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战略:国际文献交流共享_跨文化论文

跨文化战略:国际文献交流共享_跨文化论文

跨文化战略:文献传播的国际共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跨文化论文,战略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国际间的文献交流活动日益活跃,本文对国际间的文献信息传播的发展、国际文献传播新秩序政策以及相关研究的各种观点加以论述,最后概括了国际文献传播研究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实现文献传播的国际共享是跨文化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文献传播

文献传播的发展也表现在空间领域上的国际化扩展。伴随着国际信息传播的发展,文献的国际传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所谓国际文献传播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开展的不同种类和形式的文献传播与共享活动。其范围较为广泛,从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往来与交流到利用现代化传播技术和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资料的跨国流通均属于国际文献传播的范围。

国际文献传播有两种导向,其一是社会导向,它包括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文献贸易、交换共享计划等形式的文献传播活动,其中也部分地包括国际间新闻传播活动。其二是通讯技术导向,包括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如电子计算机、电传机以及卫星传播手段来完成的跨国资料流通活动。技术导向是传播革命的结果。这两种导向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种行为,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进行国际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活动。

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国际文献传播,最初主要是通过人类社会跨文化交流活动来实现的,那时的传播活动与交通紧密联系,文献传播的速度依赖于空间地域的距离及交通工具好坏,交通运输直接影响文献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而人作为承载、传播文献的使者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飞速发展,加上邮电、航空、卫星等传播渠道的不断发展,使国际间的文献发生了重要变化,现代通讯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卫星传播的应用,与惊人的进步的交通工具一道,促使国际间的文献传播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而且日趋走上社会传播与技术手段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道路,构成了国际文献传播多元格局的渠道类型。

国际文献传播活动是促进国际文化、信息的交流和国际了解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实现国际文献传播需要有各自为政的国家实体,有可供交换的足够规模的文献,有完善的传播工具和手段以及国际间良好的外交关系等重要条件。

早期的国际间信息传播受到通讯、运输方面的限制,国际交往仅仅局限于邻国及近邻国家间的交往,主要依靠两国边境之间的一段民间商品贸易来完成,在一定时期,宗教传播在国际传播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以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的宗教文献传播活动对促进国际间的文献传播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曾经为文献的国际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通讯技术,交通运输条件的落后,造纸术自公元二世纪发明,至公元1189年才传入法国;印刷术直到十二世纪末才传入欧洲,历时600余年,因此,国际间的文献及文化交流在当时非常缓慢和落后。直到后来欧洲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后科技交流的国际化及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下的工业化发展,逐步推动了国际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其根本的变化是十九世纪以后伴随交通工具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传播活动从民间交往逐步向国家间正式交流的国际合作。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货轮、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形成了世界市场”。①到了二十世纪,国际文献传播活动成为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源于古希腊时期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国际间互借活动到了近代已从不固定形式,逐步发展成了有组织的、有明文规定的制度,二战以后,各种国际间的合作促进了国际间图书馆交流活动,联合采购、联合编目、联合互借及交换活动逐步展开。国际图联(IFLA)不仅在1936年便制定了国际互借规则,还在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外借部内设“国际互借局”(Office For International Lending)。国际间的交换、联机检索以及资源共享计划也推动了国际文献传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国际间的文献贸易活动到了二十世纪不仅成为一种商品交易,而且形成了各种类型国际博览会,开展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及技术、文化的交流活动,国际间的学术会议也不断增加,从1840年到1914年会议次数从最初10年的十次增加到458次。②这种增长至今仍在发展,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组织的广泛建立,标志着国家间正式信息交流活动的成熟和完善。

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国际新闻传播也是国际间文献传播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是利用国际通讯组织及国际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进行国际间新闻文本信息的传播。一些国际性的或地区性通讯社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在世界各地拥有自己的分支机构,通过国际通讯网络交换国际新闻及其它资料。维斯新闻社(Visnews)和合众独立新闻社(UPITN)是国际间传播电视节目的组织,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的电视台依赖他们的供应来传播国际电视新闻。报刊的国际传播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是依靠订购的方式来传播和获取,各国的图书情报机构均有一定限度地订购国际上有影响的报刊,有些杂志的国际传播范围很广泛,如美国的《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以十三种语言及二十五国版本在美国以外每期发行约一千一百五十万册。《时代周刊》(Time)及《新闻周刊》等也在国际间广泛传播。③国际范围内的影片传播依靠进出口贸易活动来进行,以美车出口为最多。国际电影节是国际间交流、观摩影片的重要机会,也推动了国际影片资料的广泛传播。

