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主要城市投资环境评价及上海扩大对外投资方向与对策研究_环境评价论文

长江流域主要城市投资环境评价及上海扩大对外投资方向与对策研究_环境评价论文

长江沿江主要城市投资环境评价及上海扩大向外投资的方向和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沿江论文,投资环境论文,向外论文,上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对长江沿江地区各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加深了解,探索上海为全国特别是长江流域服务的方式、方向和途径,并配合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探讨上海今后在经济发展当中产业向外疏导,扩大向长江沿江地区投资的可能性,我们采用了加权等级尺度法,在征求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推举并筛选出了九大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沿江15个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杭州、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武汉、宜昌、岳阳、成都和重庆)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重点产业的适宜性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今后一个时期上海扩大对长江沿江地区投资的方向及政策思路,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长江沿江主要城市投资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库

(一)投资环境

影响投资行为的因素较多,但最基本的一条,是投资回报率。否则,资本的循环将难以进行,投资的社会和经济目标也难以达到。决定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二是外部条件。在外部条件中,社会稳定性、汇率和税率等不可测因素及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人口劳动力条件等可测因素在一定地域的总和,构成了这一地域特定的投资环境。

区域经济研究的内容不仅涉及由投资而引起的资源空间组合问题,以及社会生态协调问题(也即投资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也包括如何优化投资环境更好地利用和吸收投资问题。本研究将综合包括这两个方面,但在前者主要侧重于经济层面的分析。

(二)评价方法

投资环境评价的方法比较多。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外投资方面已有上百年的实践,有一套成型的评估投资环境的方法与理论。比较流行的有美国的冷热因素法、多因素评分分析法(或等级尺度法)、多元变数模型以及日本的标准评估法等。

为适应投资市场化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在借鉴西方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对我国投资环境也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综合指标评价法、三元环境尺度法、专家得分综合评价模型等评价方法,并尝试运用模糊数学、熵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进行投资环境的比较研究。

考虑到本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我们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是采用了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和等级尺度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或加权等级尺度法)。相对而言,该方法考虑因素比较全面系统,操作也十分简便,而且便于两两相比,结论清晰直观。

在评价指标确定以后,本研究对那些难以确定的非定量性指标,在进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等级尺度评价法,先对指标信息作了量化处理,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出各城市得分,然后运用专家综合指数评定法,对这些城市进行综合评分和排序。在此之后,本研究对这些城市进行了投资环境的分类,以确定不同投资环境的等级类型,提出上海今后在向外扩大投资、疏导产业流向方面的针对性意见。

(三)评价指标体系

应当说明的是,由于对投资环境研究的目的和范围不一样,对投资环境评价的尺度和考虑因素也是不一样的。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推举并筛选出了九大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沿江15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该指标体系除了考虑投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物质技术环境之外,同时也考虑了投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环境等因素。

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本研究主要参照了以下原则:

(1)该指标是否对投资环境影响较大;

(2)该指标是否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

(3)该指标是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互相重复;

(4)全部指标是否能综合反映各地区的投资环境概况;

(5)指标因子是否能忠实反映所对应指标的真实意义, 并具有可操作性。

(四)评价指标数据库

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以后,本研究建立了以15个沿江城市为单元的评价指标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统计计算和组合比较。数据库中的基本数据主要来源于1996年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和本研究的专题研究。数据库建立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可靠,并且口径划一,便于运用、核查和更新。

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时,本研究设计了多组指标因子,每一指标由相对应的一组指标因子来综合表达。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每一组中对各指标因子求和(或加权求和),形成各城市在这一指标下的求和数据。然后根据指标因子的多少求出均值,用以得出各城市相对于这一指标的综合评分值得分。在此之后,再在每一城市下对各指标的评分值得分按照指标重要度加权求和,最终产生各城市的综合评价得分值。

(五)评价指标重要度的专家咨询与权重的确定

为使评价的结果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这一研究共发送了15份咨询表,对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专家咨询。咨询范围遍及高校、机关、公司、工业部门和科研机构等10多个单位的有关专家,共收回表格13份,占87%。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评分标准如下:

评价指标相关重要性程度评分值参照表

重要度 极重要 很重要 略重要 重要 不很 不重要不一定

重要 考虑

评分值13 11

9 75 3 1

经过统计,按照专家评分的集中程度,得出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评分值结果如下:

评价指标 评分值

1.综合经济实力 11

2.和上海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

9

3.基础设施 11

4.技术与管理水平11

5.市场潜力与融资能力13

6.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9

7.区位与自然资源11

8.对外开放度11

9.环境容量

7

二、长江沿江主要城市投资环境的总体性评价

在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库建立以后,根据全面、综合、统一、可比和实际可操作性原则,本研究最终确定了9大指标的46个因子, 对沿江1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总体性评价。

