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价值重合--河西地区的几种民俗现象_民俗论文

无意识价值重合--河西地区的几种民俗现象_民俗论文

无意识的价值巧合——淡河西地区的几种民俗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西论文,几种论文,民俗论文,巧合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可以把民俗文化的价值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三种情形。所谓正面价值,意味着民俗对人生、社会有用;所谓负面价值,则意味着它对人生、社会有害;所谓中性的价值,则无所谓好或坏的区分。比方说,春节前的大扫除,有利于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属正面价值;而给孩子带“长命锁”的习俗,等于给孩子带上了“枷锁”,属负面价值;至于龟寿鹤祥之类象征性说法,属中性价值的范畴,因为它没有积极作用,也没有什么危害。立足于这种价值区分的原则,我们在讨论民俗文化的时候,就不能对民俗现象一味地认同,也不能一味地贬斥,而应当通过价值理性的天平,予以衡度、判断,以期弘扬良习,摒弃恶风。本文介绍的河西地区的四种风俗,就属于正面价值的范畴。

河西是中原与西域之间来往沟通的要道,是天然的文化汇流的走廊。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在这一片开阔而通达的土地上杂居融合,繁衍生息。这就使得河西民俗中,既有中原遗风,又有西部风情。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河西民俗在集体无意识中出现了不自觉的价值渗透。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一种巧合,实际上表现了人类文化无目的而合目的、不自觉而合价值的现象。

腊八“贮神水”

河西民俗十分重视“腊八节”,因为这个节日实质上拉开了春节庆典的序幕。腊月初八这天,人们起来得特别早。天还没有亮,妇女们就起来将碾过皮的青稞用开水煮熟,叫做“麦仁饭”。男人们吃一点后,即在朦胧的晨曦中前往河里或涝池中打“腊八冰”。他们选干净的冰,用工具切割为冰块,装到筐里或桶里,运回家中,堆放廊下,以供食用。由于人们认为“腊八冰”是上天送到人间的“银子”,可以化为“神水”,所以有的地方还把冰块贮存到坛子中,将坛子放入地窖保存。时间一长,冰块自然化为凉水。老人们认为,这腊八神水能医治百病。人们生了病,需要熬中药时,就用这腊八神水。有的家里,坛水一直存到夏天,喝起来依然清凉可口,一点馊味都没有。

打“腊八冰”“贮神水”的习俗,尽管被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其实是保存清洁水的一种方式。河西地区地处干旱地带,降雨量很少,主要依靠祁连山的雪水饮用和灌溉,人们由此对冰雪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另外,许多地方以涝池蓄水,由于池水不流动,加之人畜共饮,因而水源不洁净。腊月是天气最冷的时期,河、池之水全结为冰。水一结冰后,对人体有害的细菌也就死亡,故显得比平时清洁干净。河西天气寒冷,加上冰块存在地窖中,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洁净。

除夕“打醋坛”

“打醋坛”的习俗,在河西地区普遍流行。按传统的说法,每年除夕之夜,值班的天神放假,邪神歪鬼没人管,会窜入人家作祟,故而得用醋熏而去之。于是就有了“打醋坛”的民俗流传。除夕这一天,人们选取一个圆滑的、拳头大的鹅卵石,放在灶火中烧。到黄昏时候,将烧红的鹅卵石用铁钳夹到一个铁勺中,上面盖上一些松柏枝叶。前面一人一手端起铁勺,一手拿起一截木棍,后面一个一手提了醋瓶,一手拿小勺,用小勺将醋倒向前人手执的铁勺火石中,随着一声“咝——”的响声,蒸气腾腾,香雾缭绕,一股浓郁的醋味夹杂着松柏叶味扑人而来。前边的一人开始用木棍有节奏地敲打铁勺,一面敲打,一边念“咒语”,即从祖辈那里延传而来的驱邪的歌诀。这歌诀,一个地方同另一个地方的念法有所不同。我所知道的念法有两种。一种是“天污气,地污气,阴阳邋遢都出去!”另一种念法是:“打醋坛,打醋坛,妖魔鬼怪出家门!”这样边打边念边走,从一个房子转到另一个房子。每到一房,后边的人都要加醋,以便让每个屋子都受到醋气的洗礼。如果得到邻居的允许,还可以到邻居家“打醋坛”,相互串家,更显得气氛热闹。老年人说,经过“打醋坛”,就赶走了邋遢浊气,病魔山鬼,来年可保家人身体健康,不生病,吉祥如意。