国际新闻传播的垄断、传播资源的使用以及国际新闻传播政策等问题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所属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关注的焦点。而在此之前第三世界对发达国家垄断国际传播权利、造成传播非均衡发展提出呼吁,要求建立一个客观、公正、均衡、平等的国际传播新秩序,这个要求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响应,1978年的UNESCO大会上就“新的更公正和更有效的世界情报和交流秩序”(The New,More Fair and More Effect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这个名称取得了共识。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在1980年在巴黎报告中指出:“情报和传播是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新的传播秩序必需视作新的经济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情报现在是一个特殊的基本经济资源(而不只是商品),这种资源起着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职能,但是这种资源今天分布得不平等,而且使用也极为不当。”

由国际情报与传播新秩序到具体的国际文献传播新秩序,其共同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实现自由、平等、均衡的国际文献共享,然而在世界范围内,文献的传播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中,这种现象引起了文献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立于1896年的国际出版商协会(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Association,IPA)便致力于如下旨在促进文献均衡传播的目标,主要有:保障智力传播自由;促进扫盲工作,克服图书和教材短缺的困难;鼓励和支持图书和其他智力产品广泛传播;保护版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促进图书的出版与流通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该组织认为,图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至今仍然是教育的基础和传播知识的主要媒介。1972年还发起国际图书年,呼吁全世界重视图书的流通与利用,1952年,在佛罗伦萨制订了《进口教育、科学和文化读物协议》,并于1976年扩大了协议范围。佛罗伦萨协议号召协议国不要向进口图书征税,IPA更提出“对图书征税就是向知识征税”的口号,从而推动了图书的自由流通。

国际间的文献传播活动与国际社会、政治及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关系,从而表现出与供应的国家间差距与不平衡,IPA前主席萨默尔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图书供应不充分的国家里,UNESCO总干事马约尔也指出,全世界有一亿多学龄儿童无书可读。⑤发达国家将过剩的图书向第三世界倾销。图书贸易实际上是单向的,即从发达国家流入第三世界国家,而相反却难于打入市场,西方出版商甚至歧视发展中国家的作者,使这种单向流通成为一种国际传播的垄断机制,剩余图书不仅影响本国的出版业发展,浪费了图书馆的有限资金,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会阻滞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文化科技差距的进展。解决这种状况的办法只有从根本上进行国家传播政策国际合作方面的深刻变革,不仅缩小数量上的距离,更要在传播能力和传播政策方面实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由于交通及传播手段的迅猛发展,缩短了国际间的空间距离,时间在不断升值,而空间却相对贬值,自一九六二年开始,人类正式启用太空通讯卫星来传播信息,将散处在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类,联结成为一个国际信息传播网络的地球村落。文献传播已不局限于政府、机构之间,而是成为一项重要的跨文化战略,从而实现多元化与共享化的国际文献资源利用格局,建立起自由、平等及均衡发展的新秩序,为世界的和平及人类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国际文献传播现象的研究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涉及到国际政治、贸易、文化及政策等诸多问题,更为特殊的是,它是建立在对国际信息传播研究的基础之上,而又注重作为知识载体的文献的国际传播的研究,因此,我们重点要讨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国际文献传播,国际间的文献贸易、互借、交换及共享问题以及跨国资料流通的问题与政策,这些内容既是国际文献传播的主要形式和方面,又是国际信息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国际传播研究经历了较短的发展过程。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研究者侧重对国际信息传播超越传统媒介及远程通讯范围的渠道类型的研究,分析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传播的过程的影响。几乎没有独立地涉及国际信息交流文化、科学和教育方面互动关系的研究,到了七十年代,则强调了广泛探讨国际信息交流与经济等方面的关系问题,随着人们对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研究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研究“交流革命”带来的重大变化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技术、机构扩展角度来探讨“通讯革命”对国际化信息交流的影响。无疑人们将更多地从人文角度来分析国际信息交流的社会政策、文化、教育等因素的整体结构与模式,广泛深入地探讨国家信息交流的历史、发展、模型、规律和影响。197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成立,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爱尔兰前任外交部长肖恩·麦克布赖德担任主席。该委员会于1980年正式提交了一份题为《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朝向更加公正、更加有效的世界信息和交流的新秩序》的报告。报告中从交流与社会,交流现状、体制和专业结构等诸多方面广泛探讨了国际交流的重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建立和完善世界新的交流秩序提供了有意义的政策参考。肖恩·麦克布赖德在该报告的序言中强调了重视国际交流问题的意义。⑥1980年,UNESCO设立了国际传播发展计划(IPDC),主要目的是:确认发展中国家信息和传播发展计划的需求情况以及优先实施的领域;促进各种传播部门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增进国际间信息传播;在国家或国际级别上分析信息和传播领域里的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需求和资源情况;促进有活力的地区性传播机构的发展;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传播领域内咨询性服务。该发展计划组织编纂了《世界交流报告》于1989年定稿,所有材料由一个国际及区域性组织组成的合作网络提供,称得上是国际交流信息方面最全面的资料之一。⑥

