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域铁路浦东机场站BIM技术试点应用研究论文_陈超

上海申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摘要:本文从实际项目出发,对BIM技术在机场联络线中浦东机场站工程项目的应用进行阐述,对项目BIM标准体系的编制、各应用点的实施方法、平台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BIM技术在市域铁路类项目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BIM技术;市域铁路;建设信息化平台

1.引言

近几年,BIM技术应用在国内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但上海市尚没有专业针对市域铁路工程的BIM技术应用。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是国家发改委明确的市域铁路示范项目,也是上海市第一条自主投资、建设、运营的市域铁路项目,本项目具有投资规模较大、技术标准较高、建设工期较长、建设环境复杂、涉及专业繁多、参与单位较多、全生命周期管理复杂等特点。采用传统技术和理念很难解决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的项目管控目标。鉴于目前形势和BIM技术的优势,结合机场线项目特点,在本项目推行全生命周期的BIM技术应用是必然发展趋势。如何利用BIM、GIS等技术与项目融合,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确保高起点出发、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的项目管控目标成为了本次项目的研究的一部分。

2.工程实例概况

机场联络线总长约68.6公里,设计速度为160km/h,采用铁路制式,与国铁互联互通。机场联络线途经徐汇区、闵行区、浦东新区3个行政区,全线设站9座车,分别为虹桥站、七宝站、华泾站、三林南站、张江站、度假区站、浦东机场站、浦东机场规划航站楼站、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站位于浦东国际机场迎宾大道下方,沿迎宾大道南北向设置,为地下二层单岛四线越行车站。工程西侧紧邻浦东机场T1航站楼P1停车库,东侧为磁悬浮、轨道交通2号线和大众空港酒店的交通中心。车站为国铁跨线车与市域车共同停靠站。车站主体结构宽约35.1米,长约557米,总建筑面积约47210平方米。车站与轨道交通2号线、磁悬浮换乘。

3.BIM技术应用管理模式

结合机场线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附属资源开发经营,以及建设单位的长期发展,项目采用业主主导、专业咨询、各方参与的BIM管理模式。以浦东机场站为试点站进行BIM技术应用,业主主导发布BIM总体实施方案;咨询公司编制BIM系列标准;建立试点站BIM模型及相关BIM应用点;搭建建设信息化平台;并运用平台对项目建设的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的动态控制。

3.1 BIM总体实施方案及实施系列标准

根据浦东机场站工程特点,结合工程BIM应用需求,完成项目《BIM总体实施方案》《BIM模型交付标准》、《BIM模型建模标准》、《设计阶段BIM实施细则》等初稿编制工作,使各参与方能在统一的标准下建模、应用,实现各参与方无障碍整合模型数据、共享项目资源及成果,为后期可持续使用BIM模型数据建立良好的基础。

3.2浦东机场站BIM应用点实施

根据各阶段BIM应用点策划及BIM实施系列标准,以浦东机场站为试点站,项目完成以下工作内容:

3.2.1场地仿真

建立浦东机场站相邻停车场、交通中心和航站楼等周边环境的BIM模型,在车站场地初步设计规划阶段,提供三维可视化的分析数据,为项目评估设计方案提供模型依据。

3.2.2征地拆迁分析

在浦东机场站工程建设之前对道路红线和实施线进行精准建模,在场地模型中集成建(构)筑物产权单位、宗地面积和等信息,分析和管理车站设计方案需要征地、拆迁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数量、面积和产权单位等。

3.2.3设计方案可视化

浦东机场站工程基于场地模型,结合初步设计模型充分展示车站主体结构与P1停车场、T1航站楼与交通中心的空间关系、出入口、风亭、疏散通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关键因素。

3.2.4方案比选

确定方案前,建立不同的浦东机场站主体结构和出入口方案,分析不同方案主体结构、出入口的经济性、可行性、美观性,出具方案对比报告,提供最优设计方案。

3.2.5管线搬迁、交通疏解

浦东机场站工程在建设初期运用4D模拟,随着进度计划推进过程清晰的反映车站各阶段中管线搬迁、交通疏解的状况,展示各施工阶段廊道、U形匝道和工程关系,检查并优化方案,辅助工程筹划。

3.2.6实时场景漫游

浦东机场站工程利用模型模拟两种不同的T1航站楼与交通中心至车站换乘方案,通过不同的路由行进,形成不同方案的路径模拟视频进行对比,直观的展示出不同方案的优劣,帮助项目高效决策,选出最优方案。

3.2.7施工场地布置

浦东机场站工程利用模型对浦东机场迎宾大道施工各个阶段的区域范围、临时道路及设施、加工车间及大型设备、材料堆场、安全文明施工设施等进行规划布置和分析优化,实现科学合理的布置场地。

3.2.8工程进度模拟

浦东机场站工程利用模型事先对车站施工场地的布置、车站周边环境的变化及施工方案进行工程进度模拟,直观展示施工工序,实现项目进度管理的可视化,优化施工方案,保证工程筹划的合理性。

浦东机场站通过场地仿真、征地拆迁分析、设计方案可视化、方案比选、管线搬迁、交通疏解、实时场景漫游、施工场地布置、工程进度模拟八个应用点的应用实施,在项目前期优化完善设计方案,提高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协调性,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返工、帮助建设方控制时间成本,降低建设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通过BIM技术实现多专业并联设计,大大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解决建筑、结构和风水电等各个系统的接口和界面,检查错漏碰缺,稳定设计和优化最终结果。工程进度模拟,直观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工程进展进行对比,验证施工方案、施工技术的可行性,预估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优化施工资源配置,避免施工碰撞,从而大大减少工程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通过BIM技术,项目强化了物探、勘察、市政管线综合、交通设计、测绘等相关前期筹划工作深度,稳定、优化前期方案,辅助方案决策。

3.3机场联络线工程基于BIM搭建建设信息化平台试运行

机场联络线工程基于BIM搭建了建设信息化平台,平台现已上线协同管理子系统和建设管理子系统,包括任务管理、模型审核、应用审核、腾地管理、方案比选、管线搬迁、道路疏解和资料管理等功能。平台集成模型42个、应用成果23份、相关资料76份,数据量已达24GB,整合浦东机场站沿线4处区域;集成管理25个设计施工方案;在线BIM例会管理8次、任务派发15份、模型审查35次、应用审查20次。

平台集成大量工程信息,在管理部门及各参建方之间流动、共享;平台上的模型数据及工程量信息也可根据时间、空间等维度,进行汇总、拆分、对比分析;保证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建设方工程基础数据,有力地支撑建设方对整个项目的进度、投资、质量、安全等目标的动态控制,为管理决策提供帮助。且平台信息化可以记录项目建设期全过程数据,形成工程数字化资产,为运维移交提供支持。

4.结语

机场联络线工程以浦东机场站为试点站进行BIM技术应用,优化完善设计阶段、施工各阶段的方案,提高施工过程组织协调性,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以BIM模型为载体,通过平台打破工程中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各参建方之间的信息沟通的障碍,实现项目不同角色之间的的协同工作和信息交流;以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期的核心管理为目标,实现对整个项目的动态控制,提升工程精细化管理水平。作为国家发改委明确的市域铁路示范项目,浦东机场站进行的BIM技术应用,将推动BIM技术在市域铁路类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实施,使市域铁路类工程建设更具信息化,其总体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 51212-2016

[2]《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 51301-2018

论文作者:陈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6

标签:;  ;  ;  ;  ;  ;  ;  ;  

上海市域铁路浦东机场站BIM技术试点应用研究论文_陈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