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中国地质学_地球科学论文

跨世纪中国地质学_地球科学论文

跨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球科学论文,中国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发展之中的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科学分支之一,也是最早引入中国的现代科学之一。作为一门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科学分支,地球科学在今天的发展状况,是每一个关注地球科学进展的人都十分感兴趣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如何把握未来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

1.从科学发展的动力学看地球科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至少决定于三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科学本身的发展:只要在一门科学中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这门科学就迟早要发展下去;第二是社会的需求:如果一门科学的发展对社会有益,那么这门科学就会得到支持,从而比较快地发展起来;第三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所提供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只有当实现一门科学的目标的手段在技术上成为现实时,这门科学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目前关于科学发展趋势的分析,常常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社会需要上。这种思路的优点,是可以对社会需要的、从实际中提出的、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从而使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思路的一个缺点是缺乏对科学本身足够的关注,从而使有关结果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同时,由于自近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平均地说大都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所以这种思路的危害是使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发展永远处于“追赶的”状态。另一个缺点是有时缺乏对实际技术基础的关注,从而使提出的一些目标失于不切实际;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能提供的实际的技术水平相距甚远的时候,这种缺点就尤为突出。

只有综合考虑科学问题、社会需要、技术条件这三个因素,才能对科学发展的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象经常发生的那样,错误地将“科学本身的发展”与“国外科学的发展”混为一谈,或者将“社会的需求”与“领导的偏好”混同起来,或者将“现实的技术”混同于“未来的技术”,对这三个因素的综合考虑,也都可以对所出现的偏差产生相当的约束作用。

下面我们以固体地球科学为例,分别考虑一下地球科学发展的动力学中科学问题、社会需要和技术条件这三个因素。在表1中, 我们列出了固体地球科学中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与这些问题相对应的社会需要(参考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固体地球科学与社会》,1993。做了修改与增删)。

与固体地球科学有关的很多基本问题,目前并没有得到解决。希尔伯特说过:“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因此,正是那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构成了固体地球科学发展的推动力。

固体地球科学的几乎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固体地球科学的需求呈现出愈加迫切的趋势。

我们再来看一看固体地球科学发展的技术条件。21世纪初可能对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有直接贡献的技术包括:

(1)信息获取技术: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高温高压实验技术。

(2)信息加工和处理技术:大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全球和区域互联网络;各类综合地学信息系统(如GIS )和地球科学信息可视化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21世纪初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准备了现实的基础。一个直接的效果是,对地球内部的观测的分辨本领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同时,对于某些动态的地球过程的观测也逐步成为现实。而这种情况给理论研究带来的效益是,对地球过程的复杂性的研究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可能。

因此从科学问题、社会需要、技术条件这三个因素来看,我们可以说,目前地球科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

2.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

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科学成为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由于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密切的联系,有时相当一些地球科学研究计划是作为环境科学的一部分出现的;相应地,有时相当一些环境科学研究计划也是作为地球科学的一部分出现的。但是一般地讲,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包含的关系。地球科学家所关注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问题,包括环境、资源、自然灾害、地学信息这四个方面;地球科学家还关注与地球的结构和演化有关的基本问题。在一些研究计划中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表明,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要加强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的研究。

3.关于我国地球科学的结构调整

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与地球科学有关的专业和人才方面的大幅度的调整,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沿袭陈旧的体系,我国的地球科学研究和教育在很多方面无法适应地球科学本身的发展。专业结构上严重的“专门化”和“老化”,专业规模的无限制的膨胀,以及专业教育中严重的“近亲繁殖”,给相当一些研究机构、管理部门、产业部门和大专院校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和调整,正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以适应目前地球科学迅速发展的需要。地球科学内部的专业设置及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也需要重新规划。

二、地球科学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地球科学是一项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公益事业,同时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但在这里,我们将只讨论经济效益问题。

从微观的尺度说,地球科学无法与生产和销售直接挂钩,这是许多人认为地球科学并不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的原因。然而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宏观尺度来说,地球科学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1.地球科学的直接经济效益

