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探讨论文_陈小丽

广西省桂林市中医院 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0例肌性斜颈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使用优化推拿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肿块直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块直径(7.39±0.22)cm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传统推拿手法,优化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效果更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体征。

【关键词】推拿手法;小儿肌性斜颈;疗效

小儿肌性斜颈是先天性斜颈,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头偏斜向一侧的疾病,患儿出生无异常,约10天后颈部出现肿块,逐步转化为胸锁乳突肌挛缩而出现斜颈。如早期不及时治疗,2岁后回出现面部畸形,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1-2]。本文旨在探讨小儿肌性斜颈应用不同推拿手法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0例肌性斜颈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47例,男性24例,女性23例,年龄15-63d,平均(37.32±7.82)d,右侧病变22例,左侧病变25例;对照组43例,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15-62d,平均(37.23±7.79)d,右侧病变20例,左侧病变23例;两组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患儿选取仰卧位,医师用食、中、环指按揉患侧的胸锁乳突肌,时间持续5min,重点按揉条索状、肿块处;用拇指指腹捏揉患侧胸锁乳突肌,配合使用弹拨法进行反复操作,时间为5min;医师一手按住患侧肩膀,另一只手扶住患儿头部,进行肩部牵拉,牵拉幅度由小到大,重复操作10-20次;家属协助扶住患儿双肩,医师托住头部向患侧肩膀旋转10-20次,时间为15min,每天推拿一次,10次1个疗程。

观察组进行优化推拿手法治疗,步骤主要为:①患儿取仰卧位,医师协助患者头部偏向健侧,使患侧胸锁乳突肌充分暴露,用中指指腹点患侧扶突、翳风、缺盆穴,然后并拢食、中、无名指指腹,顺时针摩动患侧颈部及颜面,时间持续5-8min,重点操作肿块处。②用拇指指腹捏揉颈后肌群、患侧胸锁乳突肌,同时按揉大椎、风府、肩井、耳后高骨及风池穴,时间为5-8min,食指或拇指直向推胸锁乳突肌1min ,双手拇指分别直推胸锁乳突肌5-8次。③用食、中、拇指捏拿肿块,提拿肩颈和腋下3-5次。④一只手扶住患儿后枕部,另一只手扶住下颌部,让患儿头最大范围转向患侧,一只手扶住患儿后枕部,另一只手按住患侧肩膀,双手反向用力,使健侧牵拉到最大范围,反复操作6-8次。⑤最后用拇指按揉发使患侧颈肩部肌群和胸锁乳突肌放松,结束治疗,每天推拿一次,每次时间为20-30min,10次1疗程。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超声检查显示患侧肿块消失,无挛缩现象,颈部恢复正常活动;有效:超声检查显示患侧肿块减小,挛缩现象有所改善,颈部活动受限;无效:治患侧肿块无变化,挛缩现象无改善,头颈依旧歪斜,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记录两组患儿肿块直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都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 ±s)表示计量单位,计数单位用[n(%)]表示,组间对比用χ2表达,P<0.05表示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早期如未进行有效治疗,会出现颜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患侧距离缩短、健侧变长、双侧眼外角到口角的距离不对称、面部不对称,给患儿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3]。小儿肌性斜颈发生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直接原因是由于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化,随之发生挛缩。

小儿肌性斜颈在中医中属筋缩范畴,是由于颈部静脉被损伤,气滞血瘀,从而导致静脉缺氧所致[4]。推拿手法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故能促进患侧胸锁乳突肌血液循环,改善代谢功能,进而终止或延缓肌肉组织发生纤维化,因此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可有很好的效果[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肿块直径减小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小儿肌性斜颈应用优化推拿手法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体征。分析原因是:传统的推拿手法可在早期治疗中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但因为手法较为常规,以旋转、牵拉、揉捏等常规推拿方法为主,缺乏针对性,并非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患儿,所以部分患儿治疗后效果不佳[6]。优化后的推拿手法主要分为按揉推法、点摩法、提捏拿法、牵拉法、弹拨法,推拿过程循序渐进。点摩法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可有效改善局部血供,此手法十分重要,可放松肌肉,初步缓解症状,并为后续手法做准备。按揉推法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使肿块消散;提捏拿法可促进淋巴液回来,增进患处的血液循环,加快淤血吸收,有利于修复损伤组织;牵拉法对患侧肌纤维进行有效拉长,可有效改善肌纤维长度,使颈部活动恢复正常;弹拨法主要是梳理揉捏,使患处肌肉有效放松,使挛缩的肌肉组织得到缓解,松解黏连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及颈部功能康复。几个推拿方法联合使用有利于促进功能恢复,循序渐进,每个手法侧重点不同,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着重进行某个步骤,针对有肿物者可以前三个为主,旨在舒筋活血、消肿散结。而针对无肿物者可以后两个为主,旨在放松患处肌肉。受时间与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关于不同推拿手法应用于小儿肌性斜颈的效果,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相比传统推拿手法,优化推拿手法在小儿肌性斜颈治疗中应用后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临床体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清军.四步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8):1467-1468.

[2]姚嵩梅,张耀中,薛均来,等.推拿治疗先天性小儿肌性斜颈[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3):576-577,578.

[3]孙安达,张晓磊,方芳,等.不同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00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5,(13):1988-1990.

[4]宋建辉,张一粟.肌筋膜按摩疗法在小儿肌性斜颈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5,(15):117-118.

[5]李新剑,王冀平,吴野,等.“左病治右”法治疗条索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51-152.

[6]张明,时亚娟,全薛蓉,等.小儿肌性斜颈推拿治疗的临床关键要素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1):121-122.

论文作者:陈小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上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  ;  ;  ;  ;  ;  ;  ;  

不同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探讨论文_陈小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