争议,国内有相关学者专家通过表面遮盖法与最大密度投影法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螺旋CT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显示有九成以上的支气管分支,接近五成的亚段支气管也出现分支现象,还能够投影出由炎症、肿瘤等病症导致的支气管狭窄甚至直接断截的三维影像。国外对于这一块内容有一些模型实验与部分报道,但并不非常全面[5]。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每个医院、研究室的硬件条件不同,受到机器、软件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对于支气管分支具有一定的级数要求,分支重建工作具有一定的问题。并且,如果程度不够,支气管在三维立体图案上面的显示结果还不如传统CT图像中的图形,可与伴行血管结合做出较好地判断。所以,到目前为止,对于上述技术在支气管扩张中的诊断应用还具有较大的疑问,需要进一步分析与实践,通过也需要有更加匹配的软件问世。

3.增加了多种显示技术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增加了多种显示技术,比如三维显示技术、多平面显示技术、曲面显示技术、平面切割显示技术,同时还可以进行多种窗技术的搭配,从而使主治医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病变处的情况,在多种胸部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症确诊过程中,通过表面遮盖法后处理技术重建之后,可在影像中观察到膜撕裂的范围,还能够减少传统CT图像影响带来的诊断不良影响。如在诊断迂曲的主动脉瘤病症时,因在横断面上观察肿瘤,可能会由于影像斜行、横行而失真,无法真实地反应肿瘤的体积大小。此外,如支气管肺隔离症等肺先天发育异常病症虽然非常少见,但在诊断过程中非常依赖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只有在影像中观察到供应隔离肺的畸形动脉,才能真正确诊病例,虽然团注造影剂后快速扫描也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显示这一病例的症状,但在偶尔的情况下会出现单纯轴位影像的结果,导致很难发现异常的动脉所在。

本文从患者资料、诊断办法、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评价三方面交代了本文选取的患者资料的背景,然后通过病例显示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从多种方式重建使影像立体化、丰富了扫描图像中的信息量、增加了多种显示技术三个角度说明了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胸部疾病诊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丰,尚燕宁,张涛.胸部螺旋C T 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25:717-721.

[2] 高建华,贺洪德,彭勇,等.螺旋CT 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19:1091-1093,1107.

[3] 邵明利.64 层螺旋CT 胸部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7:123-124.

论文作者:龚垠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5

标签:;  ;  ;  ;  ;  ;  ;  ;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胸部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论文_龚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