人类绝大部分能源来自地球。在目前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煤炭、天然气、水电都来自地球。如果考虑到核能的原料也来自地球的话,那么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能源问题都是地球科学问题。而地球科学在这些方面的直接的经济效益,从原则上说是无法用具体的数字去计算的。我们还记得60年代以前中国一度处于“贫油”的状态。大庆油田的发现和此后其他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贫油”的状态。在这里我们无法计算在这些油气田所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地球科学究竟占有多大份额的贡献,也无法计算由这些油气田的发现和开采所引起的“连锁反应”,究竟给我国带来了多少实际的经济效益。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如果没有地球科学研究的结果作为基础,50年代在找油的工作中要做出“从西到东”的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从而找到大庆油田是不可能的;没有地球科学研究的结果作为基础,要把大庆油田的产量维持这样长的时间也同样是不可能的。从全球的范围来看,很多大型油气区的发现,例如加拿大沿海含油气区、南美沿海含油气区、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含油气区等,都是在地球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发现的。地球科学的经济效益在这个意义上是非常明显的。此外,我国在矿产资源、水资源、耕地等方面均面临严峻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是地球科学的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

2.地球科学的间接经济效益

现代地球科学所关注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灾害问题。这里的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旱灾、洪涝灾害、台风等)和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等)。这两类自然灾害是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威胁。

无论是气象灾害还是地质灾害,其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以我国为例,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我国自然灾害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50年代为476亿元,60年代为564亿元,70年代为635亿元, 80年代为760亿元。我国有荒漠化土地33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荒漠化尽管在局部地区有所控制,但总体形势仍在恶化之中。荒漠化吞蚀大量的国土,使可用耕地面积减少,旱、涝灾害加剧。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20亿元。1998 年严重的洪涝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至9月已达1666亿元。从世界范围来看, 全球在近20年内因荒漠化而丧失的耕地相当于美国的国土面积。减轻这种经济损失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目标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科学的间接的经济效益,是无法用直接经济效益的尺度去估量的。

地球科学通过减轻灾害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方式决不仅仅是灾害的预测。比如公众所理解的那种类似于天气预报的地震预测,至今仍未实现。但是地震科学对于地震及其灾害的规律性的认识,已经通过抗震设防、震后快速反应、地震立法、以及概率性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实现了明显的减轻灾害的效益。事实上,很难测算,假如没有地球科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情况将是怎样。但是只要比较一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任何一次火山喷发和历史上毁灭了庞贝古城的火山喷发,就会发现地球科学在减轻灾害损失中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另一个问题涉及到人员的伤亡。由于地球科学所建议采取的防灾措施,人员伤亡大幅度地减少。一个对比鲜明的事实是,在那些做过很好的抗震设防的地区(例如美国洛杉矶海湾地区),地震的伤亡比没有做过很好的设防的地区(例如伊朗加恩—比尔詹德地区)少得多;作出过准确的台风警报的地区,其伤亡比没有做出警报的地区要少得多。我们还可以比照切尔诺贝利,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地震烈度鉴定,一个建在地震断层上的核电厂与一颗悬在头上的核弹有什么区别。应该指出,如何将人员伤亡“换算”成经济损失,这首先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在定义人的“价值”时的权重。这个问题,也许永远不会有一致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地球科学在减少人员伤亡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而考虑到“人力资源”的因素就会发现,通过减轻灾害来避免伤亡,也可以说是地球科学的另一类重要的“经济效益”。

三、地球科学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与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研究领域不同,地球科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种明显的地域性使得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地球科学并不是“没有国界”的。地球科学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一个国家的地球科学的发展,既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一个明显的标志,也是这个国家保持自己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的措施。而发展中国家的地球科学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从不太现代化的状态发展到比较现代化的状态,从而使自己在全球地缘政治中不至处于被动的地位,并在一旦和平被破坏的情况下有效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这已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

四、 地球科学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中国地球科学是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基础

