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息产业革命与宏观经济目标_失业率论文

美国信息产业革命与宏观经济目标_失业率论文

美国信息产业革命与宏观经济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宏观经济论文,信息产业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1年算起,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到1998年底,已连续增长了93个月。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在美国经济中几乎同时实现,这在美国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西方经济发展史上所罕见的。这种新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国信息革命的推动。

一、信息革命与经济增长

随着人类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社会已远离农业经济时代,正跃上工业经济时代最辉煌的顶峰,并开始向信息时代迈进。在这过程中,美国捷足先登,成了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火车头。

早在80年代初中期,美国就已经意识到高科技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那时美国成立了一个“工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该委员会经过一年半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一个《全球竞争:新的现实》的报告,提出面对许多竞争者,美国必须独辟蹊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重新获得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与追赶者拉开距离。于是,从那时起,美国就开始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并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

首先,美国上至政府下至企业非常重视对信息产业的投资。自80年以来,美国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投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到1990年,对这一产业的投资首次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美国已开始进入信息社会。进入到90年代以后,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有增无减,尤其是1993年克林顿上台以后,更是对信息产业情有独钟,又加大了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力度,正式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欲投资4000亿美元的巨资以发展信息业为基础的高科技,力争在2013年完成。美国企业也看到了信息业对微观经济的促进作用,也非常重视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到1996年,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高达2120亿美元,而同年对一般工业设备的投资仅为1300亿美元。还是在1996年,美国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投资已是对其他产业的1.6倍,占美国固定资本投资的35.7%, 相当于世界同类投资40%。目前,美国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了日、德、英三国的总和,科技人员数量超过了日、德、英、法四国的总和。

其次,重视信息技术的产业化。美国在加大对信息技术投资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产业化。美国电子学会的纳斯达克公司在一项题为《高科技对美国经济的意义》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自1990年以来,美国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增长57%,并在1996年达到866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

信息技术带动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并且还是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保持领先地位的最根本保证,其一表现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经济的发展要求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不可能等量齐观,必须有所侧重,而在美国的产业结构中,信息产业一枝独秀,并成为各行业的“领跑者”,不仅本身创造的产值逐年增多,而且也带动了各行业的良性发展,这就成为了美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标志。如今,信息产业已经取代了汽车、建筑业、钢铁等传统行业成为美国新的最大的支柱产业,并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计算机软件业,90年代以来,每年都在以12%的速度迅速增长,比美国经济增长率要高出四、五倍。其二,随着信息业的发展,该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领域,改变了制造、加工、运输、信息获取和传递过程,彻底革新的传统经营方式(如网上购物)使这些领域焕然一新,经济活动节奏加快,生产效率提高,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使它们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如在汽车制造领域,如今又重新夺回了失去多年的汽车生产霸主的地位,并且数量、质量与效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正因如此,美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信息产业基础之上的。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对美国当前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1991年初到1998年底,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了93个月,大大超过了战后平均长度为50个月的经济的复苏高涨期。与以往相比,这个经济复苏期持续而稳定,在连续8年的期间里,经济增长幅度始终在2.5—4.0 %之间,整个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态势,表现在企业盈利增加,消费者信心高涨,投资不减,金融市场活跃。

不仅如此,美国经济周期阶段性也越来越不明显。按照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通常一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然而,在美国高科技,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供求矛盾得到缓和,公司可以按照市场情况随时对生产、销售以及库存进行调整。当库存出现积压苗头时,就可以立刻根据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减少积压,而过去库存过多,往往是衰退的起因。80年代,美国库存积压时间为2个月,到90年代减少到1.5个月。由于信息技术在生产销售中的广泛应用,使人们能更好地掌握和控制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并使得美国经济周期中的这四个阶段越来越模糊,既无强劲的复苏,也无明显的高涨,当然更看不到危机与萧条的迹象。

二、信息革命与充分就业

失业率过高一直是困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难题,然而,自1992年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递减,1992—1996年的失业率分别7.4%、6.9%、6.0%、5.5%、5.4 %(注:刘厚俊:《美国当前经济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启示》,《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8年第2期。),到1997 年又降低到4.8%,成为1973年以来的最低点,几乎达到了充分就业的程度, 即社会上每个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的劳动者都已就业。可是在欧洲却与此相反,据《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所言,在50—60年代,欧洲的失业率只有美国的一半,但由于产业结构落后,从1973年到1994年,欧洲只维持现状,没有扩大就业机会,到1998年4月欧盟15 国平均失业率在10%以上。日本的失业率也从1974年的1.4%上升为目前的4.1%(不包括妇女失业)。而美国自80年代开始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步步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方面,损失了4300万个就业机会,经济学家称之为“夕阳工作”;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信息业时,由于它是第三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又高,拓宽了产业,增加了出口,扩大了就业领域,今天又诞生了7100万个新的工作,净增2800个就业机会(注:威廉·荷尔斯泰因:《新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编译参考》1997年第9期。),几乎是同期欧洲大陆新增工作的7倍。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工作属于前景广阔的“朝阳工作”,而且其拥有者多数会得到超过中层劳动者的好收入,美元工资比其他行业高出73%。由于信息产业的收入较高,它们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也就比较多。对微软公司的研究表明,这家公司每增加一个就业,就可在华盛顿州创造6.7个新工作, 而波音公司每增加一个就业仅能创造3.8个新工作。

目前,美国的就业形势很好,当然它所需要是大量的高科技人员,尤其是信息技术人员。据美国商务部最近统计、如今在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技术人员仍然是供不应求,现在美国缺少34.6万个信息技术人员。其解决办法,除国内培养外,美国更加重视在国外延揽争夺人才。

