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中结瘤素基因的表达及其同源序列的分析 2.Medicago truncatula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的研究

1.水稻中结瘤素基因的表达及其同源序列的分析 2.Medicago truncatula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的研究

王彦章[1]2004年在《1.水稻中结瘤素基因的表达及其同源序列的分析 2.Medicago truncatula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根瘤菌与宿主豆科植物形成的共生关系中,根瘤菌分泌的结瘤因子是宿主专一性的主要决定因子。结瘤因子信号能够诱导豆科植物根毛细胞质膜去极化、离子流动和早期结瘤素基因的表达以及根毛变形、皮层细胞分裂和根瘤原基形成等与共生有关的表型变化。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能否对结瘤因子信号产生应答反应是最终实现水稻结瘤固氮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是将大豆早期结瘤素基因Gmenod2B 的启动子与报告基因β-葡萄糖苷酶(GUS)基因融合构建成嵌合基因Gmenod2BP-GUS,以此嵌合基因作为探索水稻细胞感受结瘤因子信号的分子标记。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系统,获得了携带嵌合基因Gmenod2BP-GUS 的水稻再生植株。以广宿主根瘤菌NGR234(pA28) 分泌的结瘤因子作为探针, 检测转基因水稻中嵌合基因Gmenod2BP-GUS 的表达。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中大豆早期结瘤素基因enod2B 启动子的表达可以受结瘤因子诱导;仅在水稻根部的皮层薄壁细胞和内皮层细胞中呈特异性表达;并且其表达受到氮源的调控。推测在水稻中可能存在结瘤因子所诱导的豆科早期结瘤素表达的类似机制。

季婧[2]2017年在《混播比例和刈割期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紫花苜蓿在北方收获正值雨季,叶片容易霉变和脱落,干草调制时其营养物质损失较大。青贮可避免上述弊端,但紫花苜蓿因本身糖分含量少,单独青贮很难成功。而与禾本科牧草混合青贮不仅能避免豆科牧草本身缓冲能力大、水溶性碳水化合物低等缺点,还能增加青贮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得到优质的青贮饲料。本试验分别以敖汉苜蓿(Medicago sativar L.cv.Aohan)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单播为对照,并分别按二者单播播种量的60%,70%,80%,90%和100%的比例混播,共27个处理。一茬和二茬草均在紫花苜蓿达到初花期和盛花期时刈割,研究不同混播比例和刈割期对混播牧草产草量及青贮品质的影响,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在紫花苜蓿头茬草初花期刈割,混播组合D1(播种量为9 kg/hm2紫花苜蓿+27 kg/hm2无芒雀麦)其产草量最高,为11485.30 kg/hm2。混播组合E1(播种量为9 kg/hm2紫花苜蓿+30 kg/hm2无芒雀麦)青贮的综合评价最高,关联系数为0.714,其中p H值为4.20,乳酸含量3.38%,可溶性糖含量0.97%。(2)在紫花苜蓿头茬草盛花期刈割,混播组合E5(播种量为15 kg/hm2紫花苜蓿+30 kg/hm2无芒雀麦)产草量最高,为10865.91 kg/hm2。混播组合E1(播种量为9 kg/hm2紫花苜蓿+30kg/hm2无芒雀麦)青贮的综合评价最高,关联系数为0.694,其中粗蛋白含量13.25%,乙酸含量2.09%。(3)在紫花苜蓿的二茬草初花期刈割,混播组合E5(播种量为15 kg/hm2紫花苜蓿+30 kg/hm2无芒雀麦)产草量最高,达8195.70 kg/hm2,混播组合E1(播种量为9 kg/hm2紫花苜蓿+30kg/hm2无芒雀麦)青贮的综合评价最高,关联系数为0.697,其中粗蛋白含量16.35%,可溶性糖含量0.99%,乳酸含量3.37%。(4)在紫花苜蓿的二茬草盛花期刈割,混播组合E5(播种量为15 kg/hm2紫花苜蓿+30 kg/hm2无芒雀麦)产草量最高,达8101.35 kg/hm2,混播组合E1(播种量为9 kg/hm2紫花苜蓿+30kg/hm2无芒雀麦)青贮的综合评价最高,关联系数为0.753。(5)综合考虑,混播组合E1(播种量为9 kg/hm2紫花苜蓿+30 kg/hm2无芒雀麦)在初花期刈割适合青贮生产。