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地球科学则是对这一生存空间的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的基础。20世纪以前和20世纪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地球科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主要是由外国人进行的。这种情况既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直接结果,也是加重中国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时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致力于“以地质报国”,正是出于这种严酷的现实,而一些著名的中国地球科学家最终成为伟大的爱国者,也与地球科学的这种独特的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真正了解了中华民族世代生存的这块国土,才能有效地保护她、建设她,开发她所提供的资源,才能在这块土地上得到应有的民族尊严。

2.地球科学在新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尽快地摆脱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紧迫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地球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

(1)以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许多大型矿产资源、 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气象灾害的研究和预测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立国之本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3)对我国的表层国土、深部构造、 管辖海域和领空的了解和研究,成为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

(4 )中国地球科学家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把国外的地球科学研究系统地引入中国,迅速地缩短了中国地球科学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充分地利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地域优势,我国地球科学家在许多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3.地球科学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我们正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资源储量不足、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的威胁、科技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拉大的危险。

资源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外界对中国严加封锁的时代,资源曾经是中华民族稳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在中国对国际开放的时代,资源同样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只有拥有自己独立的资源开发体系和资源探查体系,才能在资源开发的独立性和开放性中保持足够的主动。而独立的资源开发体系和资源探查体系的建设,是以地球科学研究为基础的。

本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威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说社会公众目前所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切身利益,那么长周期、大尺度、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则关系到全人类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冷战以后,环境问题成为南北矛盾的焦点之一。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拥有了这方面的研究优势,谁就拥有了这场“战争”的主动权。因此,地球科学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挑战日益严峻。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呈现出与日俱增的态势,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成为地球科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毁灭城市、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的记载决不是罕见的特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气象灾害是对农业发展的最大的威胁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科学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目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事业具有明显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特点,这种竞争不但是国力的竞争,而且是民族荣誉的竞争。对中国科学技术的挑战,始终伴随着科技发展的整个过程,地球科学也不例外。在中国科学技术的总体结构中,地球科学关系到对我们自己的大地和领海领空的研究,而假如其优先权竟落他人之手,则将是对中华民族的自尊心的极大的损害。

上述四方面严峻的挑战,都与地球科学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说,地球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样说决不是过分的。

此外,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前途,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很难想像一个缺乏地球科学知识、一个对自己生活的地球缺乏了解和感情的民族是一个高素质的民族,而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是以地球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在这方面,地球科学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任务。

五、中国地球科学在世界地球科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现代地球科学,是在本世纪初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中国地球科学的大发展,仅仅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目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地球科学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还是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理由因此而妄自菲薄。事实上,尽管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比较晚,中国地球科学在很多方面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在全球地球科学的参考系中,中国地球科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1.中国的地域优势决定了中国地球科学在世界地球科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疆域辽阔,有许多独特的自然现象,在全球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青藏高原在固体地球科学方面提供了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最典型的研究对象,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则提供了研究影响全球环境变迁的固体地球过程的最好的样本。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最多、地震灾害最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大陆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对中国大陆地震的研究在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和应用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的黄土,在全球第四纪地质的研究中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化石大国,中国古生物和古气候的研究,对理解地质历史上的全球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国丰富翔实的历史文献为地球科学研究的许多分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有些资料在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优势使中国在全球地球科学研究中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2.中国地球科学家曾经对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尽管中国地球科学的起步相对较晚,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地球科学家还是以自己的敬业精神和研究实力,做出了有价值的工作,这些工作即使在全世界地球科学的参考系中看,也是一流的。例如:北京人的发现、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划分、陆相生油理论、地震波理论的研究、东亚季风的研究、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青藏高原的研究、中国黄土研究、澄江动物群的发现……等等。这里我们还没有提到在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中国学者的贡献,还没有提到旅居海外的华侨和华人的贡献。我们说,中国地球科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可忽略的,中国地球科学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能力是勿庸置疑的,这种说法决不是溢美之词。

