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校流行性肢痛症局部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_韦振翻,谭娇向,黄艳兰,罗熳

一起学校流行性肢痛症局部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_韦振翻,谭娇向,黄艳兰,罗熳

韦振翻 谭娇向 黄艳兰 罗熳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 南宁 530600)

【摘要】 2015年3月18日晚至3月19日上午止马山县人民医院收诊了12例流行性肢痛症患者,并由马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往马山县中学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截止至3月23日晚止,共有83例学生出现了流行性肢痛症的症状。文章主要对这起流行性肢痛症的局部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今后学校在预防流行性肢痛症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流行性肢痛症;局部暴发;研究调查

【中图分类号】R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017-02

School together local outbreak of epidemic acrodynia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WeiZhenfan, Tan Jiaoxiang, Huangyanlan, Luo Man.

Mashan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ning City,Guangxi Province,Nanning 530600, China

【Abstract】From March 18 evening 2015 to March 19 morning, Mash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admission diagnosis for 12 patients with epidemic acrodynia. Mashan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Mashan county high school for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by the end of the evening of March 23, a total of 83 students have the epidemic acrodynia symptoms. This paper to do 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r the local outbreak of epidemic acrodynia , for the prevention of epidemic acrodynia in school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Acrodynia epidemic; Local outbreaks; The research survey

流行性肢痛症常见于冬春季节,主要是由于气温变化快、室内室外的温差大等因素影响,常见于13~18岁人群中,且女性患有该病的发生率较高[1]。该病在气温变化大的时候常会出现局部暴发[2]。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病突然、足趾、足底以及足跟等部位出现麻痹或疼痛的情况,疼痛为针刺样或灼烧样,温度升高以及行动时会疼痛会加剧,当睡觉时足部温度升高会加剧疼痛,若将双足暴露在外或用冷水浸泡双足可暂时性缓解疼痛[3]。文章主要对2015年3月18至23日日马山县中学暴发的一起学校流行性肢痛症进行研究调查。

1.疫情情况

1.1 学校基本情况

本次局部暴发的地点为马山县中学,其基本情况为:马山县中学共有学生4034人,男生1597人、女生2437人;教职工291人(无发病),女教师133人,男教师158人。学校设有74个班,高一年级22个班、高二年级23个班、高三年级20个班、初中实验班9个班。

1.2 疫情过程

首发病例为1213班的一名女生(苏雪萍),住北一栋401室,于2015年3月10日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脚掌、趾疼痛,后陆续有学生出现类似症状,至3月23日共发现趾痛症样病例83例,罹患率为1.92%,所有病例基本治愈,无住院及死亡病例。83例患者中有83例(100%)患者主要感受到足趾疼痛,有10例(12.05)患者感受到足趾关节肿胀,有8例(9.64%)患者出现下肢皮肤红斑,有2例(2.41%)患者出现其他部位疼痛。年龄分布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为21岁,以17、18、19岁最多,共77例,占92.77%;发病以女性居多,女性75例、罹患率为3.01%(75/2495),男性8例、罹患率为0.46%(8/1747);男女病例比例1:9.34。83例病例中内宿生78例,罹患率为2.19%(78/3555),外宿生5例,罹患率为0.85%(5/587)。高三罹患率5.934%(81/1365)、高二罹患率0.075%(1/1290)、高一罹患率0.073%(1/1379)、高三罹患率率高于高二、高一。

1.3 当时气候资料

2015年2月份以来,马山县气温波动幅度较大。马山县2月平均高温为21℃,平均低温为13℃,极端高温为31℃(2月26日),极端低温为6℃(2月1日);3月平均高温为20℃,平均低温为15℃,极端高温为35℃(3月18日),极端低温为10℃(3月6日),呈低温-高温-低温-高温骤变。

1.4 治疗情况

部分病例给予止疼药或维生素B1对症治疗后,其余学生均未使用任何药物。通过健康教育,增强体育锻炼和防寒保暖等干预措施后,所有学生愈后良好,均能坚持上课学习。

1.5 采取措施

1.5.1加强病例的监测要求学校加强晨检,班主任每天早上要筛查出有趾痛症状的学生并做好登记,交由校医进行核实登记;同时向马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报告内容包括:报告每天新发生的病例及其疼痛的部位、有无红肿现象;

