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暨第十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

“哲学与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暨第十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新境界,由青年哲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协办的“哲学与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暨第十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于2018年6月9—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本文通过对徐州市云龙区、泉山区、鼓楼区和铜山区的16个主要的公园绿地样本,634个住宅样本,利用享乐价格法中的对数模型分析了绿地对住宅价格的增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一、思想与时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与会学者围绕思想与时代的主题,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体成就、关键问题、自我呈现等角度展开了讨论。

由以上仿真结果可知:该电力系统在发生主汇流排故障时,不论发电机组无/有隐藏故障,在故障隔离后,系统能快速恢复正常供电,具有较强的调压、调频能力。

关于如何从总体上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就,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指出,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发展进程极大增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自觉和自信。具体而言,40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收获、重大进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关于“实践”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实践哲学、实践观、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二是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主要集中对抽象的人道主义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区分。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建筑设计的类型以及新型设计理念不断更新换代,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以及设计方式的理解不断深入,建筑设计师必须把室内外设计科学结合,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建筑设计的整体审美体味,促进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蕴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郗戈教授指出,《资本论》与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根据“政治”与“政治哲学”概念的不同界定,《资本论》可以呈现出“大写政治哲学”与“元政治哲学”双重维度。从广义的政治概念来说,《资本论》是一种总体的、大写的政治哲学,它具体再现出现代世界中政治与经济交互作用的总体性;从狭义政治概念来看,《资本论》作为一种元政治哲学为政治哲学提供了历史科学根据。南开大学王时中副教授以康德为坐标论述了政治哲学从“商品关系”到“法权关系”的发展。如果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倒逼”出一个法权关系的前提,则一方面可以重新定位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进路;另一方面则可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从商品关系拓展到法权关系,以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高职院校从事跨语言文化教学的教师很多不具备跨文化背景和交流经验,深入开展跨文化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有些教师在处理跨文化教学上缺乏一定的经验、方法和技巧。

关于如何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呈现,中国人民大学臧峰宇教授指出,要以当代哲学创新的内在逻辑来回答全球化时代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世界哲学发展格局中来构建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鲜活理论形象,呈现马克思主义精神观念和价值气质,引领当代哲学改革发展的合理思路,并以此实现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际认同。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呈现的实现,需要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观念和价值气质,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创新,从而在改革中塑造时代品格、在对外交流中构筑国际认同。武汉大学吴昕炜副教授指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呈现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要以史为鉴,在总结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发掘马克思思想资源,构建哲学话语体系,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积极发展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如何把握新时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当代性,西南大学胡刘教授认为,第一,“资本批判”是其总体性视域,它不仅提供了从历史深处把握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入口,以及从“现实的历史”出发去审视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视野,而且蕴含着从现代社会文明形态的历史暂时性看待当代全球化发展前景的理论境界。第二,当代问题仍处于马克思所致力于解答的时代问题范围之内,马克思历史哲学仍然是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发展规律及趋势的重要理论资源。第三,马克思历史哲学蕴含着其实现当代转换的基本路径,并亟待从问题意识、理论基点、思维视角、哲学范式四个方面予以深度开掘。吉林大学高超博士指出,现代唯物主义并不是作为“新哲学”取代了“旧哲学”,而是作为新哲学观要求取代旧哲学观,作为新世界观要求取消哲学本身。

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个人价值”的凸显,北京大学杨学功教授指出,近十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是从生产逻辑转变为资本逻辑,随着《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热点,“人学的空场”问题也日渐暴露。为此,他指出要重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连续性,超越外在规定的自然必然性,摆脱经济决定论的干扰,恢复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从而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人类学范式。中国人民大学侯衍社教授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人的发展的五个层面:一是人的发展的舒适性得到增强,二是人的发展的层次性得到提升,三是人的发展的主体性得到重视,四是人的发展的开放性得到彰显,五是人的发展的创新性得到释放。上海大学孙伟平教授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给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特别是在个人价值领域,我们更加注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此,他强调价值论的兴起改变了哲学的基本理论结构,特别是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发生了一个全方位的、彻底的革命。

二、世界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及其启示

关于“巴黎手稿”的理论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张秀琴教授认为“巴黎手稿”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具体表现为:第一,为正在形成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经典文献基础;第二,引发了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前后分期问题;第三,引发了马克思与自身的“两个马克思”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马恩对立”问题、马克思与黑格尔的“黑-马关系”问题。我们需要把马克思早期的文献和晚期的文献结合起来理解马克思,这样才能呈现马克思主义的原貌。复旦大学吴猛副教授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运用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空间原则,但这一原则的运用导致了无法借助这一原则本身而消除的矛盾,这成为马克思全面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契机。

