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趋势分析_电视新闻论文

新技术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趋势分析_电视新闻论文

新技术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走向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新技术论文,走向论文,电视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80年代人文精神高涨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已经初步开始交流,并且形成了对话的态势。然而,对当年(198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的预言——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是一场信息革命,而信息产业将大有可为,我们绝大多数人还迷茫不清。犹如站在远处遥望空中飘摇的美丽风筝,没有被牵联与把握之感。今天,当信息浪潮被传播新技术(卫星传输、多媒体技术、网络化……)裹挟着扑面而来时,作为从事信息传播的我们不禁为之惊叹且难以坐视风雨。面对目前存在的或即将出现的国际传媒间话语力量的失衡与话语权力的较量以及电视传媒本身遭遇internet冲击的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电视传播的“生态环境”,剖析当前电视新闻业结构转向的特质,梳理新技术背景下的传播行为意识。

一、电视新闻传播的“生态环境”

电视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中变化、进步着的科技环境和人文环境。历史地看,这两大环境始终处于相互激发、相互对抗、相互依存的状态。我们要永葆电视的青春,就要不断努力,使两者互相配合、互相激活,成为和谐的整体,这样,电视与其他媒体易于达成自然动态平衡的现实协议,保持自身的传播领地。尤其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电视传媒的竞争又有变化。原本媒介间乃至跨国媒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节目资源“有控交换”的前提下,节目的流通受买方控制。然而,随着空间技术发展的完善,以及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节目流通已经具备“自然走向”的基础保障。电视媒介面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本国传媒间的竞争,还有国际传媒间的竞争,更有跨越国界的无国界性和无限供应性的网上媒体的竞争。激烈的竞争促使我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平衡,推动电视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以来,科技增长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所有其他领域,这使我们有可能利用科学技术创造许多前所未有的奇迹,全面推进现代文明的发展。从全球的角度来宏观观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社会生产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空间技术等等高科技日新月异,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不但导致各国军事、经济、文化战略格局的重组,也解放了生产力,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今天人们在享用着科技带来的实惠时,有谁还会怀疑科学技术为人类文明所做的贡献呢!

具体到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工具,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依赖于科技的变化,科技环境造就了其传播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就电视新闻而言,其制作方式经历了胶片记录制作、磁带记录制作以及数字化多媒体制作3个阶段;播出方式由简单演播室直播、录像播出到卫星直播; 传输手段从地面发射、微波传送到卫星传输网络的形成。这一切都说明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增强、电视优势的发挥与电视技术的改良、变革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讲,电视技术是电视传播发展的基本因素与动力,它不仅使电视工作者的工作更为自如、丰富,也极大地扩展了电视的表现领域和传播领域。它使电视新闻越来越逼近人们对新闻事物的本质需求,如真实、快速、现场感强、感染力大等等。今天电视传媒又不失时机介入计算机互联网络,演绎起电视多媒体的魔术。

总之,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把人类文明的发展划分为3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历时数千年的农业化阶段;第二次浪潮, 至今已300年的工业化阶段;第三次浪潮,目前正开始的信息化阶段。 从大科技环境着眼,我们肩负着追赶两个历史时代的任务,即工业文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43页)环境是人创造的, 又反过来影响人。这里说的环境既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环境;而且由于人的介入,都带有人文的特征,并构成具体的人文环境。电视新闻正是作为人文本体在具体的人文环境中通融,两者间既存在互动关系又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作为构成人文环境的主要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对电视新闻传播的促动及制约作用显而易见。勿庸置疑,政治环境的改善是激发新闻工作者创造性的根本动力;经济作为政治及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对电视新闻传播的质量及媒介的发展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飓风已经激起人们为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形式寻找可持续的载体,而对包容于人文环境内的对新闻传播现象的深层思考绝不可怠慢。人文环境除包括上述两因素外,还包括文化环境,它是由社会环境里人的因素决定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环境,属狭义文化范畴。它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联结传受双方的纽带,也直接决定着,影响着电视传播效果及其传播形态甚至媒介的生存。有学者曾说,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抹杀民族文化自身的本质特征或文化身份。可以想见,军事霸权、经济霸权、文化霸权实现的后面将会显露狰狞的政治霸权。到那时,文化失去百花园,新闻丧失自由,经济陷入怪圈……“非主体”人类会在“文明棍”的挥斥中踏上悲剧旅程,人类文明将从此真正终结。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清晰地看到,我们正处于全球人文环境构成因素活动频繁期,我们自身的人文环境也处于积极调整期,在这样一个变革的、充满了机会和可以相对自由思索的时代,电视新闻人要转型的内容很多。

二、当前电视新闻业结构转向的物质剖析

提高电视新闻采制质量,增强传播效果,是电视新闻人努力的目标。综览传播新技术与电视新闻传播的协调攀升,要达到这一目标,主要依托两方面的进步:一是媒介自身的基础建设,这主要指媒介的经营结构和技术设施;二是电视人的新闻理念与能力。前者是决定电视新闻业结构转向的主要因素。

