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命运_科技革命论文

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命运_科技革命论文

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命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运论文,科技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十分重视科技革命,并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英国率先进行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并波及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科技革命,一方面使力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科技与经济结合,使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科技革命,并把科学看成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或“一般社会生产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42页。), “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42页。)。同时又将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转化定律作为自己学说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末,电子和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证明了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沉重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震动了整个科学界和哲学界。唯心主义高喊“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列宁为了捍卫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对物理学的新发现作了科学的分析,对物质作出了新的哲学概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发电机、电话和电灯三大发明,推进了电器工业的发展。列宁高度重视这些科技革命的成果,提出了这样的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美国的国民教育。虽然列宁的社会主义实践较短,他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深入的研究,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他把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社会主义革命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伟大事件。毛泽东虚心学习并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关注基本粒子的研究,提出了基本粒子无限可分的思想。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我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壮了国威,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我国的封锁和压制,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地位。然而,由于当时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失去了科技革命的机遇,致使我国与西方各国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距拉大。

20世纪,分子物理、核子能、激光、半导体、超导体、计算机等科技文明的繁荣,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面对这一现实,邓小平于1988年会见胡萨克总统时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74页。)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的科技观。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江泽民反复宣传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序》(干部选读)。)。江泽民从生产力和经济的动态发展、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从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指明了科学技术的作用,深化和发展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

二、科技革命与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所称的时代是指由基本特征决定的历史大时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功,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活力得到了第一次的表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页。)面对如此情景,资本主义向何处去?这是时代提出的、又需要人们回答的时代课题。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为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成就激动而高唱赞歌,他们看不到时代提出的课题。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对他的辩证法的光辉思想作出了非辩证的理解,当然也不可能看到时代提出的课题。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从人权的视角猛烈地抨击了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及给无产阶级带来的沉重的灾难,设想了未来理想的社会,涉及了自由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但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无视科技革命带来的文明成果,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力量,沉迷于理性的决定力量,故不能科学地解决时代的课题,他们构想的未来社会带有空想性。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回答了资本主义时代提出的课题:资本主义必然由社会主义代替。在回答马克思恩格斯如何解决时代课题时,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从剩余价值的理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来说明这一问题,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忽视了科技革命在马克思恩格斯解决时代课题上的作用,无疑也是欠缺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确实从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经济基础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来说明整个社会的变革,揭开了社会历史发展之谜,证明了资本主义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确实潜心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剖析,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政治结论。但我们也不可忽视马克思关于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著名而重要的论断。生产力变革的动因是什么?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什么到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才形成?无产阶级为什么会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这些问题若离开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很难自圆其说的。生产力是活泼易变的,究其原因,是科学技术的作用,是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先进的劳动资料来替代落后的、陈旧的劳动资料,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机器生产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人类利用科技的进步不断认识到劳动对象的新特性,拓宽了劳动对象使用的范围,制造出新的原材料;人们用先进的科技知识武装劳动者,使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这样,人类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地解决物与物之间的矛盾、人与物之间的矛盾,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由此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再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形成,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形成,也离不开第一次科技革命。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在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之前就存在,但此时尚未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生产,或以水力为动力的机器生产,出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才得以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造就了无产阶级,熔炼了无产阶级的优秀品格,创造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使无产阶级具备了埋葬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只是从理论逻辑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的时代课题,率先实践这种转化的是列宁。

自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到19世纪末连续爆发了八次经济危机,从一国发生到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由资本主义批判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预测的正确性,又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帝国主义。与此同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外实行殖民扩张来转移危机造成的损失。据统计,到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相当于法国的两倍半,而法国的殖民地近于美、德、日三国的三倍。然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采用科学技术成果,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赶上或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加剧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和斗争。例如,在186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第一位,法国次之,德国和美国刚刚走上舞台。但到了1880年后,美国超过英国名列第一;到了20世纪初,德国又超过了英国,居第二位。仔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受制于科技发展不平衡规律。据汤浅的研究,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顺序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列宁根据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的结论作了果断的修正,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873页。)从1914年开始,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长达几十年的大动乱的时期,“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社会主义革命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完全证实了列宁预测的正确性。在列宁思想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苏联成为世界人民向往的圣地。但是在胜利的凯歌声中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一些领导人固守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而否认市场经济,陶醉于战争引起革命而无视时代主题的转换,沉迷于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的斗争而远离科技革命的浪潮,使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加之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侵袭,发生了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逐步转向“和平与发展”。在经济上,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马歇尔计划的作用下,迅速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经济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并且紧跟科技革命的浪潮,经济得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在政治上,西方国家的联盟正在加强,在科威特和科索沃的战争中明显表现出来。国内的阶级矛盾因经济的持续增长暂时得到了缓和,阶级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此同时,因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国家在数量上减少了一大半,剩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面临着改革的巨大的政治风险。于是在一些人当中产生了这样的疑虑: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灵不灵?社会主义旗帜还能举多久?这些疑虑涉及到对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

我们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这是一个历史的大时代。漫长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是这个历史大时代的特点。时代的主题可以不断地转换,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走向、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些是决定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的内在根据。

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困难,甚至出现某些严重挫折,这是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结论作非历史理解的结果。振兴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课题。邓小平理论是解决当代课题的强大思想武器。破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念,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念,涉及到各个领域,工作千头万绪,但始终要抓住科学技术和教育,紧迫科技革命的浪潮。科教兴国,科教兴社会主义,科教发展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结论。

标签:;  ;  ;  ;  ;  ;  ;  ;  ;  ;  ;  ;  

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命运_科技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