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及其借鉴意义_通胀率论文

各国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及其借鉴意义_通胀率论文

各国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及其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抑制论文,意义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抑制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抑或是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国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或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和措施也很不一样。各国都力图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治理通货膨胀。由于各国抑制通胀的措施不同,其效果和经验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世界各类国家抑制通胀的经验,对于解决本国面临的通胀问题,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对通货膨胀问题认识的变化

随着通货膨胀问题的日益普遍,近几十年来,国外学者和政府的决策者对通货膨胀问题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和改变。有些经济学家主张“通货膨胀无害论”,甚至还有人认为“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提出利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主张。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是有害的。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现实情况表明,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会带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但高经济增长与高通胀率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发达国家在70年代后半期经济停滞衰退,而通胀率却很高,有的高达两位数,形成“滞胀”的两难局面。近年来,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复苏,而通胀率却保持3~4%的较低水平。一些发展中国家,如80年代的拉美国家,通胀率曾一度很高,但经济却是负增长;进入90年代,拉美经济恢复增长,但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抑制措施,通胀率却呈下降趋势,1994年拉美经济增长达3.7%,而通胀率却从过去的4位数下降到16%。虽然对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来说,通货膨胀往往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也并非是必然的和不可抑制的。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治理通货膨胀定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苏联和东欧国家,恶性通货膨胀曾使当局大伤脑筋。亚洲、非洲、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也把通胀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敌。即使是通胀率较低的发达国家,只要通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就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抑制。例如,1994年美国的通胀率仅在3%以下,而经济增长为3.6%,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就连续6次提高利率,以稳定货币。过去西方发达国家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现在已经改为把“抑制通胀”作为首要目标,这反映出发达国家政府总结了几十年的经验,认识到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以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为前提。

二、几类国家抑制通胀的措施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其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相差甚大,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它们所采取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做法各不相同,可以说各有特色,各有侧重。脱离开具体的环境和条件,人们很难抽象地评价其好坏优劣。但各国在抑制通货膨胀时均无一例外地运用经济扛杆、行政和法律手段。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这类国家经济立法完备、市场机制健全、经济发展成熟,在控制通胀方面,稳定货币的任务主要由中央银行承担;政府常以经济的或立法的手段为主进行宏观调控,也不排除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它的主要职责是控制货币发行量,维护货币的稳定,并对商业银行起领导作用。中央银行一般是支持政府的发展政策的,但是当政府的政策影响到货币的稳定时,银行有较大的自主性。政府因财政赤字想从银行透支、多发钞票,也是不可能的。例如,德国于1957年通过法律,规定政府从银行贷款不得超过3个月,银行只有在完成货币稳定任务的前提下,才支持政府的政策。为了消化两德统一带来的经济负担,防止通货膨胀,1994年中央银行提高了马克的利率,引发了欧洲货币危机,德国总理迫于国际压力,出面要求中央银行降低利率,但遭拒绝。结果造成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崩溃,而德国本国的通胀率却因此降到了3%。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大小与该国通胀的程度似乎也没有直接关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日本中央银行则完全附属大藏省(财政部),但两国的通胀情况却相反,美国的通胀率大大高于日本。因此,关键要看该国政府执行什么样的政策。

发达国家抑制通胀的措施主要依靠调整利率,为抑制通胀就提高利率,为刺激经济发展就降低利率。目前北欧国家的经济在低税、低利率的推动下增长迅速,但通胀并未失控。当然取得这些成绩是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的。例如,1994年芬兰的通胀率为18.5%,估计1996年丹麦的失业率将达10.5%。

此外,发达国家为加强宏观调控,也不排除使用行政干预等手段。二次大战结束初期,西欧国家物价与工资不断攀长,形成恶性循环。为打破这种局面,它们曾运用间断性冻结物价和工资以及逐步通过立法改革工资制度等手段。法国在此前37年间8次冻结物价,两次冻结工资,先是设立《最低保证工资制》,后又制定与经济发展指标挂钩的《最低增长工资》。

2.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有很大不同,它们的生产不是“过剩”而是“短缺”,通胀率高与生产不足往往有直接关系。而要刺激生产,加快发展,难免带来通货膨胀。所以它们抑制通胀的措施要比发达国家更复杂,难度也更大。但总的来看,也不外乎采用经济和行政两手,同时进行某些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些拉美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都先后进行了货币改革,使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实行本国货币与美元自由兑换,以提高其货币信誉,防止货币贬值。凡实行这种改革的国家,国内的通胀率都在短期内降低了。巴西政府自1986年起先后制定了许多旨在降低通胀率的计划,但效果都不很理想。1994年7月实行了雷亚尔计划,即“不用美元的美元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仅两个月的时间就将通胀率降至不到2%。但这样做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外汇储备,否则就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墨西哥目前的金融危机就是例证。此外这种改革的弊端是使本国经济完全挂在别国经济上,一旦别国经济发生变化,本国经济极易被殃及。

政府对国营企业减少补贴和实行私有化。大量亏损的国营企业是国家的沉重负担,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对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可以减少政府财政赤字,也可使国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墨西哥通过私有化,国有企业由1005家减少到目前的100多家,仅此一项就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300多亿比索。阿根廷将90%以上的国营企业出售给本国和外国的大财团,获90亿美元的收入。