张世超, 仲伟光, 金艳, 陈晶晶, 徐博[3]2017年在《公农二号紫花苜蓿与根瘤菌优化共生匹配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获得与公农二号紫花苜蓿匹配的根瘤菌,试验采用15株不同的根瘤菌对公农二号紫花苜蓿进行接种,并对其结瘤和生长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后,紫花苜蓿的结瘤数和粗蛋白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7%~933%和1.54%~69.01%;株高和干重分别提高了6.26%~30.79%和85.71%~771.43%。接种根瘤菌可使紫花苜蓿的生长在各个方面都有显着提高,盆栽试验初步筛选出的与紫花苜蓿匹配优良的菌株为NACC1001、NACC1004、NACC1005、DACC2001、DACC2003、HLCC3001、HLCC3002和HLCC3003,田间试验最终选出的优良共生匹配组合为公农2号-HLCC3002。说明苜蓿品种和苜蓿根瘤菌之间存在相互选择性,通过盆栽试验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田间试验进行复筛可筛选出苜蓿品种和苜蓿根瘤菌的优良共生组合。

吴丽芳, 魏晓梅, 张鸭关, 陆伟东[4]2014年在《紫花苜蓿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对酸铝耐性的评价研究(英文)》文中提出苜蓿是最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多适应于中性至微碱性土壤,为能在南方低pH条件下大面积推广种植,利用地方品种提高苜蓿的酸铝耐性成为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该研究以6个品质优良、具有潜在高产优质的紫花苜蓿引进栽培种和云南野生种德钦苜蓿为材料,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耐酸铝性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7个品种中,耐酸铝性水平依次为GT13R>牧歌701=牧歌702>Acrora>AC-3>射手2号=德钦苜蓿。

刘卓[5]2008年在《不同苜蓿品种耐盐性、抗旱性比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最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饲料作物是其方向之一,而发展饲料作物首推苜蓿。苜蓿产业化发展要有适应性好的苜蓿品种作保证,苜蓿抗逆性的研究对苜蓿品种的选择和布局至关重要。本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工作,以国内外多个具品质优良代表性的苜蓿品种为材料,对不同苜蓿品种进行了耐盐性、抗旱性的研究。1.对不同苜蓿品种耐盐性研究:本研究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品种种子萌发耐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不同的耐盐鉴定指标,对15个不同的苜蓿品种耐盐性鉴定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在对多个耐盐鉴定指标分析后,选用了部分指标对15个苜蓿品种耐盐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综合分析后将不同苜蓿种子耐盐力强弱划分为:宁苜1号、龙牧801号、WL-525>龙牧803号>公农2号>公农3号>公农1号、胜利者、竞争者>敖汉>朝阳苜蓿、中苜1号>大叶苜蓿>农宝>Magnum V-wet。2.对不同苜蓿品种抗旱性研究: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对15个苜蓿品种进行人工干旱胁迫,测定其干旱胁迫后植物体的相对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水饱和亏缺叁个抗旱指标。通过对不同苜蓿品种的抗旱隶属函数值进行计算,对不同苜蓿品种的综合抗旱适应性进行评价。将15个苜蓿品种划分为3类,高抗旱苜蓿品种:敖汉、公农2号、宁苜1号、龙牧801;中抗旱苜蓿品种:公农1号、龙牧803、MagnumV-wet、农宝、竞争者、大叶、中苜1号;弱抗旱苜蓿品种:公农3号、WL-525、朝阳、胜利者。3.本试验通过对不同苜蓿品种耐盐性和抗旱性的研究,可知耐盐性和抗旱性均不能用单一指标作为其鉴定的指标,不同指标反映苜蓿的耐盐力和抗旱力各不相同,这与不同品种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有关,因此要鉴定苜蓿品种的耐盐及抗旱能力必须通过几个指标综合分析。