1.5.2在全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向学校提供健康教育素材,要求学校对全体师生做好健康教育。向全校师生宣传该病具流行性,但病情轻、无传染性,治疗愈后良好的相关知识。教育学生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有病及时就诊。

1.5.3加强体育锻炼,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2.疫情分析

2.1 根据本次局部暴发调查显示,83例患者中有75例女性(3.01%),而男性只有8例(0.46%),男女病例比例1:9.34,男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出现该病的发生率较高可能受女性的体质较弱、痛觉较敏感等因素影响[10],在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中发现,女性出现红痛症的发生率高于男性[9]。

2.2 文章在对马山县中学患病学生调查发现,83例病例中内宿78例,罹患率为2.19%(78/3555),外宿生5例,罹患率为0.85%(5/587),这主要与学校住宿条件以及保暖条件差有关,并且学生在长期保持坐姿会使得血液循环受阻,当温度突然变化,中枢神经系统无法对神经功能起到很好的调节功能[1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高三罹患率5.934%(81/1365)、高二罹患率0.075%(1/1290)、高一罹患率0.073%(1/1379)、高三罹患率率高于高二、高一有统计学差异(χ?=5.632.P<0.01)郑莹等在相关文献指出,运动量与肢痛症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关联[14],寒流侵袭加上保暖不足;学生的生活压力大;课外运动量少;住校生的保暖条件较差,活动量少;中学生的年龄较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影响[12]

2.4 根据有关文献

周学习时数长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只对4个班277名学生进行运动量问卷调查(高三部分重点班级未配合调查),结果每天运动时间大于60min、30~60min和小于30min的学生罹患率分别为5.8%、27.8%和56.0%,每天运动时间多少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3.652,P<0.05)。可能与高三学生需要备战高考,没有进行运动锻炼有一定的关联。郑莹等在相关文献指出,运动量与肢痛症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关联[14]

2.5 当时马山县气温波动幅度较大,呈低温-高温-低温-高温骤变。沈小钰等在相关文献指出,营养不足、气温变化大(冬季室内外温差大、春冬换季)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流行性肢痛症[11]。

5.讨论与分析

5.1 流行性肢痛症一般在每年的2~4月时的发病率较高,其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室内外受到的温差影响,并且常见于中学年龄段的学生中,学校的人流量大,若部分学生出现流行性肢痛症症状,会迅速引起更多学生出现肢痛病症[4]。因此,对于流行性肢痛症要进行尽早的发现与治疗[3]。该病有较强的自愈性,临床中对于其的治疗主要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为主,对于疼痛感较强烈的学生可以给予止疼药或维生素B1对症治疗[5]。该病对于患者的四肢无明显损伤,且自愈时间较短,患者一般在发病14d内即可自愈,且预后情况较好,无并发症状[6]。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足部疼痛,部分患者在足部出现红肿或红斑等现象;且患者的其他部位无明显症状,病情较轻,一般在服用止痛药后能够有效缓解疼痛[7]。

5.2 苏进义等在报道指出,流行肢痛症主要是由于足部远端血管扩张,造成了局部血流量增加、皮肤红肿以及足部剧烈的疼痛,症状会随着周围温度变化而产生变化,冬季部分学生由于身体因素或保暖因素影响出现冻疮,而女性常出现月经失调的情况,患者在运动、步行、站立以及足部温度升高时症状会增加,降低足部温度、休息以及抬高下肢等方式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15]。患者的足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的症状会立即发作,而只有降温、服用止疼药物或维生素B1才能够有效对症治疗[16]。该病的发病时间为5~60min,多为反复发作,部分患者的肢痛症可维持数年或终身[17]。该病在晚上的发病率较高,患者将足部伸出被子外降温可有效缓解足部疼痛。患者的足部皮肤发红,按压会出现发白的现象,足部的温度高,且足部血流量增大,患者的足部出汗增加,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感染的现象,导致指甲变形,甚至出现溃疡[18]。

