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方式及展望论文_席婷

探究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方式及展望论文_席婷

席婷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分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 缺血性肠病病情严重,但是其早期在无显著性和特征性的表现,因此在临床诊断上较容易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缺血性肠病诊断方式有很多种。各种诊断方式均各有利弊,因此加强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缺血性肠病;诊断方式;进展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204-1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在住院患者中,有0.1%左右的患者患有缺血性肠病,其死亡率高达60%-100%[1]。缺血性肠病无显著性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在诊断过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目前临床上尚未存在统一的诊断标准。探讨如何通过临床中应用的检测方式,促进诊断精确性得到提高对疾病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方式及研究进展进行探讨,现做如下综述。

1.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方式

1.1实验室诊断

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白细胞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多数患者的白细胞均超过15×109/L,但是其特异性无明显性,同时白细胞处于正常状态不能成为该病的排除标准。D-二聚体为栓塞、血栓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戴志京[2]等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无缺血性肠病患者的D-二聚体正常,当超过0.9mg/L时,对该病进行临床诊断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93%、62%、70%,同时该项指标还可提示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

1.2结肠镜检查

目前,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普遍应用到结肠镜检查方式。应用该种方式进行诊断时需主要以下事项:①通常情况下,黏膜下出血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吸收或被溃疡替代,因此检查时间应在患者发病后48h内进行。②如患者存在便血、持续性腹疼、腹膜刺激征应谨慎对患者实施镜检,优先考虑为坏疽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③当结肠镜下所注空气的压力>3.9kPa(30mmHg)的情况下,肠内压过高会使肠壁变薄,减少血流,进而会导致结肠缺血加重,如所注气体为CO2则能促进血管扩张,改善结肠供血情况。

1.3影像学诊断

1.3.1CT检查

目前,临床上已经普遍应用CT检查方式来对缺血性肠病进行鉴别和诊断。对患者行CT扫描时,可见受累肠段的肠壁存在弥漫性或局限性腹水、增厚、肠系膜动脉阻塞、门静脉积气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患者为早期肠系膜缺血。应用多排螺旋CT进行检查,可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小肠、肠系膜血管存在的病情,其诊断过程中的特异性高达89%~94%,敏感性高达96%~100%。CT同时也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临床诊断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将该种方式应用与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中也具有重要价值[2]。

1.3.2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DSA)

DSA为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其可对病变部位、病变范围进行明确,且可实施血管内药物灌注治疗,诊断结果也可为手术治疗方式的实施提供咳咳参考依据。相关文献报道DSA在应用过程中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高达90%~100%。将该种方式应用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诊断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为疾病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依据,促进患者的病死率得到有效降低。

1.3.3 CT血管造影(CTA)及MR血管成像(MRA)

CTA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式,因此其在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且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付丹[3]经过临床研究认为应用CTA对闭塞性肠系膜缺血进行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高度95%、97%。但是该种方法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其对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敏感性较低,且无法对患者实施血管内药物灌注治疗。MRA的临床诊断价值明显高于DSA,对门静脉疾病、慢性肠系膜缺血进行诊断时的特异性、敏感性与DSA相似。与CTA比较,MRA的优点表现为无放射性、肾毒性较小,缺点表现为对末梢小动脉栓塞、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的特异性、敏感性均较低。

1.3.4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凭借其方便、无创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将该种方式应用于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中可对动脉近端存在的狭窄、阻塞情况进行准确反应。通过对受累肠管的肠壁厚度、血供进行观察,可大大提高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应用该种方式进行诊断时,在终末舒张速度超过45cm/s、峰值收缩速度超过275cm/s的情况下,对缺血表现出很高的特异性。应用该种诊断方式的缺陷表现为,诊断结果容易受患者体型、患者配合度、检查者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也无法对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进行有效诊断。应用超声检查进行诊断时,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中未能够探测到血流信号提示为肠系膜的缺血,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4.1%,阳性预测率为100%,阴性预测率97.1%。

2.展望

缺血性肠病无显著临床表现,目前临床中应用的诊断方式具有多样化,但各种诊断方式均各存利弊,多数无理想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现阶段,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断方式的金标准为DSA。但是该种诊断方式为有创性的检查方式,患者在接受诊断过程中,需承受较大痛苦,因次其不是首选诊断方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无创性诊断方式被应用于临床中,其诊断精确性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现有的无创诊断方式基础上,加强对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的检查方式进行探索,对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早期诊断准确性得到不断提升,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辉.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治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06(06):205-206.

[2]戴志京,杨锦玲,朱志梅,等.CT仿真内镜技术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21(11):190-191.[3]范建高,沈峰.提高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认识[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10(06):110-111.

论文作者:席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  ;  ;  ;  ;  ;  ;  ;  

探究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方式及展望论文_席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