李平[6]2009年在《蒺藜苜蓿6种光受体基因的预测和紫花苜蓿PHYB、CRY1、CRY2B、PHYA基因的克隆与分析》文中认为紫花苜蓿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其秋眠特性与抗寒性和生产性能相关。苜蓿秋眠是一种光周期反应。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等是光周期反应的受体。因而研究各种光受体与苜蓿秋眠性之间的联系可能是揭示苜蓿秋眠性机理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蒺藜苜蓿的6种光受体基因,分别为光敏色素A、光敏色素B、隐花色素1、隐花色素2A、隐花色素2B和向光素1,涵盖了目前主要的3种光受体。以预测的蒺藜苜蓿光敏色素B、隐花色素1和隐花色素2B为PCR引物设计模板,对紫花苜蓿相应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其中,紫花苜蓿光敏色素B最终得到7150bp的基因组序列和3425bp编码序列(编码1141aa),后者达到预测的蒺藜苜蓿PHYB基因编码序列的99.0%;隐花色素1获得4318bp的基因组序列和2030bp编码序列(编码676aa),达到预测的蒺藜苜蓿隐花色素1基因编码序列的99.5%;隐花色素2B获得2251bp的基因组序列和1453bp编码序列(484aa),达到预测的蒺藜苜蓿隐花色素2B基因编码序列的80.3%。说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蒺藜苜蓿基因,然后应用于紫花苜蓿研究的方法高效、可行。另外,本实验对这3个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边界及保守区进行了分析。本实验通过使用染色体步移法扩增得到了紫花苜蓿光敏色素A和光敏色素的5'端序列,长度分别为1309bp和1752bp,补齐了之前实验所欠缺的5'端编码序列。说明染色体步移法是一种获取已知序列相邻未知序列的有效方法。通过使用一对扩增长度约为5kb的引物,分别对两种不同秋眠类型的苜蓿光敏色素B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分析比对发现,两者长度上相差4个碱基,而且在核苷酸水平的编码区存在4个碱基的差异,内含子区存在26个碱基差异,在蛋白水平均存在4个氨基酸的差异。暗示不同秋眠型苜蓿的光受体在基因组成水平可能存在差异并可能影响其功能。以上这些工作为进一步探讨几种光受体在苜蓿生长发育,特别是在苜蓿秋眠性调控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冯利兴[7]2008年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蒺藜苜蓿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MtRop6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是一种重要的豆科模式植物,广泛用于研究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共生互作。植物遗传转化是阐明基因的表达机制、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所不可缺少的技术。因此,建立高效的遗传转化和再生系统是研究蒺藜苜蓿基因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选择高体胚发生品系R108-1作为研究材料,通过优化遗传转化条件,建立了高效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以叶片为外植体,通过体胚发生途径得到了完整的再生植株。在转化过程中,再生苗的生根仍然是一个难题,本实验中利用发根农杆菌MSU440刺激生成毛状根的方法较大的提高了生根频率,从原先的5~7%提高到了35%以上。此外,发现M3培养基对于R108-1的生根具有很强的诱导作用,生根频率最高可达60%以上,并且生成的根系有较多的侧根,非常有利于移栽的成活。ROP蛋白可以调控多种植物细胞应答反应,包括植物抗病防卫反应。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关系建立的早期需要对宿主植物的防卫反应进行规避或者抑制。从蒺藜苜蓿中克隆了MtRop6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它可能参与植物防卫反应的调控,并且很可能在共生建立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构建了MtRop6的过表达、RNA干扰、CA(constitutively-active)和DN(dominant-negative)形式的双元表达质粒,分别应用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遗传转化方法转化蒺藜苜蓿,以研究MtRop6在共生系统建立过程中的功能。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MtRop6基因的表达降低会使根毛生长受阻,产生根毛变短的表型,同时在变短的根毛中H2O2的积累也显着降低。