就媒介自身的基础建设,观照我们面对的科技环境和人文环境,电视新闻业将会突出显现三大结构特质。特质1:多信源、多频道、 专业化。产生这一特质的基本原因,主要是以下3个方面:第一, 卫星直播技术的应用与推广。1957年,前苏联将第一颗卫星送上了天空。紧随其后,1962年美国发射了用于转播电视节目的通信卫星“电星一号”,人类从此开启了卫星电视的天窗。到如今,利用通信卫星传送电视信号已成为世界各大电视台成熟的技术手段,形成了卫星传送与卫星直播并存,以卫星传送为主的局面,仅国内上星台就41个。第二,多频道节目的形成,收视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多频道节目形成的基础主要是足够的信道带宽,而电视信道的拓宽得益于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这也使得收视活动有条件做到多选择并可主动选择。第三,节目形态的专题化和对象化。由于有了多频道基础,更由于受众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显示出“细分化”、“主动化”的趋向并对节目的深度、广度等方面提出要求,因此,节目形态的取舍是以受众为主体进行的。这类节目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便构成了专题化和专业化的特质。电视也只有切实以特色节目争取特色受众,才能在受众市场唱大戏。由此引发的启示是:依靠科技,紧跟需求,把握市场。特质2:电视与Internet结合。世界上一些国家, 如美国颁布了新通讯法,通过法律允许电讯、电话与有线电视相互渗透。电视网可以经营电话业务,电讯网可以经营有线电视。从1995年以来美国媒介与电脑业的并购风潮看,正在逐步形成规模化集成数字传播系统。Internet也正以传播信息的时效性、广泛性崭露头角。正如当时《北京青年报》刊言惊呼:1998年12月17日,英美两国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动武,记者首先是由网上而不是由其他传媒得知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新闻。据悉,1998年的美国,有3000多家报纸、1000多家电台、800多家电视台纷争上网设站。引发的启示是:走兼并整合之路, 抓信息规模效应。特质3:全民新闻。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既是新闻的接受者,同时又是新闻的发现、记录者甚至发布者。新闻不再是电视台的专利。电视台追求的应是节目质量的完美、内容的丰富以及发布信息的权威地位。引发的启示是:形成信息集结地,以媒介信息的权威、多样、精良制胜。

关于电视的新闻理念与能力,本文试从下面的论述中予以点滴补充强调。

三、传播者有待加强的意识

今天“生活在大量的信息洪水之中”(注:《和平人生与哲学》卞立强译[日]池田大作[美]亨利·A·基辛格著)的我们, 扮演着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双重角色,既是信息的把关人又是信息的消费者。不言而喻,担当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不但难度大而且责任更为重大。

首先,事实在逐步证明一些学者对信息时代基本特点的预言:社会将产生大量的知识信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将愈来愈多地取决于对知识信息的掌握和运用。(注:《科学技术革命》哈尔滨工业大学第207 页)其次,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的思维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自由,“传播工具的非群体化,使我们的思想非群体化了。”(注:《科学技术革命》哈尔滨工业大学 第41页)面对汹涌的信息浪潮以及繁衍不息的社会思潮,再针对前述电视新闻业的结构物质转向,我们有必要在新闻信息的采集、选择、制作、传递过程中,清醒认识传播行为意识对社会信息传播及其发展的影响,梳理出新技术背景下有待加强的传播意识。

1.现场意识

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以及传播手段几乎给记者提供了无所不能的条件。比如由于卫星直播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新闻现场予以迅速及时的传播,以致于有关电视新闻定义中的“……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也由于这一现代技术给予的支持,被推进、改写为“……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所作的报道”。(注:《电视新闻分类与界定》,杨伟光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3页)在这种背景下, 倘若记者仍习惯于静态的或是反馈式的报道模式,缺乏现场意识,将有在“第一时间”的新闻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可能。

2.言论意识

电视言论使具象信息与抽象信息紧密结合,也使客体认识与主体认识高度统一。它在电视新闻中的恰当使用,能够帮助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了解新闻信息蕴含的意义,从而得到理念的享受。由于数字化多频道电视进入实用阶段,受众对电视节目的选择余地大大增加。而随着采编设备的灵活、迅捷,新闻信息量也大大增加。因此,记者的言论意识有助于挖掘新闻的深度,起到正确引导新闻舆论的作用。

3.个性意识

在今天或未来的信息海洋中如何使自己的节目浮出海面,保持吸引力?只有与充满动感的新闻规律始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也就是始终紧密吻合大众在不同时期的特定要求,突出节目的特性感,才能构成与不同个性群体的对话空间;在具体新闻的操作中注意灵活地将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认识相结合,才能形成传播者的个性、节目报道的个性乃至媒介的个性。因此,个性意识是张扬媒介传播特点,吸引不同层面个性群体的良好意识,也是产生独家报道的有效意识。这在多频道、多选择的今天尤为重要。

4.全局意识

如果仅仅奢谈个性意识,而忽视全局意识,媒介则难以集合整体传播效应。犹如欲出击重磅的拳头需要凝结五指力量,形成合力。如果独树一“指”(帜),虽然独具个性,而整合优势则会失缺。因此,媒介频道的设计、栏目的设计甚至记者对具体节目的报道样式要求(特别是在有组织的报道活动中),要科学统筹。既于局部求精,又求整体协调,以加大参与国际传播的竞争力度,这是走向世界级大台的基本意识。

5.效益意识

在世纪之交,经历根本性变革的中国电视,已被国家明确地排在第三产业的序列。这表明,电视除了具有政治属性外,还具有经济属性,同时也预示着电视的生存方式正在转变。因此,我们所谈的效益意识包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它要求我们在增强传播效果的同时,还要力求获取媒介生存所必须的经济效益。大到媒介产业经营,小到节目制片管理,都要十分重视。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话题,而是需要共同探索、加快实践建设的问题。只有具备了效益意识,科学技术的潜力才会被积极、充分地挖掘,人的潜能才会被主动、有效地利用,也才能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效益意识是当今做合格电视人的必备条件和标志,是中国电视作为产业走向市场的应有意识。

标签:;  ;  ;  

新技术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趋势分析_电视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