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现,善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思考论文_张秀英

早发现,善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思考论文_张秀英

广州市第二幼儿园 张秀英

招生的时候看起来相貌清秀,安安静静的孩子,上幼儿园后慢慢发现他不合群,反应迟缓,有时又焦虑不安,甚至失控。幼儿园拿他(她)没办法。其实,他们是俗称来自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儿童。

在幼儿园工作了十八年,接触这类孩子有二十多个,(2011年针对广州市幼儿园的调查,自闭症患病率为1/133)他们的出现,给家庭带来了痛苦,给幼儿园和老师们带来各种挑战,及早发现,积极干预,有效训练是帮助这些孩子回归主流社会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们也在探索融合教育这条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特殊之路。

因孩子幼小,早期自闭症的症状不明显,在不断发育成长中出现较轻微的异常表现,家长们都认为孩子小,大了以后会好的,难以引起注意;同时没有同龄孩子的比较,很容易被父母忽视。当他们来到幼儿园以后,在人群中会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更易于被老师发现。一般来说,自闭症孩子有以下主要表现:

不(少)看、不(少)指、不(少)应、不(少)说、不(少)笑、不点头、不摇头、不注视、不跟随、不参照、不显示、不炫耀、不寻求安慰、该怕不怕,不该怕却怕,该笑(哭)不笑(哭)、不该笑(哭)却笑(哭)。

概括起来就是:

一、社会交往、社交互动障碍

1、喜欢独自玩耍,不愿意或不懂得如何与同伴一起玩,难于发展友谊关系

2、对多数指令常常充耳不闻

3、通常不怕陌生人

4、不喜欢拥抱或避免与他人接触、没有目光交流

5、无恰当的身体语言,例如点头、摇头

6、极少社交性的微笑,极少发起社交互动,对别人的社交示意反应低下,难以相处

7、与父母亲的依赖情感障碍或延缓

8、不恰当、奇怪或延迟的交流或情感反应

9、语言发展迟缓,会说话但缺少功能性语言,缺乏心智解读能力。

有部分具备语言能力甚至语言过多,但语言缺乏交流功能(如自言自语、语言内容单调、奇怪,难以理解;语言刻板、重复、鹦鹉学舌式的语言;分不清你、我等人称代词;自我中心的话题)

10、思维方式非常具体,通过字面意思理解语言

二、狭隘兴趣、重复刻板行为:

1、重复动作(看手、转圈、摇晃等)

2、重复行为(开关、撕纸、看电视广告、天气预告等)

3、强迫行为(迷恋固定的仪式,有固化行为,如固定睡眠位置、固化路线、认定厕位、认定座位等)

4、强迫思维(重复问题、难以摆脱的念头等)

5、对某些事物或事情(美术、音乐、科学事实、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有不寻常的兴趣。少数在某一或几个方面有特殊的能力

三、感觉异常表现(因人而异)

1、听觉异常:喜欢某种声音,或对某些声音特别恐惧

2、触觉异常:表现在对物件的好恶

3、痛觉异常:常见痛觉迟钝,不怕痛

4、视觉异常:对特别图像的喜好或厌恶,喜欢斜视、侧视。

5、本体感异常:喜欢坐车、喜欢旋转、有的运动灵活,有的怕坐电梯

6、个别有优秀的机械记忆力、有的在音乐、绘画和艺术方面有超常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7、有偏食、睡眠紊乱、抽动、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其他表现。

孤独症并非“孤独”,自闭症并非“自闭”,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但早期干预可以改变预后,有专家说:一年早疗胜于十年教育,作为普通的教育机构幼儿园,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一、早筛查、早发现

由于幼儿园是群体生活,在人群中个别孩子的差异比较容易发现,幼儿园的老师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孩子的明显差异。但要注意的是不能过早下定论,因为我们不是专业的医生,另一方面孩子从家庭的小群体生活到幼儿园的大群体的生活必然会有不适应,要区分是因为入园产生的不适应、焦虑还是孩子独有的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拍照、录视频等方式收集孩子的日常表现作为观察分析的素材。对发现异常的孩子可以向家长提供筛查问卷,让家长通过填写问卷进行筛查。如果初步筛查有异常的,家长应该带孩子到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查评估,确诊。切不可拖延,因为拖延就是对孩子的耽误!

