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的运用之探究论文_祁雪明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的运用之探究论文_祁雪明

祁雪明 青海省西宁市五一学校 810006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能为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经过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神奇,领略了信息技术的魅力,也越来越觉得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更有魅力。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记心理特征,利用多媒体电脑网络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图像或图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与景的交融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中提高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通过播放歌曲《黄河颂》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展示有黄河的图片,把学生带到波澜壮阔的黄河边,完成对表象的认识。学习《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让学生情不自禁跟着朗读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过程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的古诗文,韵味隽永,蕴意深远。我们在教学上往往注重学生对其意境的领悟,但因生活时代、场境的局限,这是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的。所以在古诗的教学中我经常收集大量的与古诗意境匹配的优美图片并制作成课件,帮助学生领悟意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讲授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出示了一些雄壮的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腾。在教学《相见欢》中出示了“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寂惆怅、亡国哀楚的相关图片,这一幅幅画面带来的惊羡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边读边赏,理解诗歌的意境,以及抑扬顿挫地朗诵。其情可塑,其意也明,取得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如教学《三峡》一课,教师设计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在自己课下收集资料、现场查找网上资料的基础上,或以导游的身份,或以游人的身份,或以三峡人、作家、诗人等不同的身份,介绍三峡。这一教学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如搜集、整理信息资料,运用资料,语言表达等。另外,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互补的“平台”,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的学习过程,既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又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相信只要我们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使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得以发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必将对语文教学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论文作者:祁雪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6

标签:;  ;  ;  ;  ;  ;  ;  ;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的运用之探究论文_祁雪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