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得辛苦,让孩子有意识地选择少看电视_还珠格格论文

玩得辛苦,让孩子有意识地选择少看电视_还珠格格论文

欲擒故纵,让孩子自觉选择少看电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欲擒故纵论文,看电视论文,自觉论文,让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容”孩子看电视

台湾作家李敖尖锐地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我认为,这话不无道理。所以,一般来说,女儿圆圆想干什么,我都不会阻拦,唯独在看电视这个事上,我控制得比较严。但我做得很巧妙,从来没有被她察觉,因为我基本上没对圆圆说“别看电视了”之类的话,也没规定她每天只能看多久的电视,更没强行关闭过电视。相反,我的一些做法看起来倒是更像纵容。

她上小学时,电视剧《还珠格格》火爆一时。本来我家很少看电视连续剧,主要是我觉得太浪费时间。这种观念从小就影响着圆圆,一般情况下她不会主动看电视,所以《还珠格格》刚播出时我们并不知道,但圆圆在学校听说很好看,晚上回来就要看,结果一看就被吸引住了。

《还珠格格》每晚播3集,从7点半到10点,这个时间原本是圆圆写作业、练二胡、读小说的时间。她的习惯原本是回家先写作业,再练二胡,再读小说或玩耍,9点半睡觉。现在可好,《还珠格格》开演时,她刚写完作业,等电视剧播完,已经过于平时睡觉的时间,二胡练不成,小说也没时间看。

小说不看也就算了,但二胡她刚学不久,必须天天练。我心里着急,想建议她每天少看一集。但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马上被我自己否定了。她那么喜欢看,剧情又环环相扣,怎么忍心让她少看。况且,就算我强行让她少看,她也肯定没心思在那个时间练好二胡。

其实,圆圆自己也着急。看电视的时候很陶醉,看完后发现没有练二胡的时间了,心里也内疚。但以她当时的意志力,还做不到主动要求少看。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斟酌,我和圆圆商量,能不能回家先练二胡,再写作业。也就是说,电视剧开演前练二胡,电视剧开演后,可以边看电视边写作业。这在许多人看来,我或许疯了,怎么能教唆孩子边写作业边看电视呢?

我是这样想的:小学生的作业多半是体力活,完成时并不需要多动脑筋和深入思考,只要调动一部分的注意力就可以,而看电视也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写作业和看电视,两件事情都很简单,同时进行并不影响什么,如果说有影响,也不严重。

其实,看电视时,圆圆因为看得太投入总忘了写作业,但只要一播广告,她就会见缝插针地写一些,而且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也开始利用在学校的零散时间写作业。这样,每天的作业也都能完成。

大约隔了几个月或是一年的时间,电视台开播《还珠格格》第二部,圆圆又开始了一个看电视的狂潮。我记不清她每天的时间是如何安排的,因为我已不过问这些事了,只记得电视剧她一集不落都看了,作业按时完成,二胡天天练,还买了和电视剧配套的《还珠格格》的书籍,有一二十本,电视剧结束前这些书也都看完了。

一些家长可能会担心:我的孩子很不自觉,这样纵容,他会管不住自己,影响学习成绩的!我非常理解这种担忧,但我想说的是,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些事情和现象,孩子不自觉,形成的原因很多,多少反映了家庭中积淀已久的教育问题。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强势,不照顾孩子的情绪和面子,直截了当地批评孩子,比如,数落孩子看电视的时间长,强行关闭电视,要求孩子回房间学习等,孩子看电视的愿望在压抑中反而会被强化,他的内心在看与不看间痛苦——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伤害孩子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请相信,孩子就像禾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对孩子是最好的。

孩子原本有积极的自我完善的天性,如果你的教育对他的个性及意志没有损害,而是帮助他更好地适应一些事情,他就会在这种适应中更加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并在体内生长出自我控制的力量——这就是孩子懂事、自觉的来源。

所以,我的纵容只是疏导,疏导也是控制之一种,它是一种不让孩子感到难受的控制。所以,我介意孩子看电视,但从来没有因为看电视和孩子发生过冲突。

记得圆圆上初中时,电视台播出连续剧《嫁到非洲》。故事很特别,我俩在周末无意中看到,然后一起被吸引。那部电视连续剧一天播两集,当时圆圆住校,只能在周六和周日回家时看。我发现她眼里流露出遗憾,而当时我家也没有什么设备能把电视节目录下来,于是我就把周一到周五的电视剧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

虽然不希望她看连续剧,可一旦看了,我就理解她想一直看下去的心情。将心比心,大人看连续剧,中间突然被打断也很遗憾。圆圆每次回家,都先看我的文字记录,再看电视剧;一点没耽误。

我虽然纵容孩子看电视,但她从来不利用我的纵容。她对什么时间看电视,什么时间不看,掌控得很好。尤其随着年级的升高,她越来越珍惜时间,不会把时间无端地浪费在无聊的电视节目上。

家长以身作则少看电视

要求孩子少看电视,从孩子小时候做起容易得多。如果家长在孩子小时候纵容他无度地看电视,实际上是给孩子和自己制造了一个大麻烦。

我家的电视机天天打开,但看的时间不长,一般是晚饭前和吃饭时看,饭后各做各的事情,电视就关了。但并不严格,偶尔遇到想看的电视,也会花时间去看,但不会天天在电视前耗着。圆圆从小受我们影响,也形成了“电视不能无节制看”的观念,一般的节目她不看,除非是特别喜欢的。