其实,“打醋坛”的民俗,无意识地体现了防病目的。醋有消毒的作用,经过煎熬,醋变为蒸气,能起到良好的消毒灭菌作用,特别是对预防感冒有良好的功效。松柏叶经烧后发出的烟气,也有消毒的作用,而且有一种天然的清香味。从一定的意义上讲,病毒、病菌其实就是人们所诅咒的“妖魔鬼怪”、“邋遢浊气”。

端阳“绣荷包”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端阳节。河西地区同样非常重视这个节日。端阳来临的前一天,姑娘们和年轻的妇女为绣荷包而忙得不亦乐乎。她们找一块绸布,用彩色丝线在绸布上绣上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做成各种各样精巧别致的荷包。大的荷包可有巴掌那么大,小的则只有指印般大。荷包里面装的是从当地采来的香茅草。有条件的人家还把香茅草浸入雄黄酒内泡一段时间,捞出来晒干后装入荷包。于是,这荷包便有一股清香袭人的味道。荷包的下部缀上明亮的小珠子,并配上五色丝线做成的穗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端阳的清晨,人们带上华丽的荷包外出田野采药,即采集薄荷、艾、黄蒿等。老年人讲,带上荷包,可以避邪,连狼虫虎豹也不敢来侵袭。

老人们的话中,包含了一定的道理。五月的河西,天气渐热,蚊虫开始繁衍。带上有药酒味的荷包,蚊蝇虫子就不会来叮人。这时河西地区的药草也正长到可采季节,人们过节有闲暇时间,便结伴出外采药。

中秋“品月饼”

河西地区的中秋月饼,有自己独特的风味。中秋前几天,家家忙乎着做月饼。河西月饼分烙、蒸两种。为使月饼更迷人,河西人讲究味、形、色、美四样俱全。烙饼的表面上刻有月形,手巧的妇女还刻上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图形。蒸饼的表面同样压制上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有的还在上面盘上一条小龙或小蛇。为求色泽诱人,月饼用五种原料,即白面、红曲、姜黄、香豆和胡麻。这五种原料,呈现出五种颜色。河西月饼分层制作,素有“千层饼”的叫法。中秋的晚上,人们在庭院中设置桌椅,桌上摆上月饼和瓜果,男女老少围绕在桌旁,一面赏月,一面品食。邻人间可以串户。有些小月饼是专供舍邻孩童们偷吃的。据说偷吃了月饼,就能身体健壮,不生病,长命百岁。有些不生孩子的妇女,这晚专门去偷吃别人家桌上的枣子,叫做“偷子”。旧时,有偷几个枣就能生几个孩子的说法。

这里,偷枣生孩子的说法自然穿凿附会,是没有根据的,至于吃月饼有利于健康的说法,则有一定道理。因为河西地区中秋季节天气已是很凉了,人们容易感冒,也容易得腹泻、腹胀等病。姜黄性热,有驱寒作用;红曲为糯米加红曲霉菌发酵而成,有开胃、消化功能;胡麻含油量高,有润肠作用。因此,吃月饼可使人的食欲增加,调节肠胃,预防着凉。

我曾在《中国文化导论》一书中对民俗文化的综合性作了这样的概括:“既有历史积淀的因素,又有当世因时制宜的因素;既有民族渊源的因素,又有社会融合的因素;既有客观条件的因素,又有主观愿望的因素;既有生命实体的因素,又有超生命实体的因素。”河西地区淳厚质朴的民俗,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综合性。上述四种民俗,就很好地将主观愿望和客观效应结合起来,将地域特征和生命护持结合起来,在神秘化的追求中体现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这就是不自觉的价值巧合。

标签:;  

无意识价值重合--河西地区的几种民俗现象_民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