政府还运用信贷政策等经济扛杆,采取限制投资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在国内发行债券、以及提高存款利率等办法,以保持经济的总量平衡和抑制通胀的目的。

一些拉美国家还实行国家、工会、企业三方签订社会契约,对签约各方进行适当约束的办法,即工会不能随便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保证不随便提高物价,国家以这种契约的形式实行全社会风险共担,从而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韩国对政府垄断的产品价格实行严格控制,对重要产品规定最高限价,并设法控制公用事业部门收费标准的上涨。同时,韩国又加强舆论导向和群众工作,动员国民“勒紧腰带”,牺牲部分眼前利益,不去抢购商品,努力增加储蓄。拉美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还广泛进行各种反通货膨胀的宣传,并准备制定相应的法律,使这种宣传更加持久化和规范化。

3.经济体制处在转轨阶段的国家 主要指原来的或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的通胀形成的原因、表现形式、治理方法和实行效果各不相同。进行经济改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越南、老挝,其经济情况较好,近两年来在抑制通胀方面效果明显。老挝较早实行汇率并轨和自由兑换,通胀率较低。越南为缓解供需矛盾,调整了投资结构,把资金集中用于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日用消费品上,对产生通胀的基本因素进行了治理。从1989年起越南采取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的办法,抑制社会总需求,减少货币流通量,取得较好的效果。当年实现了资金盈余;随后,注意发展和完善金融体系,银行系统独立核算,加快建立农村和民间信用组织,逐步扩大农村和农户信贷市场。通过这些措施,越南对通胀进行了有效的控制,通胀率由1986年的747.7%下降到1993年的5.2%。为了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越南准备将通胀率控制在10%以下。

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大体上可分为3种情况:一是独联体大多数国家经济继续滑坡,物价涨幅惊人。1994年俄罗斯继续实行紧缩银根、严格控制贷款的政策,使通胀压力有所缓和,但也加剧了开工不足、生产下降或停产以及三角债等问题。独联体国家1994年的通胀率分别为:亚美尼亚50倍,土库曼斯坦28倍,白俄罗斯23倍,哈萨克斯坦20倍,乌兹别克斯坦16倍,摩尔多瓦6倍,吉尔吉斯3.8倍,俄罗斯3倍多。二是除捷克以外的其他东欧国家,其经济开始回升,但通胀率仍在两位数以上,通胀压力仍较大。三是捷克等个别国家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1991年为56.6%,1992年为11%,1993年为20.8%,1994年为10%,1995年预计为7~10%,与此同时,其财政也扭亏为盈。捷克的主要做法是:(1)保持财政平衡,反对赤字政策。为此,捷克严格控制预算、节约开支,在预算中明确规定通胀幅度。(2)稳步实施货币改革,保持社会稳定。为此,国家颁布了银行法,确立国家银行的独立地位,使捷币克朗与美元挂钩,可自由兑换,但对公民兑换外汇规定了限额。这表明捷政府对克朗自由兑换一直持谨慎态度,对所有银行中的本国货币存款一律实行保值,以维护储户利益,因此,居民存款大增,减少了货币对市场的冲击。(3)实行税制改革,使国家预算收入增加。捷克实行增值税、所得税和消费税3大税种。税制改革使国家收入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价格下降。(4)采用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商品价格。国家规定最高限价,对有些商品实行指导价,国家进行监督,根据成本利润确定提价幅度。(5)控制工资增长,对工资增长超过国家规定的企业和单位课以高达数倍的罚款。

三、对我国治理通胀的启示

中国的通货膨胀情况与外国不尽相同,治理的办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一方面,治理通胀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搬照抄;另一方面,外国的某些好经验好做法也应吸收和借鉴。我们从国外抑制通胀的政策和措施中,似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国外的经验表明,通货膨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因此,对通胀问题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目前一些通胀率很低的国家都采取“先打预防针”的办法,早谋对策,防患于未然。对物价涨幅已高达21.7%的中国来说,中央和国务院已决定把抑制通胀作为199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这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增强抑制通胀的决心,加大抑制通胀的力度。

2.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通胀率虽高达两位数,但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中,中国的总体形势是最好的。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居民储蓄额、外汇储备额、外资增长率、市场供应状况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呈良性状态,这不仅不同于其他国家,也不同于中国80年代出现的两次高通胀时的情况。充分看到这些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通货膨胀是完全有可能得到抑制的。

3.从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各国情况看,在价格放开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出现一定的通胀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从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不发达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不相适应这一点看,要解决供需矛盾,关键是要增加生产,发展经济,这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发展经济就要增加投入,这就难免产生供求关系的新变化,导致通胀。只要认真对待,及时调整经济政策,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问题不难解决。

4.与国外比较,中国的通胀有“中国特色”,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中国的通胀不完全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还存在许多非经济因素,诸如市场转轨过程中秩序混乱、行为不规范、法制不健全、消费攀比、公款挥霍消费、不正之风,等等。因此,治理通胀必须运用经济杠杆、行政手段、加强法制建设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标签:;  ;  ;  ;  ;  ;  

各国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及其借鉴意义_通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