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论文_李嘉静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论文_李嘉静

李嘉静 广西梧州岑溪市第一中学 543200

【摘要】我们知道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更需要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是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的有机统一。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探究;有效使用;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4-049-02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对信息资源的加工技能逐渐成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究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新时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帮手,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计算机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课程内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操作,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

一、高中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在传统的高中教育中的地位低下。

虽然我国现在的很多普通高中都设立了信息技术教学,但是实际上,对于学校、学生家长、教师甚至学生本身来说,他们对信息技术新教学很难产生兴趣乃至不重视这门课程,导致了信息技术新教学在传统的高中教育中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地位很地下,使得信息技术的主旨“旨在教育学生来提高他们对生活、学习、以后的工作中无所不在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学校、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这门新教学的不关心甚至漠视态度,使得信息技术新教学在我国普通高中中很难发挥其作用。

2.教授信息技术的教师力量和实力不够强大。

新教学标准在信息技术教学这门新教学上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概念和新教学内容。对于教授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而言,大多数教师并不能理解和贯彻这一新概念和新内容,这也就造成了信息技术新教学在普通高中的展开有了很大的阻碍。对于教师本身而言,教授这门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他们首先要自己理解和贯彻新教学中的新概念与新教学内容,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还要求他们将新教学的理念与内容与他们的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所以,教授信息技术新教学的教师力量和实力不够强大也是高中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3.学校规模和能力的欠缺造成有关信息技术设备不齐全。

虽然我国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很多普通高中已经配上电教设备以及信息技术室,但是仍然有很多高中学校缺少必要的设备,尤其在我国的云贵、川渝地区有很多高中学校没有相关方面的设备,甚至有的连一台电脑都没有。这些地区经济的落后造成教育的落后,所以对于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进行,也是一个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加大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使用

我们知道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更需要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是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的有机统一。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说,确实是显得比较抽象,学生学习也比较枯燥。仅靠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使抽象理论内容形象有趣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加利于接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改变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1、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

多媒体课件使用声、光、电等多种技术,为学生呈现图片、视频、声音等在多个方面给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刺激,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点有效理解。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课件各部分的组合。一个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难的知识简单化、把复杂的知识步骤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可操作性,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操作

在机房里上课主要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把教学步骤展示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操作过程通过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当教师演示操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立即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这种手把手的教师模式,可以降低学生操作的难度。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可操作性。所以,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配合其它学科的教学,提高课程整合的质量。使学生掌握好信息技术这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三、组织好上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除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实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动手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上机操作的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成果。如何组织有效的上机操作训练,就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教师组织上机操作不成功,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的效果。要组织有效的上机操作,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明确上机任务和目的

有目标的教学和有目标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不仅如此,明确的上机目的还能够有效地为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了防止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上开小差的情况的出现,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之前,要通过多媒体屏幕明确上机的任务和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广播通知,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2.营造教育教学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操作任务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生的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

四、优化示范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计算机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各种操作,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例如,运用文字编辑软件完成文字处理工作、借助电子表格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与计算、处理拍摄的视频等,这些对学生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先讲解理论知识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操作流程,像如何创建电子表格、录入数据、运用公式进行统计等,然后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自行完成操作,应在学生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师完成教材中的示范案例后,应提问学生在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操作,如果学生回答有,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重复教材中的操作,以加深学生对具体操作流程的理解。当学生操作完成以后,教师应提问全班同学其操作是否合理,然后改变其中的一些操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口头操作”,以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

总之,要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我们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做好学生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论文作者:李嘉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论文_李嘉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