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分析论文_臧建君

臧建君

(太原市妇幼保健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摘要】 目的:探讨在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78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89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肢体语言沟通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医嘱的接受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对医嘱的接受率为68.89%,观察组对医嘱的接受率为93.18%,观察组对医嘱的接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帮助患者的恢复,加强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护工作的配合程度,值得临床全面推广。

【关键词】肢体语言;小儿护理;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8-0258-02

肢体语言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适当缓解各种不良情绪,并且可以大幅度提高治疗的效果。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对医护治疗通常怀有恐惧心理,不乐意主动接受治疗,并且儿童好动的天性也会在一定程度影响护理工作的开展。而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灵活应用肢体语言,能够缓解患者内心的焦躁不安以及恐惧等不良情绪,也更容易拉近医患关系,以便让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院产生信任感,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工作的开展。本文研究了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7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探究肢体语言沟通运用于临床的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儿科患者一共178人,随机将178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89人。对照组89名患者中男性有51人,女性38人,年龄1~14岁,平均(5.8±1.2)岁。观察组 89例患儿中,男 50例,女 39 例,年龄 1~14岁,平均 (5.2±1.8)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因此可以作为比较对象。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沟通护理,观察组的肢体语言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1微笑护理

在护理人员上岗工作之前对所有的人员进行专业的护理培训,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始终保持微笑,以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给患者以良好的影响,减少患者及患者家属心中的忧虑以及疏离感,从而让患者以理想的状态来接受治疗,增强治疗效果。

1.2.2加强关心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要做到将患者视作自己的亲人,给予患者以足够的关心,通过经常与患者进行肢体语言上的交流来增强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让患者在陌生的环境中也不会觉得恐惧和焦虑。医护人员应该通过频繁的观察来确定患者的病情,有异常情况及时向主治医师反应,并且做到及时向家属汇报,使患儿家属体会到护理人员的用心良苦,增强患者家属对医护工作的配合,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1.2.3注意安抚

在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患者年纪较小,难免会闹情绪,抗拒治疗,并且患儿的情绪也会影响到患儿的家属,不利于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做到体贴细致,避免通过强硬的动作和语言来向患者传达不良的信息,使患者抗拒治疗。只有保证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才能够保证治疗的效果,因此医护工作中安抚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1.2.4沟通交流给予患儿鼓励支持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患者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进度。病房中的陌生环境以及治疗中的不适反应很可能会影响患儿的情绪,让患者的情绪产生较大的起伏。此时适当的言语沟通能够缓解患儿肢体上的不适感,从而减少患儿在治疗时的恐惧感,有助于患者积极接受治疗。

1.2.5善于用身体语言

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患者留下印象,因此护理人员有必要利用各种身体语言来为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为医院创造良好的口碑。在从事护理工作时医护人员要穿着干净整齐但不失温馨,以便给患者以亲切的感觉,缩短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的隔阂。不同的身体姿势可以表达出不同意含义,如直立时给人感到严肃认真,而双手环抱在胸前或翘二郎腿,给人不认真负责、不好亲近、不稳重等印象。不良的肢体语言也会给患者及患者家属带来不好的印象,使得患者家属对于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产生怀疑,有损医院的形象。因此所有的医护人员在从事医护工作时都应该举止端正,态度良好,给患者以痊愈的信心和安全感,为医院创造良好的名誉。

1.2.6护理态度

人的面部表情往往会传达多样的信息,在护理的过程中尤其是如此,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加强与患者之间的眼神交流,用柔和的面部表情来消除患者心中的不良情绪,继而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质量,提高护理工作的效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幼儿接受治疗时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性情况,评分标准为,(1)完全接受: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打针吃药时不哭闹,愿意接受。(2)部分接受:对于护理工作积极配合,但是对于打针等护理措施存在一定抵触情绪。(3)部分抵触:患儿情绪激动,不愿意接受医护治疗,经常哭闹。(4)完全抵触:患者哭闹不止,严重抗拒医护工作,医护人员无法正常开诊医护工作。总接受=完全接受+部分接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 为差异显著。

2.结果

采用不同护理方式之后对照组患儿对医嘱的总接受率为 68.89%,观察组为 9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3.讨论

肢体语言又称之为身体语言,具体指的是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广义上的肢体语言也包括面部表情,而狭义上的肢体语言只包括四肢的动作。但是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肢体语言都是人们下意识的一种表现,能够帮助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肢体语言,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当事人以此等肢体活动表达情绪,别人也可由之辩识出当事人用其肢体所表达的心境。

在日常的交流中除了言语能够向外界传递信息,肢体语言同样能够传递信息,并且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通常是下意识的,通过肢体语言很容易判断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在医护工作中尤其如此,医护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下意识的流露出的肢体动作能够给患者带来不同的印象,因此肢体语言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儿科护理中加强与患者的肢体语言沟通,能够让患者及患者家属尽快熟悉陌生的氛围,继而不再因身处在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焦虑情绪,并且适当的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明显缓解儿科患者的不良情绪,争取患者及患者家属对于医护工作的支持,由此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可以缓解医患之间的尖锐矛盾,为医院创造良好的名誉。

本次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之后,观察组的患者对于医嘱的接受率为87.6%,显著高于对照组医嘱的接受率(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明在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拉近患者与医院之间的距离,增加患者对医护工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有利于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患者自身的康复进程,并且可以缓解医患之间的尖锐矛盾,因而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雅宁.儿科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西藏医药,2015,01:72-73.

[2] 张宝焕.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03:114-115.

[3] 何梅.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28:104-105.

[4] 王兰春.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1:77-78.

论文作者:臧建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0

标签:;  ;  ;  ;  ;  ;  ;  ;  

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分析论文_臧建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