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地区党风建设的思考_党风建设论文

关于民族地区党风建设的思考_党风建设论文

关于民族地区党风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风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党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党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且关系到党的发展前途。如何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找到切实有效的加强党风建设的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民族地区党风建设的特殊性

民族地区党风建设的特殊性是由民族地区的特殊社会历史因素决定的。

民族地区社会制度变革的跨越性,带来了党风建设的渐进性和长期性。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是脱胎于相当落后的奴隶制社会或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母体而一跃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这就必然使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族地区背上沉重的包袱,出现许多跨越社会发展阶段而带来的基础差、底子薄、文化落后、起点低等矛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某种短时期难以摆脱的滞后因素。并使得一些共产党员在确立和巩固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意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不经历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给党风建设带来了复杂性和层次性。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比较先进,有些则发展比较落后。就少数民族党员来看,大多数是解放后入党的翻身农牧民,他们对党的感情纯真,思想进步,政治上可靠,忠于社会主义事业,为民族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们的文化程度偏低,党员队伍中文盲和半文盲一般地占半数以上。从意识形态方面看,解放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奴隶制、封建主义等非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宗法思想、神权观念、家长制、特权思想还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并对社会生活有较深的影响。这种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复杂状况,制约着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影响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发扬。因此,民族地区党风建设就要从这种复杂性、层次性出发,提出不同要求,采取多种途径来进行。

民族地区宗教的民族性、低层性给党风建设带来了反复性和经常性。宗教在我国民族地区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我国少数民族几乎都信仰宗教,由于宗教具有长期性、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的特点,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它会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势力,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会随着这种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而对党员产生强烈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宗教信仰与民族风俗习惯紧密交织,使一些党员在政治生活中不容易把民族传统习俗与宗教活动分开,在一些民族聚居、宗教盛行的地方和全民信教的民族中,有些党员本身就是“先天性教徒”,他们从小深受宗教的影响,虽然后来不断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但由于这种思想变革的不彻底性和反复性,使有些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得不那么牢固,一遇某种时机和气候,宗教迷信思想很快又萌发和复活起来。因此,民族地区党风建设必须经常地反复地坚持不懈地抓,才能抓出成效。

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异的长期存在,带来了民族地区党风建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局面。由于各民族以外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历史境遇不同,又形成了反映各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心理特点的风俗习惯,并成为各自民族内聚力和认识意识的基础,因而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另外,由于受生产、生活和地缘的影响,有的民族风俗习惯又都程度不同地带着地区性的特点。而民族习俗所具有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抗同化力,不能不影响着一些党员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接受和对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继承和发扬。另外,民族地区党风建设必须从不同民族特点和不同地区特点出发,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收到成效。

以上民族地区党风建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加强民族地区的党风建设,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如果党风搞不好,党组织很难肩负起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历史重任。

二、加强民族地区党风建设的思路

民族地区党风建设所处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当前加强党风建设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民族观。

首先,树立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的观点。教育各族党员明确民族问题是受着社会发展总问题的影响、决定和制约的,它只有随着社会总问题的解决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族问题只有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联系起来才能得到正确的解决。因此各民族共产党员都要立足于国家大局,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体利益上来认识和对待民族问题。要教育各民族党员明确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不能只代表和谋求某一民族的特殊利益,必须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坚持为各族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和优良作风。

其次,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观点。教育各民族党员明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这是我们党一贯的基本原则。由于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音文字、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别将长期存在,如果各民族之间缺少交流,相互疏于了解,或拒绝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文明成果,那就很难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也不利于党风的建设。因此,各民族的共产党员都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再次,树立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不断增强民族团结的观点。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基本保证。新时期新型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地区安定团结,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因此,要教育各族党员坚持和学会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既不能把属于人民内部的民族矛盾当做敌我矛盾对待,又不能用民族问题掩盖敌我矛盾。坚决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二)着重进行思想教育,解决党员思想入党问题。民族地区的党员大多数来源于农牧民,他们历史上长期在小生产的传统方式下生活,积淀和形成了不少有悖于工人阶级先进思想的落后意识,虽然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割断与旧意识的联系,并且仍然处在广大农牧民的包围之中,还不可能完全摆脱农村牧区某些社会落后意识的影响;同时农村牧区改革后,一家一户的个体分散经营方式,在客观上又助长了部分农牧民包括一些共产党员在内的小生产意识的回复和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滋长。因此,解决党员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实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是加强民族地区党风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条件。

首先,加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共产党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理论的学习。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切工作也不例外。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进而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密切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模范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建设好民族地区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其次,必须对广大党员持久地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三方面的教育,是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进行教育时,要讲清共产主义理想、原则和现阶段实践纲领、政策的关系;讲清在国际国内斗争中,政治上搞统一战线,意识形态上却不能放弃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教育人,科学地解释人们提出的疑难问题,让他们理解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才能真正促进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为搞好党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三)加强党风和廉政制度建设,强化党的自我约束机制。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执政的党,必须是制度完备的党。根据民族地区的复杂情况,我们在党风与廉政制度建设中,必须注重它的科学性。

首先,制度内容要科学合理。就是要把长期以来党在领导工作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按照党的原则规定,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制定出符合党自身发展的规律、内容具体、便于执行的规章制度。这样的科学制度,才能具有强有力的调节、制约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作用。

其次,制度建设的方法必须从民族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能办到的先作规定,办不到的待条件成熟后再作规定。同时要防止和克服制度条文中过大“弹性”的弊病,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再次,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一方面制度一旦形成,就要保证其在各地区的执行,不允许无组织、无纪律和任何理由的阳奉阴违;另一方面执行党的制度必须全面防止实用主义。不能在执行中“各取所需”,否则会使党组织和党员无所适从,丧失制度的严肃性。

(四)民族地区党风建设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正确处理党的建设的统一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一性质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集中统一的工人阶级的党,而不是分散的“民族党”,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统一要求和标准来进行。对民族地区的党风建设,既要严格遵守党中央的统一要求,又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既不能因为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而降低统一标准,又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统一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其次,正确处理党的生活准则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党的生活准则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增强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的必要条件。是各族党员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在基本上全民信教的民族中,生活在基层的共产党员,既不能用党的生活准则一概否定民族风俗习惯,损害民族团结,也不能固守一些不利于民族发展的风俗习惯拒绝执行党的生活准则,破坏党的纪律。

第三,正确处理共产党员的信仰与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我们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对我国公民而言的,不适用于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具有彻底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无产阶级的优秀分子,如果共产党员信仰宗教,成为有神论者,就不能发挥共产主义先锋战士的作用,从而也就不能保证党的先进性。因此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无论出身哪个民族,都应该坚持唯物论和无神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第四,正确处理制定规划和狠抓落实的关系。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在各级党组织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主要靠他们去带头坚持和发扬,党风建设工作主要靠他们去抓,因此,民族地区党的各级领导班子一定要把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放在首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党内的各种问题,寻差距、定措施、统一思想、协调步伐、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以此提高狠抓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实践中,明确制定各级领导班子及党员应达到的政治、思想、作风等素质目标的要求。各项素质目标的要求制定以后,就要狠抓落实,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提高。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直到抓出成效。*

标签:;  ;  ;  ;  ;  

关于民族地区党风建设的思考_党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