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对SARS流行的影响及对策_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对SARS流行的影响及对策_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对SARS流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应对策略论文,SAR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能致命的非典型肺炎,俗称“非典”。SARS流行范围广,对全球造成了很大影响。到今年5月底为止,已有31个国家和地区发现SARS及疑似SARS患者,累计报告8000多例(包括已康复者和部分疑似病人);我国内地的26个省(市、区)已发现SARS及疑似SARS患者,且情形非常严重,其中以北京等大、中城市为甚,累计报告SARS病例5000多例。

根据环境医学和流行病学,人类生存环境与其健康的关系实质上是生态平衡关系,疾病病因模式表明:任何流行病的发生、发展或多或少地与生态环境发生联系,此次的SARS流行也不例外。由于SARS是新出现的人类疾病,人们目前对其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下面只能初步探讨一下生态环境对SARS流行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措施。

1 生态环境对SARS流行的影响

1.1 生态破坏的可能影响

总体上,人类没有很好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具有轻视自然、以征服者姿态对待自然的恶劣倾向,奉行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生育繁衍,过度开发,大肆砍伐原始森林,导致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并进一步加剧了人类掠夺生态资源的现象。同时,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微生物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不得不通过基因突变等变异形式以适应环境演变使自己生存下来,或者原本不致病的微生物增加了可以致病的毒性基因,或者原来的微生物变成为一种新的病原体,甚至毒性更强,更难于对付。此次引起SARS流行的变异冠状病毒比较独特,存在多个变种,与普通冠状病毒相比毒性较强,且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因此,推测SARS病毒也可能存在上述的情形。

1.2 滥捕野生动物的影响

一系列证据表明,SARS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其证据如下:①SARS病毒是一种崭新的冠状病毒,以前从来没有被发现,更没有在人体中被发现,可以排除其是源自人体;②动物群体存在冠状病毒库,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类似于SARS病毒的冠状病毒;③人类至今存在的许多传染病病源都来自动物,人与动物共患的疾病常见的有几十种,人类有1/3的传染病是与动物的共患疾病,且一系列新的来源于动物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表明动物是人类新传染病潜在的源泉;④一些SARS患者在患病之前不久曾与野生动物有过接触,如在野味餐馆就餐等;⑤广东省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香港大学等的合作研究表明,果子狸SARS样病毒与人类SARS病毒有99%以上的同源性,证明了动物SARS样病毒是人类SARS病毒的前体;⑥农业部动物冠状病毒疫源调查组已从蝙蝠、猴、果子狸和蛇等数种动物体内检测到了冠状病毒基因,发现其病毒基因序列与SARS病毒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

一些人与野生动物相接触的原动力就是饮食需要。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落后的一面,如饮食文化中的一大缺陷是重味道、重营养而轻卫生、轻检疫,“善吃”始终是我们引以为荣的饮食文化内容,所谓“食在广州”的主要特点就是什么都吃。实际上,即使SARS病毒与野生动物无关,仍无法排除存在着未知病毒隐藏在某些野生动物之中。

野生动物由于长期生活在十分复杂和恶劣的野外环境,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能够产生较强的抗病能力。一些病毒往往潜伏在野生动物,特别是噬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身上,只要条件适合,这些病毒就有可能侵入到人群之中。而人类长期生活在较优越的人文环境之中,对其抗病能力根本无法与动物相比。近年来,人类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原本只存在于动物身上的疾病得以传播至人类并迅速扩散开来,如黄热病、埃博拉病和艾滋病等。

从动物感染到人类的病毒,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与人体共同进化的结果。这个进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第1阶段,病毒能从动物传染给人,但并不能在人类中间传播;在第2阶段,病毒不仅能从动物传递给人,也能在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地传播;在第3阶段,病毒已进化成了只以人体为宿主,而不再侵袭动物了。可以推测SARS病毒可能处于进化的第2阶段,将来还有可能通过突变和自然选择而向第3阶段发展。

