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注意瞬脱特征的发展研究论文

初中生注意瞬脱特征的发展研究

周婷婷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摘 要: 本研究采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SVP)实验范式,测查初中生注意瞬脱的发展特征。结果显示:初中二年级学生在注意瞬脱程度上较初一年级学生轻,两个年级之间的注意瞬脱程度统计学差异不显著;初中三年级学生在注意瞬脱程度上较初一年级学生轻,两个年级之间的注意瞬脱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初三年级学生在注意瞬脱程度上较初二年级学生轻,且两个年级之间的注意瞬脱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注意瞬脱程度最轻,初一年级学生的最重,初中生注意瞬脱特征可能呈连续性发展。

关键词: 初中生;年级;注意瞬脱

一 引言

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是指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简称RSVP)中,快速连续地呈现不同的刺激,如果在第一个目标刺激(T)之后200~500ms之内呈现第二个探测刺激(P),目标刺激(T)的正确报告会阻碍对探测刺激(P)的正确辨认现象。Broadbent等于1987年在一个多重RSVP实验中最先发现了这种现象,随后Raymond等于1992年也在实验中发现这一现象,并把这种第一个目标刺激后的刺激处理缺陷现象命名为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简称 AB)。

注意瞬脱属于注意的一种抑制现象,主要揭示了人们在处理知觉信息输入的基本能力,注意瞬脱的研究也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使它成为注意研究的一个焦点。自1992年Raymond等开创性实验研究以来,研究者主要通过改变RSVP流中的目标刺激和探测刺激时长、各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及空间位置来探求注意瞬脱的特点。研究发现,注意瞬脱受到刺激呈现时间、时间间隔、目标刺激和探测刺激的难易程度以及分心刺激物的广泛影响,K.Arnell& P.Jolicoeur(1999)发现,当RSVP中刺激的呈现时间都为15ms,相互间时间间隔依次为90ms、105ms、120ms、135ms递增时,注意瞬脱的程度也在逐渐降低,主要以探测被试对P1位置的正确率为例,对应的正确辩识率分别为41%、55%、70%和84%。K. L. Shapiro等(1997)的研究发现,当探测刺激为被试本人的名字时,没有明显的注意瞬脱发生;孙晓等(2013)的研究也发现,自我姓名加工具有明显的注意瞬脱对抗效应,且明星姓名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了与之相近的注意瞬脱对抗效应。M.M. Chun& M.C. Potter(1995)的研究发现,目标刺激和探测刺激与刺激流中的前后刺激流越相似,注意瞬脱的程度就越明显。综上所述,目标刺激T1和探测刺激T2的任务越困难,注意瞬脱程度就越重,但任务困难的程度会因被试本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而注意瞬脱的这些特殊性使人们更加关注特定条件下注意瞬脱的变化特点,国内有运动心理学者将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与一般大学生的注意瞬脱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之间在注意瞬脱特征上都存在极显著的群体差异,高水平运动员对目标刺激T1和探测刺激T2所有位置上的探测刺激的应对正确率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李永瑞,2002;肖随龙,徐鹤,2009;王小春,周成林,2010)。另外,在注意瞬脱的年龄发展差异方面,还有研究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与小学四年级学生注意瞬脱同样也存在极显著的群体差异,小学四年级学生对P所有位置上的正确率均高于小学二年级学生,其中女性小学生的注意瞬脱程度减弱的程度更为显著,因此他们认为小学二年级至小学四年级期间为注意瞬脱的快速发展期,其中女性学生发展期更为明显(李永瑞,2005)。初中生阶段作为毕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青春期,是学生注意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研究发现,学业成绩优秀初中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与其它学生相比差异显著,注意稳定性优等生最高,中等生居中,差生最低(张灵聪,2009)。为了探明初中生注意瞬脱的发展特点,进一步了解初中的阶段注意瞬脱的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跳跃性的,本研究拟采用Lawrence等人的快速系列视觉呈现的实验范式,比较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目标刺激T1、探测刺激T2在各种实验条件下反应的正确率,揭示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注意瞬脱的群体特征及注意瞬脱在年龄上的发展特征。

二 研究方法

(一) 被试

从桂林市随机抽取两所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19人(其中男9人,女10人),平均年龄12.58岁;初中二年级学生19人(其中男10人,女9人),平均年龄13.68岁;初中三年级学生19人(其中男12人,女7人),平均年龄14.89岁。所有被试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正常,色觉辨别正常,自陈测试期间自我感觉状态良好,试验后均获少量报酬。