杜成[8]2008年在《冷蒿VOCs对七种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研究选择准格尔苜蓿(Medicago sativa Zhungeer),中苜1号(Medicago sativa Zhongmu NO.1),草原2号(Medicago sativa Grassland NO.2),草原3号(Medicago sativa Grassland NO,3),金皇后(Medicago sativa Godden Empress),阿尔冈金(Medicago sativa Algonqin)和敖汉(Medicago sativa Aohan)七个品种的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损伤处理与未损伤处理条件下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七种苜蓿种子萌发以及盆栽幼苗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损伤和未损伤冷蒿释放的VOCs对7个品种紫花苜蓿种子发芽指数和发芽率均有抑制作用,损伤与未损伤冷蒿VOCs处理相比,种子发芽率降低了5.56~15.00%;损伤和未损伤冷蒿释放的VOCs对7个品种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未损伤冷蒿释放的VOCs使7个品种紫花苜蓿根生长降低了10.39~22.75%,苗高生长降低了12.68~30.43%,幼苗鲜重降低了11.15~16.83%;损伤冷蒿VOCs抑制作用较未损伤冷蒿VOCs有所增强。两种处理对七种苜蓿盆栽幼苗的根长、苗高、鲜重、干重的增长量的变化有不同的作用,表现为地下部分显示促进作用,地上部分为抑制作用,而且损伤处理的效果要相对未损伤的要大一些;与对照相比,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增长变化的分配未损伤处理的影响并不大,只是根冠比有一定的上升,而损伤处理对苜蓿的根冠比有明显的增大的作用,其中干物质的根冠比则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叶绿素含量增长量的变化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损伤处理的较明显;通过对苜蓿光相应曲线的分析,冷蒿VOCs对苜蓿幼苗在利用光能方面产生了抑制作用,使各个品种对弱光和强光的利用能力降低了,损伤处理产生的作用最强;根际总活力面积和活跃面积呈现上升的趋势,两种处理后苜蓿幼苗根生长受到促进,幼苗根根系活力的生高将直接促进幼苗根系的生长;苜蓿的气孔开闭度有抑制作用,而且未损伤处理产生的VOCs对苜蓿叶片气体交换与水分散失的影响并不明显,而损伤的较明显;苜蓿体内的酚酸含量明显的增加了,损伤处理要比未损伤的诱导效应要大。本研究通过对冷蒿活体损伤与未损伤产生的VOCs对不同品种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冷蒿挥发物与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冷蒿VOCs在草原牧草中的作用以及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更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赵海龙[9]2018年在《苜蓿斑蚜胰蛋白酶抑制剂筛选及效果评价》文中指出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小分子多肽或者蛋白质,抑制蛋白水解酶的催化活性。本研究通过苜蓿接蚜差异基因组学分析,得到了不同抗性苜蓿品种差异表达的苜蓿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采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克隆了该基因全长序列,构建了高效重组表达载体并进行了重组蛋白的纯化,利用人工饲料掺入法测定了苜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苜蓿斑蚜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研究了对苜蓿斑蚜体内主要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对苜蓿斑蚜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明显的抑制了苜蓿斑蚜体内蛋白酶的活性并导致死亡。本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结论:进行了苜蓿接蚜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到了差异表达的6个苜蓿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后,NCBI比对,设计了两条寡核苷酸引物,以苜蓿叶总基因组c DNA为模板,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得到长度约为657 bp和612 bp的大小的两个Kun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基因,筛选出阳性转化子,菌液PCR验证该基因片段为所需目的基因全长片段,命名Msti-95(Medicago sativa trypsin inhibitor 95)和Msti-16(Medicago sativa trypsin inhibitor 16)。设计合成两条5’端含有限制性内切酶Bam HI和3’端含有Xho I酶切位点的寡核苷酸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目的片段,大肠杆菌转化后得到重组质粒p T-Msti-95和p T-Msti-16,将获得的目的片段和原核表达载体p SYno-1同时采用Bam HI和Xho I双酶切,接下来利用T4 DNA连接酶构建表达载体,提取阳性菌落质粒,经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确定Msti-95和Msti-16基因均已成功插入到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 S-Msti-95和p S-Msti-16。IPTG诱导,获取最佳表达条件,使目的基因获得高效的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有高效表达,接下来采用镍(Ni-NTA)柱,以含有咪唑的Wash buffer上样,洗脱,经蛋白电泳检测后获得纯度较高的表达蛋白。采用饲喂法测定了蛋白抑制剂Msti-95和Msti-16表达纯化蛋白对苜蓿斑蚜存活、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纯化蛋白具胃毒活性,抑制苜蓿斑蚜生长发育。苜蓿斑蚜取食含浓度为800μg/m L的Msti-95和Msti-16表达纯化蛋白混合纯人工饲料的存活率分别为21.7%(P=0.04)和18.3%(P=0.03),两者均显着低于对照组60.0%的存活率;繁殖率分别为186.7%(P=0.04)和198.3%(P=0.05),两者均显着性低于对照组315.0%的繁殖率。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了对虫体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含浓度为800μg/m L的纯化蛋白混合纯人工饲料的苜蓿斑蚜后,苜蓿斑蚜体内总蛋白酶较对照组酶活性均显着降低(P<0.05);苜蓿胰蛋白酶重组表达菌体处理浓度为5000μg/m L以上处理组苜蓿斑蚜,总蛋白酶(Pr)、氨肽(APs)酶、胰蛋白酶(Tr)、胰凝乳蛋白酶(CTP)的活性显着降低(P<0.05)。