1.3 环境污染的影响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SARS病毒传播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被SARS患者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和物品等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这种情况可以归结为局域环境污染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典型事例莫过于香港的淘大花园。前不久,香港淘大花园的SARS暴发性扩散,突然之间有200多人发病,专家推测可能就是通过排污渠、抽风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传播的。

SARS流行与空气污染有直接的关系。SARS流行的家庭聚集性就说明了SARS与建筑设计缺陷导致的空气污染有关。当前的城市建筑设计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强调容积率,对自然通风设计很少关心,房屋层高太低,开窗不够,能直接通风的不多,过于依赖中央空调等机械设施,容易导致空气污染而成为SARS蔓延的隐患。一旦室内有病患,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不利的气象条件更是能够加重SARS的流行。

1.4 人类活动全球化的影响

此次的SARS几乎是全球性地流行,包括31个国家与地区。我国内地的26个省(区、市)也在流行该疾病。通过追踪该疾病的流行过程,非常清楚地发现,人类活动的全球化也会导致SARS的“全球化”。

人类活动的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活动的全球化造成传染病的蔓延,一个新病毒可以在24小时之内到达世界任一地区,使得传染病不仅仅限于“本地化”。由于现代交通的快速与普及,这些疾病中的任何一种都有可能由区域性疾病扩散成全球流行的瘟疫。在此次的SARS流行中,公众的广泛流动以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无疑在客观上助长了疫病在全球的蔓延,同时也说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里,没有一个区域的环境是绝对安全的。应对疾病“全球化”的策略之一就是加强全球合作。

1.5 城市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工业化基地及人类文明象征的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定居,使得城市规模及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城市扩大化、建筑高层化、人口密集化、环境污染重、抗危机能力差等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在城市环境中,微生物可以找到若干可以繁茂滋生的生境,那些隐藏在污水中、垃圾中以及交通工具等处的微生物,因为人口的密集性和流动性而迅速蔓延。再加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减灾防灾方面存在脆弱性,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环境条件。例如,那些占地面积广、容纳人口多的大型商场、饭店等活动场所,室内空气污染很难处理,尤其是地下营业场所,紧邻排污、下水等管道,一旦出现疫情,这些场所就有可能成为扩散源。

我国此次的SARS流行,南方早于北方,且始于广东佛山市。广东的流行始于2002年11月份,在今年2月中旬出现高峰。此后北方的北京、太原等地开始流行。北京首例输入性病例发生于2003年3月初,比广东晚了3个月。尽管此次的SARS流行在时空尺度上有这样大的跨度,但主要流行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大、中城市,特别是北京、广州、香港等大城市。同时,这也表明城市环境中疾病暴发流行的风险较大。

2 对策及措施

2.1 禁止生态破坏及滥捕野生动物

针对SARS病毒的传播特性,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切断其传染途径。在当前,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树立预防为主、安全优先的理念,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杜绝生态破坏的现象发生。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国家林业局、国家工商总局最近下达的《立即停止野生动物市场经营活动》等法律、政策。特别是要立即停止猎捕、出售、收购、运输、进出口野生动物,对驯养繁殖野生动物场所实行全面监控。另外,要通过这次SARS流行的机会,变坏事为好事,用活生生的事例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大力宣传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2 加强对有关污染物的处理处置

加强特殊时期和特殊地段的环境管理,加强对有关污染物的处理处置,特别是要加强对SARS病毒污染的污水、废弃物等的处理,即对接收SARS患者及疑似患者诊疗的医院、疗养场所、研究机构、临时监护场所等产生的污水、废弃物进行应急处理。SARS流行的明显特征之一是医院聚集性。切断SARS在医院等特殊场所的传染源,防止交叉感染,对防止疫情蔓延至关重要。