言不在重,贵在实。“平语近人”,《摘编》用极其凝练、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开大合。《摘编》(二)中提到“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一句话强调了人的重要性,指出了脱贫攻坚要注重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出水才见两腿泥’。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摘编》(六)这段话既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强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

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赵家祥教授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属于共产主义运动。但对此人们通常有两种误解:第一,“共产主义渺茫论”,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实现是遥不可及的。他指出这主要归因于三个方面:资本的双重作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途径的多样性、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长期性。第二,“共产主义建成论”,即否认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认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很快就会到来。他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需要具备国际国内的各种条件,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重犯过去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

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首都师范大学程广云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人民接受,在于其自身所包含的启蒙、救亡和社会改造三大主题,政党领导和社会整合是推动中国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此外,他从政治哲学的视角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被接受的行动逻辑,具体解读了启蒙、革命、意识形态、政党等一系列关键词在这一逻辑下的嬗变。黑龙江大学高云涌教授指出,一直以来用弘扬人文精神的办法去克服市场经济的物化现象成了诸多学者的共识,但这并未达到预期作用,以至于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等概念纷纷成为无法绕过的思想课题。他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批判性反思并建构性提升对经济生产和生活领域产生普遍影响的企业家精神、资本精神、工匠精神等,是重建新时代市场经济精神的必由之路。

最后,关于如何把握新时代与哲学的关系,中共中央党校董振华教授认为,哲学应当关注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实践的方式来回答时代问题,通过对事实的改造实现最终价值。他指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在于为事实和价值之间架了一个“桥梁”,而这只能用实践的力量解决。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教授以“以思想解放推动有原则高度的实践”为题重释了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丰富内涵。他指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有原则高度的实践的思想。尽管后来他的思想发生了从人道主义、哲学共产主义到唯物主义、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但这一思想原则却贯穿始终。北京大学张梧博士指出,立足实践并以“剧作者”和“剧中人”的方式把握时代是马克思哲学深刻之处。中国人民大学刘志洪博士指出,哲学只有从历史性的现实和现实的历史性出发,才能对现实作出具有足够穿透力的审视和领会。

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多元。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紧跟学术前沿,及时把握最新动态,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与会学者就“生命共同体”概念、浪漫派的现实观、正义理论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三、文本与历史: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与《资本论》研究

关于经典文本的论述形式问题,复旦大学林青副教授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种独特的“宣言体”文本形式,并且以一个宏大的视野论述了人类历史的一般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及共产主义的未来。在这个宏大视野及其对不同对象的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拓扑学方法、内在论、唯物辩证法等诸多具体而不同的方法论资源,才使《共产党宣言》发挥了独特的理论配置功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催生观照中国现实与时代特征的新理论,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因此,唯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规律的探讨,才能更好地推动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关于如何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求是》文化编辑部主任李文阁编审指出,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尤为关注三个问题。第一,改革开放4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的进展,包括对哲学本身看法的进步、对实践地位的重视、对人的地位的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视野的开拓等。第二,改革开放与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从40年的发展状况来看,二者关系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段:90年代中期之前的“密切期”和90年代中期之后的“脱节期”。第三,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如何作为。新时代是飞速变革的大时代,理论和实践都应该大有可为,但这个过程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哲学研究者去努力思考和践行。

现代木结构围护体系由木龙骨及各种板材组成,内部为中空,可以加以利用。一方面,墙体构造设计将保温措施及各种设备管线隐藏于墙体中空层,实现墙体自保温及建筑设备一体化集成设计(图7)。另一方面,利用屋盖系统的中空层实现屋面的通风隔热设计。

关于《资本论》对“正义”问题的研究,吉林大学白刚教授以“资本正义”到“劳动正义”的转向加以概括。他指出,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的内部,即价值规律的视角解释了资本与劳动的不等价性。使得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第一次得到了科学说明。具体而言,《资本论》是借助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资本正义”来揭示和论证雇佣劳动制度的非正义,并主张废除私有制,从而把劳动时间及其产品还给劳动者来实现“劳动正义”。这种转向从古典经济学注重等价交换的“形式正义”走向了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实际正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洪源副研究员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文学式表达呈现了其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比如马克思以普罗米修斯的“先觉者”形象为喻,就是希望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让他们认识到不是资本而是他们自身的劳动推动着生产力的进步。马克思深厚的文学修养以及浪漫主义情怀,是其构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基础。

经典文本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集中呈现,而且也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重要载体。