现在,不少家长在孩子年幼时不计较孩子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有的甚至让孩子跟着老人从早看到晚,有的怕孩子打扰自己,用电视当保姆哄孩子。等孩子上学后,有了作业和考试,家长才开始和电视争夺孩子。

如果孩子上学前习惯了看电视,上学后突然被限制,他会非常不适应。习惯突然被限制,享受突然成了错误,大人突然要求他自觉、努力,他无从适应,只好不自觉,不努力。这个时候,无论他表面如何和家长顶牛,内心其实很痛苦。

我把这个观点对一些家长讲了,但不少人不以为然。

一位家长说,我那孩子才不会为这事痛苦呢。他总是找借口在电视机前多呆几分钟。比如,他到客厅取一个苹果,削皮那叫一个慢。好不容易削完,我让他回自己房间吃,他慢吞吞地站起来,倒退着回自己房间,就为了多看一眼电视。他哪里痛苦啊,多看一眼电视他就乐死了!

这位家长表面化地看待了这个问题,他不知道孩子倒退着回屋时内心的痛苦,更不知道这痛苦是如何来的,也不想探究如何帮助孩子解决痛苦,真让人遗憾。

家长为什么不改变策略,以其他方法来达到目的呢?

我收到一个朋友的电子邮件。她说一次晚饭后,她儿子一直盯着电视,就是不去写作业。她正准备像以前一样训斥他,脑中忽然闪过我说过的欲擒故纵之法,于是咽下恶语,把遥控器递到儿子手里,和颜悦色地说:“妈妈不看了,你啥时不看,就帮妈妈把电视关了。”说完,回卧室看书去了。她儿子一瞬间有点吃惊,但马上高兴地说好,然后接过遥控器——这可是妈妈以前不会交给他的东西啊。

当妈的刚进卧室时还有些担心,结果不到5分钟,就听到儿子把电视关了。孩子还探头看看妈妈,确认妈妈没生他的气后,调皮而愉快地说:“妈,我写作业去了。”这位朋友说,以前总批评孩子看电视,都没效果,没想到自己稍一改变,孩子就有了相应的变化。

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他很想看的时候让他安心地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一边负疚。但平时家里要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行动来说服孩子,而不是用语言。最糟糕的情况是,家长整天在客厅看电视,孩子从书房跑出来想看一会儿,却遭到训斥。理由是:我是大人,工作一天很辛苦,并且现在不需要学习,晚上可以看看电视;而你是孩子,需要好好学习,完成作业,所以不应该看电视。

道理听起来没错,孩子也无法反驳,但这种说法造成的效果非常不好。你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看电视是一项特权,我有资格享受,而你没有。这让孩子觉得他和大人不平等,他意识到了大人的强权,也意识到了“学习”和“享乐”是对立的。他理性上知道应该去学习,可天性中的享乐本能又让他非常想看电视。这种矛盾如果经常刺激他,就会慢慢激起他对看电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厌恶。

自己少看或不看电视,不少家长表示难以做到,有的是管不住自己,有的是管不了配偶,有的是不好意思让家里老人委屈,总之电视不能不开,也不能少开——如果这样,就没招了。连家长做起来都有难度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孩子做到呢?

少看电视成为孩子自愿选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家长的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要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要用人性来体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来要求孩子。我认为每个孩子都非常懂得感恩,如果家长在和他的相处中照顾他的感受,他反过来也会以懂事和听话回报家长。

电视如美食,本身没什么错,但享用要有节制。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想办法让他学会有节制地吃东西,而不是把美食锁进冰箱,惹得他总想瞅机会偷吃几口。家庭教育中,在任何事情上,家长和孩子都不要形成“猫捉老鼠”的关系。不要让孩子因为害怕家长才不看电视,要培养他的理性和上进心,让少看电视成为孩子自觉、自愿的选择。

圆圆上大学后,我问她,是否感觉我们对你看电视有过限制。她说:“没有啊,你不是还经常和我一起看动画片吗?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鸭》《机器猫》《鼹鼠的故事》等,都是我们一起看的啊。”

我又问她是怎么做到有节制地看电视的。她说,不知道,没特意约束过自己,只是觉得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在那上面。因为看电视不如看小说有意思,有看电视的时间不如看看小说。

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是防止孩子迷恋电视的好办法。如果孩子从小喜欢阅读,他的智力就会发育得更好,会更容易发现别的有意思的事;同时他的思想会更成熟、更理性,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会让电视浪费自己的时间。

有的家长不赞成孩子从小阅读,认为孩子应该活得轻松自在,读书很累,应该等他长大了再读。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一般来说不喜欢读书,把阅读看成是劳累的事。他不知道,一个心智萌动的孩子手捧书本时的如醉如痴甚至超过了看电视。

孩子是在阅读中成长,还是在电视机前长大,其智力差距和智慧差距是巨大的。如果说在看电视的问题上,我成功“控制”了圆圆,不如说我一直是在用“培养”的思路来解决问题——不去控制孩子的身体动作,而是想办法引导她的心;不满足于孩子表面的服从,而是让好习惯成为孩子内在的一部分。这才是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标签:;  ;  

玩得辛苦,让孩子有意识地选择少看电视_还珠格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