矽肺病是由于人体长时间的在粉尖环境下作业而形成的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我国因该疾病死亡的人数在不断扩大,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1]。在临床上对矽肺病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疗效不理想,但实施康复护理后,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以下为主要研究报告。

(二) 实验材料与程序

实验所使用的测试材料是160串由英文大写字母组成,实验中所使用的字母图片都使用图像软件PhotoshopCS3对其物理属性进行设置,保证图片的尺寸大小、对比度、亮度相等。每个字母单独在一个固定的灰色区域中央,该区域的RGB值为(128,128,128),水平与垂直视角分别为 16.1° ×12.1° 。字母的高和宽相近视角0.82° 。被试坐在距离计算机屏幕35厘米的地方,所有刺激都在计算机屏幕中央呈现,计算机为13.5寸(31厘米)笔记本电脑,1024×768分辨率。

4、理赔机制不断完善。从调查情况看,参保农民受灾以后,由村会计第一时间向农经和保险两家报告受灾情况,县、乡业务工作人员及时出险,进行实地勘察拍照,初步确定受灾损失。秋后,县级农经经管理部门和保险部门,成立农民受灾测产领导小组,联合下文件,明确工作人员和测产时间,对农民受灾情况进行实地测产定损,明确理赔额度后,年终将受灾款及时返还农户,建立了“农民参保、农经部门监督、保险公司理赔”的农业保险理赔机制,有效地维护了保证参保农民受灾理赔权益。

实验在照明及隔音效果良好的房间内进行。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3(年级:初一、初二、初三)×8(探测刺激:P1、P2、P3、P4、P5、P6、P7、P8),年级为组间变量,探测刺激为组内变量。因变量为正确辨认目标刺激后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采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简称RSVP)的实验范式,每串刺激共16个字母,呈现速度为11.11个/秒(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15ms,相互间隔75ms)的RSVP字母流。在每串刺激流中,除了目标刺激(简称为T刺激,分别为S、D、F三个随机出现的白色字母),其余字母均为黑色(由除S、D、F之外的22个字母随机产生),且各刺激项不重复(见图1)。

进一步对初中三个年级及P1-P8位置上的探测刺激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年级主效应显著(F(2,36)=4.691,P=0.018,η2=0.207),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注意瞬脱差异不显著(P=0.301),初三年级和初一年级(P=0.014)、初二年级(P=0.039)均差异显著。初三年级的探测刺激识别正确率(M=72.45,SD=3.244)显著高于初一年级(M=58.62,SD=3.652)和初二年级(M=65.44,SD=3.244)的探测刺激识别正确率。位置主效应显著(F(7,126)=58.81,P <0.001,η2=0.766),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P1位置下初中生注意瞬脱与P2、P4-P8位置均差异显著(P <0.05),与P3位置差异不显著(P=0.642),P1位置条件的探测刺激识别正确率显著低于P4-P8位置下的探测刺激识别正确率。在P2位置下初中生注意瞬脱与其他位置均差异显著(P <0.001),P2位置条件的探测刺激识别正确率(M=24.20,SD=4.345)显著低于其它位置条件下的探测刺激识别正确率,说明注意瞬脱的最低点发生在了P2位置的180ms处,这与Raymond等的研究结果一致(Raymond, Shapiro, & Arnell, 1992)。年级与位置交互效应不显著(F(14,252)=1.516,P=0.181,η2=0.078)。

图1

图2

三 结果

初中生注意瞬脱年级差异检验

实验的具体过程为在T前将随机呈现7-15个字母,在其后出现8个字母,探测刺激P(字母X)只会在T后依序为P1-P8的8个位置上各随机呈现10次,共80次;另外有80次在T后没有呈现探测刺激P。实验程序用E-prime1.2编写,在被试了解实验任务和按键方法后按回车键开始,实验首先出现一个呈现时间为180ms的红色“+”号注视点。在每串刺激流结束后500ms,第一个问题呈现,请被试对T作出反应,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提示呈现,要求被试判断探测刺激P是否在T出现的后继刺激流中出现(见图 2)。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在培训前期,先对参训妇女进行母婴护理知识要点集中讲解并组织现场观摩,培训后期由讲师点对点、面对面地指导参训学员进行实操,增强就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提供月子专护师、家庭保姆、钟点工、保洁工、老人陪护等工种培训,培训结束后,成绩合格的学员将直接与德阳家道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就业劳动合同,充分满足学员的就业岗位需求。