5.3 目前医学界对于肢痛症的发病机制有许多种学说,主要学说是认为肢痛症与气温低导致患者的足部毛细血管收缩异常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且由于患者的下肢血管扩张,导致足部血管流量大,刺激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而使得患者出现距离的疼痛[19]。布瓦杰尔通过研究发现认为对于该病使用5-羟色胺拮抗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0]。由于流行性肢痛症主要发生于中学生年龄段的学生中,特别在冬季保暖条件不好的学校中,并且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学校要做好防寒措施,注意更新取暖设备,并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加学生的运动量,增强学生的体魄,注意饮食健康,并做好相关的教育宣传,一旦有学生出现足趾疼痛以及红肿等症状,需要尽早进行诊治,预防出现病例增多现象。

6.论述

6.1 流行性肢痛症常见于春冬换季期间,其主要受温度影响而产生的疾病,且由于中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发育不成熟,且女性的体质较弱,因此,中学生中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的发病率。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足部疼痛,持续5min~1h的阵痛,且痛感较强,冰敷、降温等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足部疼痛。

6.2 在学校内住宿的学生(内宿生)发病率高于校外住宿(外宿生)的学生,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外宿生往返学校期间,运动量得到增大;加上内宿生的保暖条件较差、运动量较少,导致内宿生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学校要注意改善学生的住宿环境,在冬季要做好保暖措施,叮嘱学生多添衣服,在冬天可以多泡脚,促进血液血环;重视学生的课外锻炼,提高学生的运动量以及免疫能力;重视学生的饮食规律,合理膳食才能够促进学生的抵抗能力;向全体师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一旦发现病情要进行尽早诊治,防止病例进一步增加。

6.3 初步认为这起学校流行性肢痛症局部暴发流行发生的主因天气寒冷导致温差变化大,以及缺少运动,同时还与营养和内分泌有关;但确切病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只要做好防寒保暖,改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本病是可以预防的。

【参考文献】

[1]马尊峰,贾敏,孙颖等.中医药治疗红斑肢痛症1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66.

[2]耿丽娟,张永利,万献尧等.红斑性肢痛症合并周围神经损害1例诊治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20):65-67.

[3]李群伟.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急性痛症验案[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1124-1125.

[4]梁文,晏洪波.红斑肢痛症伴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1):47-48.

[5]王丹,赵铎.郑绍周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经验[J].光明中医,2013,28(1):20-21.

[6]赵伟.中医治疗红斑性肢痛症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1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2):2384-2385.

[7]冯成安,孙俊,叶频等.跟外侧神经与神经源性跟痛症关系的解剖学基础[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31(6):643-645.

[8]王康,贾和平.骶管注射治疗红斑肢痛症1例报告[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2):156-158.

[9]张素芹,赵家贵,陈家骅等.血管平滑肌瘤误诊为红斑性肢痛症1例[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6):383-384.

[10]许恩超,周顺龙,李荣珍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29(12):782-783.

[11]沈小钰,殷蕾,王剑等.原发性红斑肢痛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10):984-987.

[12]孔祥海,梅菲,杨超等.红斑性肢痛症1例报道[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1(2):251-252.

[13]侯晶梅,刘建平,唐真真等.红斑肢痛症2例报告[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9):1065-1066,封3.

[14]郑莹,易桂林,谢俊卿等.汞中毒致红斑肢痛症一例[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5):393.

[15]苏进义.白虎汤合四妙散加减治疗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一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4):383-384.

[16]杨阳,樊碧发,杨克勤等.神经病理性疼痛介入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10):831-837.

[17]黄望强,王俊秋,段德鉴等.盐酸利多卡因联合美西律治疗难治性红斑肢痛症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9):3177.

[18]甄宏鹏.红斑肢痛症案[J].中国针灸,2013,33(9):850.

[19]李晓绿.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红斑肢痛症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2,27(2):243-244.

[20]布瓦杰尔.血小板增生症性红斑肢痛症1例[J].新疆医学,2012,42(12):111.

论文作者:韦振翻,谭娇向,黄艳兰,罗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  ;  ;  ;  ;  ;  ;  ;  

一起学校流行性肢痛症局部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_韦振翻,谭娇向,黄艳兰,罗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