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在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作用论文_黄瑞林,李晓清,郭孝云

血栓弹力图在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作用论文_黄瑞林,李晓清,郭孝云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人民医院输血科 江西赣州 3416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5月我院急诊室与ICU接收的需大量输血治疗的6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用凝血四项指导患者用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患者用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好转率、病死率、渗血时间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红细胞悬液、血浆以及冷沉淀的平均治疗量也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在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具有显著作用,能够给予患者输血治疗针对性指导,提高预后,节约血液资源,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创伤;大出血;输血治疗

创伤后因为凝血功能异常引发的大出血是造成创伤患者24h内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创伤后有1/6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所以加强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和改善初期低凝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血栓弹力图在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作用,特选择我院6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我院急诊室与ICU接收的需大量输血治疗的6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把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患者31例。观察组31例患者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1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2.7±3.3)岁;致伤原因:19例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压伤,1例锐器伤。对照组31例患者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3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2.9±3.1)岁;致伤原因:18例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压伤,1例锐器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1.2.1 检测方法

对照组未应用血栓弹力图而仅用凝血四项指导患者用血,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组在检测凝血四项的同时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患者用血,检测患者凝血四项活化部分与血栓弹力图各指标。

1.2.2 阳性指标

创伤性凝血病阳性指标的传统凝血四项值标准分别是FIB下降、APTT>60s、TT>18s以及PT>15s,血栓弹力图的阳性标准分别是R值与K值延长、MA值变窄以及α角度减小。

1.2.3 输血指标

为患者应用血液输注治疗时要严格遵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当APTT与PT值增加>1.5倍输注血浆、FIB<0.8倍输注冷沉淀时为对照组患者输注血浆与冷沉淀的指征。观察组患者输注血浆、冷沉淀以及血小板的指征则为血栓弹力图和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若患者出血严重且血栓弹力图显示为功能性纤维蛋白原缺乏或是血浆纤维蛋白原<1.5~2.0g/l时,要及时输注冷沉淀或是纤维蛋白原,同时要依据血栓弹力图对抗纤溶治疗予以指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24h用血情况,包括红细胞、冷沉淀以及血浆平均治疗量。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患者好转率、病死率以及渗血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全部数据,用(%)和( ±s)表示计数和计量资料,用x2和t检验;比较差异有无显著性用P<0.05评估。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血情况对比

观察组31例患者的红细胞、冷沉淀以及血浆的平均治疗量分别是(6.94±5.27)U、(16.42±12.92)U、(700.32±606.64)ml;对照组31例患者的红细胞、冷沉淀以及血浆的平均治疗量分别是(12.49±9.12)U、(8.78±7.92)U、(1033.97±708.67)ml。两组比较,观察组的红细胞悬液与血浆的平均治疗量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冷沉淀的平均治疗量要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31例患者的好转率是67.7%(21/31)、病死率是12.9%(4/31)、渗血时间是(30.79±12.87)h;对照组31例患者的好转率是48.4%(15/31)、病死率是32.3%(10/31)、渗血时间是(39.84±15.69)h。两组比较,观察组的好转率、病死率以及渗血时间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创伤凝血病指的是因为大出血和创伤后激活凝血、抗凝以及纤溶途径,于创伤初期发生的急性凝血功能紊乱。若创伤患者入院时就发生凝血病时,会明显增加住院时间,还易引发急性肾损伤、急性肺损伤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症。因此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与纤溶功能必须给予严密准确监测,且还要及时进行纠正。

临床常规检测凝血指标需要花费0.5~1h,且只可反映凝血级联反应,无法显示血小板功能、血栓强度以及纤溶活性等信息;且检测时需要在常温37℃下进行,无法显示低体温对凝血功能造成的影响,所以无法科学准确地对患者体内的凝血情况进行评估。血栓弹力图对全血的凝血水平、纤溶水平、形成的血凝块坚固性以及弹力度可以给予有效反映,能够良好监测患者的凝血与纤溶情况,现已被大范围应用于心脏外科和肝移植等手术中;且血栓弹力图可以全方位反映从血块产生至纤维蛋白溶解的全过程,依据患者实际体温开展检测,且能在床旁完成快速检测,因此是较为理想的指导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的有效方法。

此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的好转率、病死率、渗血时间以及红细胞悬液、血浆、冷沉淀的平均治疗量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血栓弹力图在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具有显著作用,能够给予患者输血治疗针对性指导,提高预后,节约血液资源,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宋頔,屈正.血栓弹力图在心脏外科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7,05(7):595-598.

[2]胡贵锋,尹文.血栓弹力图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6(8):1082-1086.

[3]李东杰,刘风银,樊瑞军,等.创伤严重程度与创伤相关分子标志物和血栓弹力图的相关性[J].临床检验杂志,2017,14(12):933-935.

[4]曲音音.床旁即时检验在重症创伤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23(6):558-561.

[5]田艳,赖冬,董婉妮,等.血栓弹力图在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7,17(9):1024-1026.

论文作者:黄瑞林,李晓清,郭孝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7

标签:;  ;  ;  ;  ;  ;  ;  ;  

血栓弹力图在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作用论文_黄瑞林,李晓清,郭孝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