通过投资环境的总体评价结果得知,在15个城市中总得分最高的城市依次是苏州、南京、武汉、杭州、无锡、成都、重庆。按照城市的性质和总体特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如苏州、无锡、杭州;另一类是沿江中心城市,如南京、武汉、成都、重庆。其中长江三角洲特别是苏南城市和各省省会投资环境都比较好。

苏州得分最高的原因在于综合经济实力、对外开放度和市场潜力和融资能力三项指标都比较高,分别居沿江15个城市的两个第一和一个第二位。在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总值、实际吸收外资总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四个指标因子中,得分均占首位。南京总分第二的原因在于市场潜力和融资能力、技术与管理水平、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区域基础设施和产业关联度五项指标都比较高,分别居沿江15个城市的两个第一和三个第二位。相比较而言,武汉和杭州的指标得分比较均匀,指标组合情况比较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得分比较低的城市中,九江、宜昌、安庆和芜湖的某些单项指标都有突出的表现。在城区基础设施指标中,九江和宜昌分别居第一和第四位;九江、安庆和芜湖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分别居第一、二、三位的低水平。

从各个指标来看,各城市的得分差距比较大。在综合经济实力、市场潜力和对外开放度三个指标中,沪宁杭地区占绝对优势。在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和区位与自然资源两个指标中,位于中西部地区的九江、武汉、南昌、成都和重庆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值得指出的是,武汉的综合经济实力得分虽然不高,但在技术与管理水平、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区位与自然资源,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度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成都的各项指标都属中等,但在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三、长江沿江主要城市重点产业投资环境的适宜性评价

(一)基础工业投资环境的适宜性评价

根据基础工业的生产布局特征和对外部投资环境的要求,我们选取了经济实力、产业关联度、区域基础设施、技术与管理水平、市场潜力与融资能力、区位与自然资源(不包括农产资源)、环境容量、职工年工资水平和地方投资政策共9个指标31个因子,对沿江15 个主要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根据基础工业的特殊要求,调整了基础设施、市场潜力和区位与自然资源的权重。上述各指标的实际权重依次为11,9,13,11,11,13,7,9,11。

通过基础工业投资环境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得知,在15个城市中得分最高的城市依次是南京、武汉、重庆、苏州、杭州、成都、无锡、宜昌。按照城市的性质和分布特征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块:东部的苏南块、中部偏东的宁杭块和西部的川鄂块。

相对总体性评价,基础工业投资环境的中西部优势比较突出,这和区位(特别是腹地)、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地方投资优惠政策有关。就南京和武汉而言,在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度和区位与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苏州和无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与市场潜力两个方面。重庆和宜昌的区位与自然资源和地方投资优惠政策两个指标,得分都比较高。宜昌市的葛洲坝电站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 三峡电站建成后,装机容量将达1820万千瓦,在大耗电的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和建材工业方面,将有很大潜力。

(二)轻纺工业投资环境的适宜性评价

轻纺工业对市场潜力、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和农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根据以上特点,我们选取了工业行业关联度、技术与管理水平、市场潜力与融资能力、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农产资源丰裕度和地方投资优惠政策共6个指标20个因子,对沿江15 个主要城市轻纺工业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各指标的权重依次为9,11,13,11,13,11。

通过轻纺工业投资环境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得知,在15个城市中得分最高的城市依次是南京、成都、武汉、重庆、杭州、无锡、苏州和常州。

南京得分最高的原因在于技术与管理水平、市场潜力与融资能力、农产资源丰裕度、工业行业关联度和人口与劳动力资源五项指标都比较高,分别居沿江15个城市的三个第一和两个第二位。成都在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农产资源丰裕度和地方投资优惠政策三个指标中,得分分别高居沿江15个城市的两个第一和一个第二位。

根据评价结果,沿江主要城市轻纺工业投资环境的地区分布具有以下特点:①沿江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的位置显著突出;②西部的优势大于东部地区;③长江三角洲诸市得分比较集中,均处于中游。

从农产资源角度看,长江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棉、油、茶、桑、肉、鱼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轻纺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基地,各城市的差别不大,影响投资环境优劣的因素主要在于腹地范围、人力资源、市场和区位。从这方面考虑,成都和重庆虽处第二和第四位,其优势要超过南京。在人口与劳动力资源中,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高低影响比较大。从这个角度考虑,九江、芜湖、安庆和重庆则具有相对优势。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别,地处中游的芜湖、安庆、九江、岳阳和宜昌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尚未充分开发,在服装、食品、饮料及耐用消费品方面仍有很大的需求。