三、信息革命与物价上涨

美国经济连续增长,失业率持续下降。并未导致国内物价和工资水平的明显上升,自90年代以来,物价增长指数始终保持在3%左右。 应该说美国近些年的通货膨胀率是适度的,一方面,如果太高,会引起成本上升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如果太低,即追求零通货膨胀也将使经济付出太大的代价。适度的通货膨胀率可以使正常的工资收入处于稳定,让通货膨胀把实际收入压低。

那么目前美国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是如何形成的呢?尽管有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首先,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美国企业纷纷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成本大幅度下降,因而造成美国企业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据有关资料报告,自1991年经济复苏以来,美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每年递增2.2%,远远高于美国历史水平, 也高出日本和欧洲10—20个百分点(注:陈宝森:《美国经济的新特点及其前景展望》,《世界知识》97年第21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抑制了物价上涨,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其次,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传统产业在开工率达到高峰时就会带动物价上涨,成本上升,而信息产业则不然,它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初次投资很大,比如英特尔公司开发研制一个芯片要投资10亿美元以上,但是为销售而实际生产的芯片的成本则比较低,并随着产量的上升可以不断地降低,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良性循环:降价刺激需求的上升,需求的上升又促使成本下降。最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减少,因此,美国工会组织考虑更多的保住就业机会而不是提高工资,这也使美国近年来总体收入的增长减缓,相应地减轻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四、信息革命与收支平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使自己本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也使其他行业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产品成本,保障了公司可以获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处理库存,也延缓了经济周期,在许多行业和领域,美国又夺回了在80年代曾失去的霸主的地位。1993年克林顿上台以后,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为增强,虽然在制造业方面美国与日本、欧洲平分秋色,但在信息产业上美国却一枝独秀,领先日本5 年欧洲10年,这使得美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逆差的窘境有所改善。1997年,在全球信息市场所占份额中美国占41.8%,大大高于欧洲的27.5%和日本的16.6%。 在软件方面美国更是独领风骚, 占世界软件销售市场75%的份额。1996年,美国500家大公司的利润增长了25.3%, 盈利总额达3000亿美元,其中微软公司年营业额为114亿美元,利润达34 亿美元。

美国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长为美国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1993年克林顿政府一改过去赤字财政的做法,采取增税政策,提出5年内增税2460亿美元,这在历史上是第二大增税计划, 尤其是向大企业增税,仅微软公司一年缴纳的税款就将近20亿美元,占其利润的57%。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配套措施,如减少政府雇员(27万),减少军费,紧缩开支等。经过几年的努力,美国在1997年财政年度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最高的4%减少到0.3%。目前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且降至20年来的最低点。从数量上看, 1992 年为2904亿美元,1995年降为1638亿美元,1996年进一步减少到1073亿美元,1997年再进一步降至226亿美元,基本上实现了收支平衡。 财政赤字的减少不仅降低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增强了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美国这四大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收支平衡在9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同时实现了,有人称美国进入了“新经济”发展期。实际上,这一次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很快,在1992—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大致平均为3%,明显低于上一个经济增长周期(1983——1990年)的3.6%,更低于美国60年代经济增长高峰的4.6%, 那为什么还有人称它为“新经济”呢?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有两点:

首先,自1991年以来虽然美国经济增长率不高,但相对于亚欧经济应该说速度是不慢的。多年来,欧洲经济长期受到高失业率和低增长的困扰,至今欧盟15国平均失业率仍为10%,这样高的失业率严重制约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一直在低增长中徘徊。尽管欧洲要经历欧洲货币联盟和确立欧元的地位这样一个巨大而深远的制度变迁,其经济有可能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但那也只是一种预期,而美国经济的3 %的增长率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自8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如日中天,曾一度增长强劲,但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来,不仅经济增长受到遏制,甚至在1997年出现了负增长。1997年7月以来, 亚洲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大部分亚洲国家目前正在金融危机中挣扎,亚洲经济真正走出危机沼泽恐怕要到下个世纪。这样一来,在亚欧经济不景气的90年代,美国经济一直保持经济增长且增幅不低,这与亚欧经济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其次是保持了低通胀、低失业率和收支平衡下的经济持续增长,这令凯恩斯理论不能解释。凯恩斯主义包括凯恩斯本人的经济学说和后凯恩斯经济理论两个方面。它不仅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流派,而且也是战后西方国家历届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理论不仅认为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而且还认定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它还认为一个国家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付出高失业的代价,即会出现菲利普斯曲线;还会造成收支不平衡,直接结果会出现大量赤字。然而,“新经济”的现实表明,传统的凯恩斯理论已经不能解释美国经济中的一些新情况。

以上两点原因,我们追根求源仍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经济都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欧洲日本经济表现欠佳,按理说崇尚自由的美国经济也应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勿庸讳言,在过来的这七、八年里,美国经济确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却保持了经济的良性循环,根本原因还在于美国在发展高科技(主要是信息技术)上棋高一招。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有很高的关联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实际上起到了一种“乘数效应”。然而,在信息技术产业上欧亚等国却远远落后于美国,美国出现“新经济”这种新现象不难理解了。再有,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尽管凯恩期理论不能解释,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真正原因的,这仍然是信息业的发展与应用,这里不再赘述。所以我们说,美国“新经济”与信息技术革命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那就是“新经济”是美国信息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

标签:;  ;  ;  ;  ;  ;  ;  ;  ;  

美国信息产业革命与宏观经济目标_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