二、家园合作,及早干预

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对于任何一个家长来说都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这个家庭将面对不一样的生活。但面对事实,我们只有接受并积极面对才能寻找应对之策。我们遇到过一些家长采取回避的态度,延误了孩子的干预和治疗,我们幼儿园单方面使力,收效甚微,令孩子与普通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很是痛心与无奈。有的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后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带孩子到医院评估确诊、到专业机构进行专门训练;与幼儿园密切联系,共同制定实施方案,聘请辅导老师陪伴支持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密切与老师的沟通,定期交流,及时调整策略。。。。。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地追赶上来,融入幼儿园的生活,顺利地毕业走向新的生活。

三、园长介入,个案跟进

对于幼儿园和老师来说,一个特殊儿童所牵扯的精力是几何级倍增的,因为这些孩子听不懂指令,无法沟通,他们有的游离于集体之外,危险状况随时发生;有的独行独往,自娱自乐,影响了集体的活动。他们需要专人看管,但幼儿园又没有多余的专门的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跟进和辅导,班上老师无法兼顾特殊儿童和全班孩子,往往进入抓狂的状态。

对于有特殊孩子的班级,我们采用园长介入制,收集孩子在园的照片、视频、记录等资料,约见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首先向家长表明我们的态度,尽管孩子特殊,我们不会拒绝他,不会要求他退园,让家长放心。其次,我们要共同想对策,如何家园同步,帮助孩子。如鼓励家长聘请陪读老师辅导孩子;把见习、实习的学生和跟岗的人员派到有特殊孩子的班级,增加人手,个别看护。借力我们融合教育的课题研究,为自闭症孩子设立个案,配备专门的特教助理,为每个自闭症孩子召开IEP会议,由幼儿园行政主管、专业督导、特教助理、班级老师、家长和社工通过IEP会议,商议制定适合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个别化教育计划由特教助理具体实施,每天给这些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各方人员定期沟通反馈,分析孩子的情况,调整方案。有条件的家长也自行聘请陪读老师,陪读老师每天和班级老师沟通,了解班级的常规要求、学习进程,对孩子进行前置性的辅导和后置式的跟进,前置和分解老师的指令和要求,指导孩子慢慢跟上班级的节奏。根据特殊孩子的需要,特教助理

(所以个训老师都已改为特教助理)和陪读老师就带孩子到幼儿园的感统活动室、体能活动室、心理活动室等进行个别训练,个别训练与集体活动穿插进行,有效利用孩子在园的时间和各种资源,进行补偿性的教育。

四、宽容接纳、同步成长

由于幼儿园的理解和支持,定期组织或派老师参加有关特殊教育的培训,班上老师掌握了一定的特教方法,并以宽容接纳的态度对待特殊孩子,包容他们的特殊以及他们给班级工作带来的困扰,为他们安排适宜的活动,耐心地帮助指导他们。如自闭症有孩子刻板行为、强迫行为,他会认定固定的洗手水龙头、厕所尿兜、固定的厕位,要有很固定的生活规律。根据孩子的这些的特点,老师给孩子确认专门的标志,贴在多个水龙头、厕所尿兜和厕位上,告诉孩子,凡是有这个标志的都是你使用的,消除了孩子因为不是自己的专属位置而抓狂;消除因为抢自己认定的位置而引发的纠纷;对一天的常规要求和每天要进行的活动可以采取预先告知策略,事先与陪读老师沟通,前置性地告诉孩子,令孩子有预知、有准备,以便顺利地接受和融入活动;每天固定的安排发生变化的时候也要及早告诉孩子,避免孩子因常规被打破而引起的不适和焦虑。

特殊孩子的存在,也成为了一种教育资源,老师们以特殊孩子作为关爱教育的载体,引导孩子们接纳他,关心他,帮助他,培养孩子们的是非分辨能力,不学习他的不适宜行为。在活动中孩子们成了老师的小助手,户外活动时总有孩子去牵他,带他;生活活动时也有孩子关注他,帮助他;当特殊孩子有困难跟不上时,大家耐心地等待他,鼓励他……特殊孩子的存在,因为老师的有心,无疑带给其他孩子另一种的教育:关爱、接纳、包容,一种优秀的公民素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发芽。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我们用接纳欣赏的眼光看待他,静待花开,孩子们一定会回报我们一个精彩的世界!

关爱每一个儿童,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让我们在融和教育中一起前行!

论文作者:张秀英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育儿·幼教荟》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8

标签:;  ;  ;  ;  ;  ;  ;  ;  

早发现,善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思考论文_张秀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