(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的适宜性评价

高新技术产业对脑力资源、城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邮电通讯以及环境质量要求比较高。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布局的特点和对投资环境的具体要求,我们选取了综合经济实力、城区基础设施、技术与管理水平、市场潜力与融资能力、人口与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地方投资优惠政策和环境质量共7个指标24个因子,对沿江15 个主要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各指标的权重依次为11,11,13,11,13,11,7。

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适宜性评价结果得知,在15个城市中得分最高的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南京、重庆、苏州、无锡和扬州。

成都得分最高的原因集中在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的科技含量和地方投资优惠政策两项指标中,这两项指标的得分分别高居沿江15个城市的第一和第二位。相比较而言,杭州和南京的指标组合情况要好一些。其中杭州有两项指标(技术与管理水平和人口与劳动力素质)位居沿江15个城市第二,另外两项指标(城区基础设施和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第三;南京有两项指标(技术与管理水平和市场潜力与融资能力)位居第一,一项指标(人口与劳动力素质)位居第三。在得分较低的城市中,九江和宜昌的城区基础设施得分值分别高居沿江15个城市的第一和第二位,宜昌、九江和安庆的环境质量得分值分别居第一、二、三位。

根据得分高低的分布情况和城市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块:西部的成都和重庆块,东部的南京和杭州块,长江三角洲的苏州和无锡块。西部块的优势在于劳动力的科技含量比较高;东部块的杭州和南京属于花园城市,在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方面优势比较明显;长江三角洲的苏南块则有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潜力两方面的优势。

四、关于上海扩大向长江沿江地区投资以及产业转移的具体建议

(一)方向

在全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中,上海应抓住机遇,扩大对长江沿江城市的投资和产业转移,在自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支持长江沿江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通过评估分析,我们认为,上海向长江沿江地区拓展的方向和方式,拟采用“东西中”跨跃式推进模式。

①从总体上来说,东部的沪宁杭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诸市和南京)是今后实行投资扩张和产业转移的第一等级可供选择投资区;西部的成都和重庆(包括宜昌)为第二等级可供选择投资区;中部的芜湖、安庆、九江(包括岳阳)为第三等级可供选择投资区。

东部的沪宁杭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孕育地。80年代以后,这种关系得以再现,通过横向联系的广泛发展,实际上已经成为上海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和市场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上海更应当充分利用这种渊源关系,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把自己的生产空间扩展到整个沪宁杭地区,以达到联合近邻走向世界的“近交远攻”目标。西部的成都和重庆(包括宜昌)是我国的人口和自然资源富集区,而且腹地深厚,为联系整个西南的门户,不但市场广阔,而且上海紧缺的许多物资如有色金属、森林生物资源、稀有药材、稀土、煤炭等,都能在这里找到;经历过几十年的三线建设,该地区又聚集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在市场和资源两方面对上海今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东部地区政策性优势逐步消失,西部地区时序优势的逐渐突显出来,西部地区将是上海今后实行优势扩张和产业转移的重点考虑地区。特别是重庆专门制订了国内投资企业可以比照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重庆的万县市及湖北的宜昌市对凡属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项目,在税收、土地租金和基础设施使用费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成都还专门制订了鼓励吸纳上海等沿海城市产业转移的政策,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政策优势。地处中部的二级城市在资金、资源、人才和腹地范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但这些地方目前开发程度尚低,在区位和农村市场方面具有很大潜力,特别是在经济水平不高、消费结构层次比较低的情况下,是可以考虑成为上海传统工业转移的理想地区。

但是,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反映评价指标的数据是不断变化的,各指标之间的组合情况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给评价结果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从发展的观点看,到一定程度,目前评价结果比较看好的城市可能会走向反面,而某些目前评价结果并不看好的城市,由于其中某一关键指标的改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乘数效应”,可能会转变为第一等级投资区(如芜湖、九江等)。

②和投资环境的总体性评价不同,在基础工业投资环境方面,中西部优势比较突出。中西部各市可以考虑成为上海基本化工、化肥、农药、有色金属冶炼和建材等工业实行产业转移和扩大投资的重要选择地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中型钢厂由于都属地方性企业,自身生产体系、原、燃料供应和生产成本都成问题,可以考虑利用上海冶金工业的管理和技术优势,采取各种产权交易办法进行产权置换或联合,使其成为上海钢铁工业联合体的组成部分。沿江中心城市的南京和武汉都已具有国家级重点钢铁、汽车和石化工业,根据后福特主义世界生产潮流和发展趋势,上海宜采用联手合作办法,加强包括设备和零部件生产在内的标准化和独立化生产,各取所长,充分利用各地的比较优势,实行分段分工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制,以降低生产成本,发挥总体优势。如果可能,对沿江的二级城市也可以通过择优选择加以投资,使之逐步成为汽车零部件及化工通用半成品的生产基地。

