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与香港金融合作前景分析_金融论文

重庆与香港金融合作前景分析_金融论文

渝港两地金融业的合作前景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业论文,两地论文,前景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历史背景

历史的发展将1997年的光焦凝聚在两个中国城市的名字上。历经百年沧桑之后的香港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一块十分重要的里程碑。香港人民以其辛勤的汗水和卓越的智慧,使香港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香港的成功,为整个世界尤其是中华民族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也正是伴随着国家经济战略重点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库区移民的开发,以其有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启动,掀开了重庆经济建设新的历史篇章。

发展经济,金融先行。同样是历史,已经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经验和足够的启示。香港从一个小小渔村变成今日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必然充分发挥其鲜明的“血液”作用。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必将带动长江流域以至整个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振兴和全面发展,其巨大的资金需求又必然要求金融业首先有全面优质和高效地发展。因此,本文对渝港两地金融业合作前景的探讨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现实条件

笔者认为,两地在金融业务方面的合作有以下现实条件:

1.从重庆方面来看:

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结构比较完善,技术力量雄厚,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更新和产权改造任务较重,其对国际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产权市场的需求十分巨大, 庆铃H股、 重钢H股和长安B股的成功上市发挥了先导作用。

三峡工程建设,库区的开发和百万移民的安置,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振兴,从而形成巨大的资金需求和技术需求,其优越和丰厚的金融资源为两地的合作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截至1996年年底达28亿多美元,从国家和地区来看,香港一直保持第一位。随着香港来重庆投资的不断增加,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香港金融机构来渝拓展业务。

在进出口贸易方面,1996年重庆市进出口总额近15亿美元,直辖市的设立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巨大的潜力,这一市场的短期融资潜力十分巨大。

直辖市在人口方面甚至多于很多国家的数量优势对金融机构尤其是保险公司来渝拓展个人金融业务颇具吸引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重庆的金融业已初具规模,并渐趋形成以银行、保险、信托和证券机构为主的金融体系,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金融专业人才,为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最近,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给予重庆市的优惠政策,其中有外资银行来渝设立机构将优先获得审批、重庆企业优先进入资本市场、鼓励重庆利用多种融资方式赴境外融资等。

同时,重庆金融业还存在资金匮乏、资产质量低下、结构欠合理、资本市场不发达、融资渠道狭窄等现实问题,也要求这一行业在外部条件的支持和内部改造提高等相互作用下寻求新的发展。

2.从香港方面看:

作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已经建立了比较发达的金融制度和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积累了丰富的金融业务经验,很多方面可供重庆学习和借鉴。

过去以来,以香港为基地的外资银行一般都专门设立中国业务部,或者通过其在内地的分支机构来渝开展业务,同重庆的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 重庆市政府拟推出的红筹股和ABS融资计划即通过香港的有关投资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在运作。

重庆,西南地区以至整个中西部地区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庞大市场对香港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形成了巨大的诱惑,从而必将促进两地的金融合作。

3.从国际方面看: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飞速发展,国际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各经济区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中国经济也一直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势头。

三、合作前景分析

根据渝港两地金融业的不同发展程度,并结合重庆市以及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合作。

1.金融制度方面的合作

虽然两地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但是仍可以在金融制度方面进行合作。怎样合作呢?

一是完善重庆市的国有独资、合资、股份制等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政隶属性质,不同业务功能的金融机构组成多元化金融体系,积极引进包括香港金融机构在内的外资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合资机构,对现有地方性金融机构进行重组、改造,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要求,并在适当的时候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直接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

二是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金融管理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制度,建立一个以遵守法制和公平、效率等原则为前提的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

三是借鉴香港经验,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加强金融机构监管,提高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水平,严密控制风险,其中包括中央银行和有关司法部门的外部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法律程度和审计制度等方面的严格执行,成立银行、保险、证券等同业公会,加强行业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能力;