四、前沿与趋势: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发展

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属性,南京大学孙乐强副教授指出,中国道路不仅证明了社会形态跨越论的科学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论,而且实现了对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和落后国家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东南大学陈良斌副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表现出一种开阔流动的承认辩证法和对丰富多样的政治共同体之追求,从而为化解共同生存与多元发展的全球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首都师范大学黄志军副教授指出,市民社会理论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无论是市民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关系、农村与城市的关系,还是私人所有与全民所有、国民经济与民营经济和混合经济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置于该基本框架之中。中国人民大学任劭婷博士指出,马克思的研究兴趣从现代国家转向市民社会,意味着市民社会的问题最终只能够由市民社会本身来解决。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生命共同体”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张云飞教授指出,在人与自然的动态关系过程中,人类世界、人类认识、人类价值能够形成为自组织调节机制,即“生命共同体”。其成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从历史生成上看,人生成于自然运动基础之上,人对自然的依赖是天生的,因此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第二,从人类需求方面来看,人是有需要、有目的、有价值追求的存在,但由于人的需要不能在自身当中得到满足,这促使人把需要投射到外部世界当中,并与之建立起价值联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自主性和动态性,生命共同体作为一种生态价值、生态思维和生态意识,将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关于“浪漫派”的现实观,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仅仅反讽经验现实会丧失反讽经验当下与追求“诗与远方”之间的合理张力,只有在具备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和历史基础上,无产阶级主导的创造性实践才能真正地应对现实的有效方法。马克思以自己的方式吸收了浪漫派的相关思想,并对浪漫主义的极端发展进行了坚定批判,由此把握到了真正的现实,建构了科学的现实观。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是对浪漫派“反讽”和“艺术创作”策略的真正替代和超越。

关于正义理论的当代讨论,中央编译局林进平研究员认为正义是一种症候,哪里有剥削、压迫和奴役,哪里就有正义。马克思拒斥、批判正义在根本上与他持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直接相关,但除此之外,还与马克思将正义诉求视为社会有机体存在缺陷的一种症候,视为一种准宗教和意识形态相关。东南大学高广旭副教授认为,对现代性劳动结构的剖析是马克思洞悉现代性正义边界的切入点。作为社会现实的正义不仅是一个批判性概念,而且是一个建构性概念。马克思在为资产阶级正义划定边界的同时,也为现代性正义新形态的生成留下地盘。

关于政治哲学的内涵,中国人民大学谭清华副教授认为,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集中体现,它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对推动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的各种可能社会,规范可能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观念做了哲学反思。深圳大学张守奎副教授论述了青年马克思对现代性政治分裂本质的批判与超越。由市民社会催生和育化的现代性政治,内在地隐含着政治与道德的分离,从而造成政治领域中显现诸多分裂和对立。其中,“市民社会”脱离“政治国家”,成为“主体性的自由”无限制发展的领域,最终必然是对个体、国家和社会的毁灭性摧毁。

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的探究,北京师范大学罗松涛副教授反思了阿多诺的道德哲学,阿多诺道德哲学意在探寻“奥斯维辛之后”正确生活的可能性,并据此提出了通向正确生活的两条路径:一是思想层面的彻底批判与反思,二是铭记历史、致力于再启蒙的教育。南开大学莫雷副教授介绍了哈特、奈格里的政治人类学,哈特和奈格里的“爱的政治”采取了穷人的视角,并将爱看作是穷人走出困苦反抗生命政治生产的力量,但“爱的政治”在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策略等方面存在困境,无法找到有效的反抗财富共和国的道路。南京大学李乾坤博士指出,德国“新马克思阅读”对价值形式理论的哲学阐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式的批判以及所揭示的批判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传统,值得深入研究。

排除标准:(1)术前检查发现内科疾病者;(2)对镇痛类药物过敏者;(3)发现腕管内肿瘤压迫者或伴有术前急慢性感染者。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鉴传今研究员在论坛总结中谈了四点感想。第一,关注时代重大问题。哲学研究者应拥有大格局,肩负大使命,将哲学研究聚焦于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事宜之上。第二,加强哲学自我批判的构建。这有助于人们理清对哲学本身的理解,从而理性、客观地反思人类自身、生活世界和研究事业。第三,平衡文本研究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文本分析与哲学研究有较大区别,虽然它在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终究不能代替理论的思考与思想的建构。他强调,对哲学的理解要由“名词意义”上升到“动词意义”,将哲学理论变成实际行动。第四,协调思想与时代的关系。面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发展,哲学研究者应该直面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以冷静、客观和审慎的态度来重新思考时代与思想的关系。

[责任编辑 孔 伟]

标签:;  ;  ;  ;  ;  ;  ;  ;  

“哲学与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暨第十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