四 讨论

(一) 初中生注意瞬脱的总体情况及年级差异

李永瑞等(2005)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目标刺激T和所有探测刺激P位置上的探测刺激的应对正确率显著高于小学二年级学生,表明注意瞬脱在纵向发展上是存在群体差异的。由此作者提出研究假设初中生的注意瞬脱特征存在群体差异。本研究所采用的实验范式中,RSVP刺激流刺激呈现时间15ms和呈现速度11.11个/ms与国外Raymond等的研究相一致。被试要求正确地识别目标刺激的名称并正确辨认探测刺激。实验结果也发现在目标刺激充分加工的条件下,初中生三组被试都呈现出明显的注意瞬脱现象,更重要的是,本研究是从年龄这一纵向上对注意瞬脱现象进行测查,发现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之间的注意瞬脱在统计学上群体差异不显著。初中三年级学生在注意瞬脱程度上较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学生轻,主要表现为初中三年级较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瞬脱程度更轻,且两个年级之间的注意瞬脱在统计学上群体差异显著;初三年级学生在注意瞬脱程度上较初二年级学生轻,主要表现为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注意瞬脱程度更轻,且两个年级之间的注意瞬脱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注意瞬脱作为注意的一种抑制现象,注意瞬脱程度越轻,说明注意的稳定性就越好。李洪会等(1987)的研究发现,初中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注意稳定性的增长幅度较初中二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增长幅度大,认为初中阶段的注意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但本研究只发现了初中二年级、初一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学生之间注意瞬脱现象的差异。唐宏(2008)研究发现学优生注意资源的容量显著多于学困生并且能更有效地运用注意资源,而Olivers和Nieuwenhuis(2005,2006)认为注意瞬脱可以通过注意资源控制来调节。该现象可能因为初中三年级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对自身学习要求更高而促使个体有意培养注意稳定性,以获得更好的成绩。

(二) 初中生注意瞬脱特征发展的特点

研究采用的实验范式中,被试能够很好地将注意首先集中在目标刺激T上,并快速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探测刺激P上,因此可以判断注意瞬脱主要反应了个体在时间维度上份额平注意和快速转移注意的能力。研究发现初中一年级学生出现的注意瞬脱现象最为明显,说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最弱。初三年级学生较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注意瞬脱瞬脱程度要轻,这说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注意能力较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较强,而初二年级较初一年级学生的注意能力强。林镜秋(1994)在对250名大中小学生的注意转移实验研究中发现,年级越低的学生,注意转移速度越慢,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转移的速度也在缩短;还发现了在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注意瞬移表现出了一定的停滞,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注意转移的能力转为缓慢上升。林镜秋的研究说明大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能力是呈跳跃性发展的,但其研究没有具体研究每个年级之间的发展差异,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注意力转移能力是连续发展还是跳跃发展也没有进一步进行研究。而本研究发现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注意瞬脱差异不显著,初中三年级较初中一、二年级的注意瞬脱要轻,因此可以谨慎推测出初中生注意瞬脱的特征是呈连续性发展的。

五 结论

研究从年龄这一纵向上对初中生的注意瞬脱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初三年级学生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注意瞬脱特征具有显著的群体差异。初一年级学生与初二年级学生的注意瞬脱特征在统计学上没有达到群体差异显著性,但初二年级较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瞬脱程度轻。说明初中生注意瞬脱特征在年龄上具有群体差异并且连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晓,李肖.自我姓名加工的相对独特性:来自RSVP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3(36):72-77.

[2] 王福兴,沃建中,林崇德.言语、图形任务条件下青少年发散性思维的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2009(31):29-33.

[3] 王小春,周成林.女子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及神经机制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10(46):76-81.

[4] 肖随龙,徐鹤.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之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 2009(31): 120-123.

[5] 张灵聪,郑辉,林莹.不同学业成绩初一学生注意与情绪稳定性的相关[J]. 心理科学,2009(32):1050-1052.

[6] 刘婷婷.浅议心理测量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7(50):205-206.

本文引用格式: 周婷婷.初中生注意瞬脱特征的发展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56):263-265.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6.105

作者简介: 周婷婷,汉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与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标签:;  ;  ;  ;  

初中生注意瞬脱特征的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