3.在某些重要的地球科学难题的研究中,中国与其他国家至少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尚待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在这种发展中所遇到的资源、能源、环境、自然灾害、地学信息方面的挑战,又向地球科学提出更多的新的研究课题。在这些重要的科学难题的研究中,中国与其他国家至少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比如,地震预测是一个至今仍未得到解决的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中国在经验性的地震预测研究方面独树一帜,1975年中国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强烈地震做出的有公认的科学意义和明显的社会效益的地震预报,而迄今为止类似的成功预报还寥若晨星。中国地球科学家在很多问题的研究中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很多方面都已具备攀登这些科学高峰的条件。可以预料的是,未来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必将在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地球科学家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有条件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4.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参考意义

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其意义决不仅限于中国本身。如前所述,由于地球科学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地球科学的发展,事实上是一项带有“基本国策”性质的战略任务。发展中国家的地球科学如何尽快地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地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中国地球科学现代化的进程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探索一条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发展道路。事实上,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交流发展地球科学的经验,同这些国家的地球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这不仅使中国地球科学本身受益匪浅,而且也在客观上扩大了中国地球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提高了中国地球科学的地位。

六、跨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地球科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以学科间的大跨度交叉和综合、高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定量化的和动力学的研究、以及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密结合为特征,这已经成为很多地球科学家的共识。

跨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这些机遇,就意味着抓住了21世纪初中国地球科学发展的主动权。

与其他学科相似,中国地球科学也面临着科学发展的共同的机遇:

(1)中国20年来的改革开放, 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人才和尊重科学的风尚正在形成。不断进行和不断深化的改革,又极大地调动了地球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水平。

(2)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中国地球科学与国际地球科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加。近年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与此相应的国际环境的改善,为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国家地位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提高中国地球科学在国际地球科学中的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尽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近年来国家对地球科学的投入一直在不断增加,地球科学工作者的生活条件也在逐步得到改善。政府和社会公众不再讳言“科技投入不足”、“脑体倒挂”等社会问题,并试图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解决这些问题。

(4)我国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跨世纪蓝图中重要的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科学技术得到全方位的重视。科学在与愚昧、迷信、伪科学的斗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5)尊重科学发展规律,讲究科学发展的战略战术, 科学管理的科学化、正规化和现代化,使科技发展逐步走上正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方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逐步增加R&D 比重”的政策,使我国科学发展摆脱了战线过长、效率低下、缺乏后劲的局面,为未来世纪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国地球科学也同时面临着自己“得地独厚”的机遇:

(1)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从资源、能源、环境、自然灾害、 地球信息问题的角度向地球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2)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变革。 高新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资源、能源、环境、自然灾害、地球信息问题成为地球科学关注的主要问题;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地球成为未来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主题。研究力量的重组、研究领域的交叉、研究课题的更新换代,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中国地球科学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机。

(3)现代地球科学从单学科研究转向强调多学科综合、 从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转向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使得具有悠久的东方文化传统的中国地球科学家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天然的”文化优势。

(4)地球科学的近期发展,特别是地球科学观测技术的发展, 使一些重大的地学问题面临着新的突破。在这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中,中国因其独一无二的地域优势(比如对解决大陆动力学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青藏高原、对解决地震预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的大陆地震)而受到来自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前所未有的关注。

(5 )高技术时代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向地球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这些机遇存在的同时,中国地球科学目前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

(1)据专家估计,我国到21世纪中叶将有16亿人口。 即使这一数字此后不再增加,如何养活16亿人口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地球科学要为此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我国地球科学的现状来看,要具备解决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还需要相当的努力。

(2)我国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向地球科学提出新的、 更高的要求。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成为地球科学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存的地球科学研究体系还难于适应这种日益紧迫的要求。作为这种情况的外在表现,地学研究队伍的自身的生存和稳定现在已成为地球科学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 )全球范围内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科技领域国际竞争的加剧,使中国地球科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冷战以后,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拥有了这方面的研究优势,谁就拥有了这场新时代的竞争的主动权。

(4 )对地球系统的认识成为现代地球科学区别于传统地球科学的重要特征,整体性的研究取决于地球科学发展的综合优势和各方面的有机配合,而这正是长期以来中国地球科学的弱项。