③由于我国目前轻纺工业的设备和生产能力大量过剩,上海实行产业转移和投资扩张的主要方向,宜考虑资源和存量资产两个方面,包括劳动力价格。所以,和上海工业结构关联度较高的沿江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和具有资源与劳动力优势的西部为上海轻纺工业实行优势扩张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考虑到中心城市既有大量的存量资产可以利用,又有广阔的市场,但本身的生产水平也比较高,所以就轻纺工业而言,在沿江中心城市宜采取优势扩张策略。而西部(包括中部的二级城市)则具有资源优势,又有劳动力优势,但生产和市场结构的层次比较低,上海可以考虑主要采用存量转移的办法,产品的档次和生产技术可以低一些。东部沪宁杭地区的优势主要在于技术和市场潜力,轻纺工业本身的生产水平和上海已经十分接近,上海必须正视这个现象,宜采取在竞争中有联合的策略,拓宽自己的生产空间。一方面可以以自己的优势产品,吸纳外地企业组成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优优相加的双赢战略,即联合这一地区的优势企业,共同研制和开发新产品,以打入国际和国内市场。

④上海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扩张和转移的主要方向,应集中于科技实力、城区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都比较好的城市。权衡之下,西部的成都和重庆为第一首选区,这两个城市的劳动力科技含量比较高,东部的杭州和南京为第二首选区,这两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技术与管理水平优势比较明显。九江和宜昌的城区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得分分别居第1、2位),也是可以考虑的地点之一。

(二)政策思路

①鉴于目前国内(包括长江流域)尚有大量企业业绩不佳和重复建设的实际情况,上海向外扩大投资和实行产业转移的政策思路,应考虑仍以盘活和重组存量资产着手。也即,通过控股、参股、承包、合资、合营、租赁、协作、收购和兼并等手段,在充分利用产权市场的基础上,拥有和盘活各地企业的存量资产,重组上海的资产存量,达到上海产业向外转移和扩大向外投资的双重目的。

②对于尚有竞争优势而又符合上海发展方向的产业,应以资产扩张型方式为主(优势扩张);对于在上海生产已无竞争优势或不符合上海发展方向的产业应坚决向外转移(劣势转移)。实行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主要有:原材料约束、工资成本约束、土地利用约束、市场壁垒约束和环境污染约束型企业。

③有些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支柱产业和“九五”重点发展行业和上海还不在同一水平上,这为上海向这些城市扩大投资和实行产业转移提供了方便。其中特别是第三产业。

④实行向外转移的产业分类和产业政策,不能笼而统之,一概而论。根据企业自身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而具体对待,是十分重要的。

⑤除了产业类型以外,根据企业的组织形态和发展阶段进行地区调整和资源最优分配,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向外投资需要考虑的另外一个重要思路。在这个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外有关企业布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是十分有益的。一般来说,企业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发展阶段,其功能和对生产布局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为此,组织有关的工业控股集团和大集团公司,按照企业的组织特点和生产发展阶段,以及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排队,列出宜向外扩展和转移的企业名录,向合适城市发布合作意向及有关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⑥在上海实行投资扩张和产业转移时,政府的职能和企业应有所分开。政府主要在政策、资金和人员安置方面做好工作,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市场进行资产的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不是包办代替。政府的工作还包括呼吁、提议和协助中央决策机构建立和健全市场法规,建立反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全国统一通商法(如公平竞争法、市场准入法等),严格并厘清以公平竞争为基础的商标法、债权法和破产法等法律条文和执法规定,加强打假力度,以确保在公平基础上发挥竞争优势,达到全民族经济振兴和发展的目的。

⑦鉴于目前企业在扩大向外投资及实行产业转移时资金缺口比较大,融资渠道不很畅通,地区之间在财税考核制度方面又有一定纠葛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国外通行办法,对凡属向外拓展型项目,除了发行股票、债券及组建跨地区开发银行等方法以外, 实行产业倾斜政策:(1)建立政府直接投资补贴制度;(2)建立产业外拓减免税制度;(3)建立产业外拓专项基金,允许上市股票,以解决基金本身的生存和成长问题;(4)改革现有金融信贷制度,采取企业“资产抵押”贷款制, 探索由目前的产业资本制度向部分金融资本制度过渡的新途径。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长江流域主要城市投资环境评价及上海扩大对外投资方向与对策研究_环境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