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歌发展的几点看法论文_刘帮昆

对民歌发展的几点看法论文_刘帮昆

——观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有感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论文摘要

民歌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一定是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之中的。民歌的保护与发展一定要修旧如旧,延续原来的简单与纯粹。

关键字:民歌;发展;文化;保护

民歌某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民歌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有许多传唱度很高的歌曲采用民歌的部分元素,如宋祖英的《小背篓》等等,这些歌曲被声乐界一些学者称为新民歌,其实我不这么认为,这已经不是民歌了,因为他不是通过口头创作,而是根据民族风格全新创作而来,是具有民歌风格艺术歌曲。

民歌之所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除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生活习惯的些许不同意外,更多的是信息沟通不畅所产生的区域文化。一个民族的民歌在本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传唱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并且呈现出由近到远影响力逐渐减小趋淡的趋势。但是这种影响是多维互逆的,并可以在多维影响下产生新的地方民歌。正是由于这种彼此影响又相对独立的民歌体系在时代大潮下推动着民歌生生不息向前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迎来了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中国民歌大会在如今民歌发展如日中天、各地民歌如潮水般涌现的时候举办真是让我心生感动,仿佛是快速文化中的一股清流,让我看到了央视的民族文化担当。而且民歌大会做到了尽量还原民歌的原汁原味,从服装、舞蹈、声音和咬字等各个方面,系统全面的展示了近些年中国民歌的创作和发展,给观众朋友带来了饕餮盛宴,作为一名普通的关心民族音乐发展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真的大呼过瘾,但是真的不解渴啊。本次大会选取的大部分曲目都是传唱度较高的成熟的地方民歌,并对其中的部分歌曲重新编排和制作,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这种崭新的尝试除了丰富了民歌艺术的表现力,还给其他地区的民歌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启发,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来说裨益良多。

本次《中国民歌大会》选取了全国各地的许多经典曲目,地道的唱法声腔与咬字,精致的装束妆容,绚丽的灯光舞美,使得民歌大会好像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精彩的表演让我大快朵颐。但是我在欣赏中也有几个问题不吐不快。

伴奏音乐大量采用西洋乐器

大家都知道中国常用的传统民族乐器个性很强,音色的巨大个性差异很难形成西洋和声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且由于中国民乐伴奏尊崇旋律美,单向的旋律伴奏比较单薄,缺乏听觉上的层次感。节目组可能正是考虑到这点,在选用伴奏音乐时候加入了大量的西洋管弦乐。但是作为国家权威媒体,央视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太多行业的发展,比如伴奏的乐器上,虽然在主奏乐器上仍然采用民族乐器,无奈西洋乐器较高的银色辨识度打破了传统民歌上的土里土气,这种不可名状的伴奏方式总让人在听觉上不是特别的舒服,有点水土不服的感觉。当然,也许这就是民族民乐伴奏的未来发展方向,注重横向旋律的同时,吸收西洋乐队的纵向和声元素,使得音乐更加饱满立体,避免了民乐伴奏只能简单横向旋律加花和唱和的伴奏形式,也许这种发展方向还有待商榷。

民歌没有优劣之说

一个地区的民歌是这个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是表达和抒发老百姓心理诉求和情感的寄托。一种民歌的口传心授是建立在特定的地理或文化区域的,超出这个范畴很多东西就像缺少了基础的楼房,是没有多强的生命力的。本次《中国民歌大会》为了增加观赏性,采用截然不同的地区民歌来对比,通过观众投票的形式来选出优胜民歌。我们不能说胜出的民歌代表队就是最好听的,更不能说没有最终胜出的民歌就不好听,不同地区的民歌群众基础不同、传唱度有差异,就连手握选票的观众的审美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歌在一群尚不得知其欣赏水平的观众面前比出个高低,真的有点太随便、太不严谨了。我能理解节目组想通过采用时下比较流行的商业比拼模式来增加节目的精彩程度,以期吸引更多观众,提高收视率的同时影响更多的观众。但是这种包装下的民歌脱离了传统民歌那种简单与纯粹,领略不到当地的民歌精髓,这种粗暴的简单的对比只是对感官效果作评比,或者说对观众的喜好做对比,对民歌本身发展并无裨益对普通观众真正认识民歌有一定的误导作用。

华丽的舞台效果让民歌失真

过于绚丽的舞美会不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甚至是喧宾夺主?本次民歌大赛展现出主办单位对民族音乐的重视,从晚会的前期采风和录制、灯光舞美设计以及各地实景拍摄反映出主办单位对民歌的严谨重视态度。正是由于这份重视,我们看到几乎完美的视听盛宴。但是民歌毕竟有其独特的土壤,如果想要展现原汁原味的民歌,而不是表演,就应该高度还原民歌产生的情境。花哨的舞美设计和灯光秀风光一时,却让真正的民歌在当今的审美条件下黯然失色。而且对一些不太了解民歌的观众来说,看过了这么绚丽恢宏的民歌,平时接触到的那种原汁原味的、没有太多包装的真正民歌就太寡淡了,比不上晚会上的恢宏大气,精彩靓丽。

民族风歌曲不是民歌

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一定是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之中的。现在我们所听到的许多所谓的民族风歌曲含有民族音乐的成分,有的择篇曲调,有的选取伴奏乐器,有的是唱腔上比较接近。有种声音说民歌之所以活力不如以前是因为民歌缺少商业化,缺少包装,我不这么认为。诚然,在以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为首的音乐势力冲击下,民歌的生存空间得到挤压,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保护民歌、发展民歌把商业化的那一套一股脑儿地全用在民歌身上,那将给民歌带来致命性的破坏和影响。就像你不能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审美特点,把故宫的墙壁全部改成玻璃幕墙的道理是一样的。

无论如何,看到央视能够针对中国民歌这么用心,花如此大的工程来制作这样一台节目,真的让我们深思:现在一些地方卫视的音乐选秀节目有这么高的关注度,与其在流行音乐范畴内厮杀比拼,为什么不能承担起弘扬文化的责任,对我们的民歌发展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呢?如果有些电视台能效仿北京卫视的《传承》对民歌继承与发展做贡献,我们的民族音乐一定会发展的更加好。

论文作者:刘帮昆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3

标签:;  ;  ;  ;  ;  ;  ;  ;  

对民歌发展的几点看法论文_刘帮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