四是最大限度减少各级政府部门及有关人员的行政干预,以利于两地互惠互利发展金融业。

2.金融业务方面的合作。

在资本市场方面,重庆地区艰巨的企业改造任务和迫切的进行产权重组的要求,形成了对资本市场的巨大需求。因此,必须充分利用香港发达的资本市场及其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纽带作用,积极组织一批重点国有企业赴海外资本市场融资,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积极利用不断创新的国际金融工具,采用股票(如红筹股)、债券(如可转换债券、龙债等)和BOT、ABS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应引进香港以及其他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购并和各种融资服务,在重庆建立相应的金融机构如中外合资和国有独资投资银行,鼓励其首先通过与香港有关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积极培育和发展资信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并与国际接轨;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科学规范现有的上市公司或已改造的股份制企业,促进企业股票、债券和政策允许的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成立重庆证券交易中心,建立和培育重庆地方的资本市场。

在货币市场方面,这里所说的货币市场是相对资本市场而言的,期限为一年以内的资金市场。目前香港与重庆在这一方面的合作仅限于贸易融资、短期贷款、存款等合作,主要是支持了重庆地方的三资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今后应积极开拓其他合作形式如短期票据、大额存单(CD)以及政策范围允许的货币买卖,货币期货、期权等。争取建立区域性外汇同业拆借市场,扩展货币市场服务空间,以促进外资企业和外资银行来渝拓展业务。

在基金业务方面,既可以在香港成立重庆海外基金,用于吸引海外资金,投资重庆的有关产业和市场;又可在重庆成立中外合作基金,探索集海外与内陆资金为一体的投资形式,扩大融资渠道,丰富地方的金融产品,通过合资成立管理公司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人才;同时对现有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中间业务方面,香港发达的金融体系和不断创新并逐步完善的金融服务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经验和启示。在这方面,应重点发展融资担保等表外业务,同时积极探索在咨询、中介、财务管理、信用调查等中间业务的合作,加强在国际资金划拨与调度方面的合作,提高重庆地方金融机构的技术水平与竞争能力。

在保险业务方面,主要是通过引进一些港资保险公司或合资设立一些保险机构,开发新的产品,加快保险业的竞争,提高地方保险竞争能力并促进重庆市地方金融体系的健全,同时有助于重庆地方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在其他业务如信托、租赁等方面,从业务上讲,两地应进一步探索在资金信托、资产信托和融资租赁等方面的合作;从机构方面讲,在取得中央银行和国家有关部门政策允许和支持的前提下,设立中外合资的融资性租赁公司,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设备改造;争取作为试点,允许外资参股信托业,促进我国信托业的规范发展。

3.外债方面的合作。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1997年7月1日以后,香港居民对内地拥有的债权仍作为外债对待,并纳入国家外债的统一监测与管理。外债既涉及资本市场也涉及货币市场。应争取国家计委和国家外管局给重庆下达更多的外债指标,扩大外债规模,促进地方有关项目的建设,同时,也可扩展渝港两地金融机构的合作咨询。为了调整重庆地方利用外债的币种、期限、利率等结构,进一步提高外债的质量,降低外债使用风险,避免国际债务危机的不良影响,应加强渝港两地的合作,做到合理使用,如约偿还,促进重庆市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4.信息分享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正是国际通讯业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发达促使了香港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两地信息方面的合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两地政府之间关于政治、经济(包括金融、科技、文化等方面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二是两地金融管理当局之间关于经济、金融发展与管理等方面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三是两地各种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与有关大企业之间金融信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5.人才的培养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香港巨大的经济成就的取得直接取决于香港人的高效、务实的工作精神,香港的金融界是集中了大批专业知识精湛,富有创造力和敬业精神的金融人才。要发展重庆地方金融,必须将人才的培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目前,重庆金融人才短缺,而熟悉金融、法律、精通外语等复合型的为现代金融业发展所要求的高级人才更是奇缺。具体可采取引进香港金融业的培训方式、教材及考核办法或邀请香港有关人士来重庆讲学,选派合格人才到香港有关金融机构短期培训或工作以及举办渝港两地金融发展研讨会等。

标签:;  ;  ;  ;  ;  ;  

重庆与香港金融合作前景分析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