刘荣霞[10]2009年在《杂花苜蓿杂种优势遗传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以25株苜蓿亲本及其10株杂交F1代为试验材料,采用农艺学、形态学和RAPD、SSR、EST-SSR分子标记相结合的试验方法,从形态学水平和DNA分子水平上对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亲本与F1代的遗传关系以及杂种优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对F1代杂种优势进行了预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学性状遗传距离矩阵将25株苜蓿亲本聚成3个组,大多数高秋眠级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低秋眠级紫花苜蓿都分别聚在不同的组;但新疆黄花苜蓿和龙牧801、肇东和锡盟黄花苜蓿-2来源于不同的地域,形态学性状较相似,也聚在同一组。说明苜蓿的遗传基础比较复杂,仅用形态学遗传距离无法准确的区分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的差别。2.SSR、RAPD分子标记将25株苜蓿亲本材料分别聚成6个组和4个组,与形态学聚类结果相比,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在苜蓿材料的区分上更加准确。低秋眠级紫花苜蓿聚为一类;黄花苜蓿和高秋眠级的紫花苜蓿分别聚在不同的类群;但也有个别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也聚在同一类。3.苜蓿植株的生物量与分枝数、叶长、叶周长之间极显着相关,与叶面积显着相关。分子标记扩增结果与生物量、形态学性状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表明,分子标记与生物量、形态学性状之间均未达到显着水平。4.F1代苜蓿在生物量和分枝数、节间数、叶面积、叶宽、叶长、叶型指数、主茎长、叶周长9个性状上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其中杂交种10-5、6-3、14-7和10-2的超亲优势和超标优势较强;杂交种8-2和6-9较低。5.8条RAPD引物、5对SSR引物和3对EST-SSR引物都可以对具有高、中、低杂种优势的10个杂交种进行区别鉴定。其中RAPD分子标记中引物S1可能与节间数、叶面积、叶宽和叶型指数有关;引物S70可能与生物量和分枝数有关;引物S146可能与生物量、分枝数、主茎长和叶面积有关;引物S152和引物S311可能都与生物量、分枝数和主茎长有关。SSR和EST-SSR分子标记中引物Mtic12可能与分枝数、主茎长、叶长和叶周长有关;引物Mtic338和引物afctt1可能都与生物量、分枝数和主茎长有关;引物BF106可能与分枝数有关;引物be323955可能与分枝数和主茎长有关;引物al372288可能与生物量、分枝数、主茎长、叶长和叶周长有关;引物bf518447可能与分枝数和主茎长有关。6. 3对SSR引物和2对EST-SSR引物对F1代杂交种及其亲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亲优势和超标优势较强的杂交种10-2和10-5都出现杂合带型,并在各位点都检测到特异性条带。7. 10个杂交组合的生物量及形态学性状的超亲优势与RAPD和SSR标记的遗传距离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RAPD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普遍存在,但相关性低,所以本试验中的分子标记还不能准确应用于杂种优势的预测。

参考文献:

[1]. 1.水稻中结瘤素基因的表达及其同源序列的分析 2.Medicago truncatula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的研究[D]. 王彦章.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4

[2]. 混播比例和刈割期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D]. 季婧. 东北农业大学. 2017

[3]. 公农二号紫花苜蓿与根瘤菌优化共生匹配的筛选[J]. 张世超, 仲伟光, 金艳, 陈晶晶, 徐博.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

[4]. 紫花苜蓿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对酸铝耐性的评价研究(英文)[J]. 吴丽芳, 魏晓梅, 张鸭关, 陆伟东.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5]. 不同苜蓿品种耐盐性、抗旱性比较的研究[D]. 刘卓. 吉林农业大学. 2008

[6]. 蒺藜苜蓿6种光受体基因的预测和紫花苜蓿PHYB、CRY1、CRY2B、PHYA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 李平. 河南农业大学. 2009

[7].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蒺藜苜蓿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MtRop6功能的初步研究[D]. 冯利兴. 新疆农业大学. 2008

[8]. 冷蒿VOCs对七种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D]. 杜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9]. 苜蓿斑蚜胰蛋白酶抑制剂筛选及效果评价[D]. 赵海龙. 沈阳农业大学. 2018

[10]. 杂花苜蓿杂种优势遗传分析[D]. 刘荣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1.水稻中结瘤素基因的表达及其同源序列的分析 2.Medicago truncatula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