(5)中国地球科学研究的仪器、 设备和图书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有相当大的差距,其在世界地球科学中的状态,极端地说相当于用常规武器武装起来的国防力量面对用高技术武器武装起来的对手。这里的“对手”有两种含义,一是中国地球科学的竞争对手,但更主要的是被现代化的经济和社会“放大”了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而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还存在多方面的现实困难。

七、跨世纪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目标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是要认清中国地球科学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明确跨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目标。

中国是一个地学大国。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近百年以来,中国地球科学事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目前已形成学科门类齐全和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中国有分别属于不同的部委及相当的部门(以下简称部委)和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上百个研究机构和上万人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地球科学研究队伍,还有数十倍于此的人从事地球科学方面的常规观测、调查和服务工作。我国地球科学界为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过独特的、宝贵的贡献。我国地球科学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过系统的、重大的贡献;没有地球科学的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何从资源与环境方面得到保障,将是很难想像的。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说中国是一个地学强国。中国地学一些领域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失衡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最严峻、也是最迫切的挑战。中国地学研究的规模很大,但是这种规模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有些方面浪费较多、内耗较大、效率较低。解决这些问题,是跨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的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

与其他科学分支一样,中国地球科学也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文革”十年造成的人才断层已成定局, 而近年来出现的生源萎缩和人才流失更加剧了人才短缺问题。

(3)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出现的不良学风有蔓延的趋势, 如学术著作中的不严肃态度和科技新闻报导中的夸大失实等。对此,还缺乏一套有效的批评和约束机制。

与其他科学分支相比,中国地球科学也存在一些特有的问题:

(1 )不同的部委和许多省市都有自己的地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研究工作重复的问题。有些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不高,甚至近于闲置,造成巨大的浪费。单位之间、地方之间、行业之间的条块封锁,更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地球科学的发展。

(2)近年来,国内地学书刊数量激增, 但国际引文并无明显增长,研究质量也并无明显提高。我国地球科学家对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和当前科学中的热点问题关注不够。

(3)我国地球科学的某些研究,在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收集、 假设的论证等研究方法上有严重脱离现代科学发展主流的倾向。研究思路的陈旧以及长期存在的门户之见和自我封闭也构成了地球科学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障碍。

(4 )在地学研究中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在科研资源方面所占比例偏小。

在上述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也许是难于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但是在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中,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敢于正视现实、直面弊端,本身就是实力与信心的表现。从自然条件和科学研究队伍来看,我国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尚有相当大的潜力有待发挥。着手改进这些不足,正是中国地球科学未来的希望。

从上述现状和问题出发,我们认为,跨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改革开放,从中国地球科学发展的实际出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提高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科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为重点,通过一系列脚踏实地的、可操作的、有远见的具体措施的实施,将我国由一个地学大国变成一个地学强国。这一基本方针的重点,一是从重视规模转变为重视质量,二是强调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

所谓地学强国,就是指不但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自己的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重大地学问题,而且在科学理论、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等方面对世界地球科学有所贡献。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需要和能够成为地学强国。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地学强国,是因为中国拥有辽阔的疆域和独特的地学问题;中国之所以需要成为地学强国,是因为中国和世界都要求中国地球科学家能够做出与这片辽阔的疆域相匹配的贡献。纵观世界上地学强国的成功经验,要成为地学强国,需要在下述四个方面,至少是在其中的一个方面占有优势:①得到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天文学家、技术科学家的支持;②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③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地球;④提出并运用能够指导整个地球科学发展的科学思路。

八、总结

地球科学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变得愈加突出。而从科学问题、社会需要、技术条件这三个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来看,目前地球科学正处在蓬勃发展之中。

地球科学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性:地球科学通过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地球科学对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地球科学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地球科学是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基础;地球科学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地球科学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中国地球科学在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地域优势决定了中国地球科学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地球科学家曾经对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在现代地球科学研究中,中国与其他国家至少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参考意义。

跨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这些机遇,就抓住了未来世纪中国地球科学发展的主动权。中国是一个地学大国,但目前还不是一个地学强国。规模和质量的失衡,是跨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跨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跨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任重而道远。

标签:;  ;  ;  ;  ;  ;  ;  

跨世纪中国地质学_地球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