围绕国际信息传播研究有各种不同观点,其中主要有:(一)国际关系和系统观点,这些研究重于分析和测试国际关系理论和现象的某一,如关于一体化、冲突与合作的理论研究,程通讯数据闪流同一体化相互依存的关系的研究。(二)通讯与发展观点,研究者从国家、国际发展的方针和理论来对国际文献传播进行研究。它不仅考察一个国家的内部的和外部的通讯系统,也考察一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环境中的政治、经济的和文化的发展。(三)信誉与商业观点,它研究国际角色、政治性文本信息对个人和国家的行为影响。它包括为各种目的,如冲突管理、商业促进,而进行的宣传和方研究。(四)政治与结构观点,这种方法从国家、国际传播结构,以及信息经济的政治方面研究国际信息交流,它涉及国际信息交流过程的元素及影响交流的因素、信息生产传递的结构等。(五)技术与法律观点,这种观点关心的是迅速发展变化的国际信息系统,包括国际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技术和技巧;信息交流的国家与国际法规标准;信息跨国界交流的技术方面⑦。

概括起来说,对国际交流的研究有如下几方面值得引起注意:1.只关心渠道与内容,而忽略了交流过程的两端——发生源与目的地,很少有人对接收层次上的受众如何吸收何种信息进行精确研究,也没有对信息的基本来源的正式研究;2.对技术影响研究很多,如对跨国界数据交流的研究,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信息交流过程中传统、个人的和群体的渠道。3.从外界来说,传播媒介分析没有与信息的输出、输入相结合,这些领域如教育、旅游、移民、科学与艺术。因此这些研究的分散性使得学者、政策制定者不能从更广泛的角度考察国际信息交流所应包括的人类的与技术的、经济的与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诸因素。4.交流研究中的不均衡性。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然忽视对国际信息交流问题的研究,在更广泛的国际事务方面也没有强调国际信息交流的影响,此外,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世界上几个发达国家,而尤以非洲、中东和亚洲等国家则很少。研究北半球国际信息交流成为热点,但很少人注意到作为一种国际信息交流和国际关系现象的南—南关系。5.对占据重要地位的国际文献交流缺乏深入全面研究,在国内,这一领域仍属待垦的领域。忽视对国际文献传播现象的研究,就难于把握国际信息交流中文献传播现象的影响与发展政策,不能不说是国际信息交流研究的一个不足。

注释: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4页.

② 梁西著.现代国际组织.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③ 李茂政.传播学:再见!宣伟伯!(台)美国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410页。

④ UNESCO、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1年11月1版,第54页.

⑤ 高航.国际出版商协会第二十三届大会呼吁改善全世界的图书供应(陆本瑞.世界出版概观.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

⑥ UNESCO.世界交流报告.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2月,(Original title:World communication Report.UNESCO,1989).

⑦ 邵元溥.国际信息交流的几个问题,情报杂志.1988年第3期.

标签:;  ;  ;  ;  

跨文化战略:国际文献交流共享_跨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