有关地区要在环保部门的监督下,在环保科技人员的参与下,认真执行国家环保总局等发布的《关于做好防治非典型肺炎和有关环保工作的紧急通知》、《加大“非典”防范时期医疗废水垃圾监管力度》、《SARS病毒污染的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SARS病毒污染的废弃物应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关于加强“非典”疫区城镇污水消毒灭菌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非典”防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等通知或文件。

2.3 注重饮用水及食品的环境安全问题

饮用水及食品安全问题直接伴随着环境安全问题,因此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的法规及政策。在饮用水方面,要对病区的饮用水严格管理,特别要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严禁把SARS及疑似患者和接触人员向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有关设施转移,确保饮用水水质不受污染。例如,北京市为保护首都的“生命之水”,对密云水库的重点区域实行封闭式管理。至于食品方面,要加强检测,确保安全,当务之急是为公众创造一个卫生清洁的安全消费环境。要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检测力度,对商业服务业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检测工作;对餐饮业和各类营业场所进行定期清洁消毒,做好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和商贸服务人员的清洁卫生工作,等等。

2.4 降低或避免消毒过程中的次生污染

应用消毒剂等抗SARS手段也有可能导致次生污染问题。目前,我国使用的大多数消毒剂都含有氯或过氧乙酸等化学物质。实际上,氯制剂可造成水环境污染;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性,对人体皮肤黏膜和眼睛有一定的刺激性,其消毒液也易燃易爆,使用不慎还会引发火灾,环境风险也较高。另外,消毒液浓度过高会对人的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甚至有人会出现消毒液过敏。同时,由于消毒液酸性较高,在室外使用浓度过高的消毒液还会对花草树木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降低或避免消毒过程中的次生污染,在应用消毒剂时应执行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如要认真执行《公安部消防局关于严防过氧乙酸等消毒药液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紧急通知》,严防过氧乙酸等消毒药液引发火灾、爆炸事故。更重要的是要在疫区推广使用环保型高科技消毒剂,如二氧化氯消毒剂。另一类稍逊于二氧化氯消毒剂的是溴氯化合物消毒剂,也是目前大量使用的氯制消毒剂的理想替代产品。

2.5 对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实行分类管理

目前,我国的SARS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形势依然严峻,且有从城市向农村扩散的迹象。全国已经有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SARS疫情,其中山西省的疫情较为严重。针对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的不同,对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要实行分类管理。在城市,要严密检查污水管道等环境基础设施,防止泄露现象发生;要求居民尽量减少空调使用时间,在空调运行期间要经常开窗通风,同时要注意定期清洗空调过滤网;对于游泳馆、浴池等公共场所,要求做好日常消毒,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在农村,虽然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疫情,但农村存在着疫情扩散的渠道和隐患,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根据农村的饮用水源方式、废水排放形式、垃圾堆存状态等环境特点,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加强农村环保严防“非典”向农村蔓延》等通知或文件,准备或启动相关的环境应急预案。

2.6 对救治医院进行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估

对救治医院(包括救治SARS患者医院和疑似SARS病人定点医院)来说,除了执行卫生部等发布的《收治非典型肺炎患者医院建筑设计要则》等相关医院标准、具备一定的医疗条件外,还应在环境上有所考虑,即在选择救治医院时要进行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估。

一般来讲,选择救治医院在环境上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医院选址尽量避开人口稠密区,医院最好定在郊区,离居民区或村庄较远,离人口稠密区一般应在500米以上;(2)选择地势较高、地质稳定而平坦的地段,且尽可能在城市区域常年主导下风向,避免SARS病毒在大气中的扩散传播;(3)要远离饮用水源地环境敏感区,并设置防护距离,确保饮用水源不受污染;(4)医院或附近具有良好的环境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场、医院与居民区的分别独立的排水系统,且大型医院需要有独立的污水处理厂;(5)要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以节省运输时间,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标签:;  ;  ;  ;  ;  ;  ;  

生态环境对SARS流行的影响及对策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