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合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论文_王洪燕,林雁,孙阿娟

中药配合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论文_王洪燕,林雁,孙阿娟

威海市立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给予口服中药治疗基础上,再进行针刺体穴联合耳穴贴压。结果:治疗结果痊愈28 例,显效20例,有效2例。结论:中药配合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简便安全。

关键词:中药;针刺;耳穴贴压;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胃镜可见粘膜呈颗粒状、粘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1]。电子胃镜的普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在不断提高。此病病因复杂难愈,并发症多出现胃出血、贫血、胃溃疡、癌前病变等,西医临床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采用中药配合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第14次学术交流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痞闷或胀满不适,进食后加重,病情反复且以情绪变化有关,常伴有嗳气、纳呆、嘈杂、恶心欲吐、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等。所有病例均经过电子胃镜及胃黏膜活检病理确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消化系统或其他脏器严重疾病者除外。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诊断[2]。肝胃不和证:①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嗳气,泛酸;②次症:胸闷,食少,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1.2 临床资料选择2010—2013年我院中医门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病程最短3月,最长10年。年龄38~65岁。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选柴胡温胆汤加减。主方:柴胡12g、黄芩10g、党参20g、姜半夏10g、麸炒枳实6g、竹茹10g、陈皮15g、茯苓15g、麸炒白术15g、蒲公英30g、郁金10g、甘松10g、玉竹10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g。泡半小时,入水煎2次,混匀后分2次饭前半-1小时温服,每次150ml,早晚口服。每天1剂。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后,停止服药,并评定疗效及胃镜下黏膜改善情况。

2.2 针刺体穴: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期门、血海、肝俞、脾俞、胃俞。用75%乙醇棉球消毒后,再用华佗牌0.30×40mm一次性针灸针。除中脘,其他穴均双侧取穴,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先快针肝俞、脾俞、胃俞,再仰卧位针刺其他穴,留针20~30分钟。

2.3 耳穴贴压

主穴:肝、脾、胃、大肠、小肠、内分泌、交感、神门。用75%乙醇棉球消毒后,再用0.5 cm x0.5 cm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压穴。每次1~2分钟,每日按压3-5遍。3天换另一耳,双耳交替换贴。

以上三种方法搭配合用,每10天休息1-2天,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结果

3.1 疗效评价

参照《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的标准及《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疗效。痊愈:主症与次症消失,饮食恢复正常,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无恶心呕吐,进食偶有腹痛、腹胀,胃镜检查胃黏膜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与胃镜检查无变化甚至加重。

3.2 治疗结果

痊愈28例,显效20例,有效2例。治愈率56%,显效率40%,有效率100%。

4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疾病[3]。中医学归于“胃脘痛”、“痞症”、“嘈杂”、“腹胀”、“反胃”、“呕吐”等范畴,致病原因多由饮食不节、过量烟酒、情志不遂、素体虚弱、劳倦内伤、用药不当等因素引起。根据笔者临床体会,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绝大多数以肝气郁滞、脾虚失运、胃气壅滞为主。因本病常常迁延难愈,久病伤脾,故脾胃虚弱型患者在临床最为常见。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中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得病之所”。肝气横逆犯胃致肝胃不和,郁而化火耗伤胃阴,失于疏泄致胃气阻滞,久而入络血瘀,若病程绵长可致气血不足,阴阳两伤。关于胃腑疾病与肝木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治胃勿忘疏肝。疏肝理气、益气健脾两者相顾。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少阳证主方,效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是胆气不足,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为病机。

其中柴胡疏解少阳,黄芩清泄胆腑邪热,二者配伍外透内泄,可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和解少阳郁热之主药;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合生姜降逆止呕,竹茹、陈皮、麸炒枳实理气行滞化痰和胃,清热止呕除烦为臣药;人参、茯苓、大枣、健胃和中为佐药,助胃气是调整气机升降出入的根本,达到扶正祛邪;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加蒲公英、玉竹、甘松、郁金清热理气解毒,滋养胃阴润燥。该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和胃,胃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促进胃黏膜修复,达到治愈的目的。

针刺体穴,是治疗胃病的常用方法。中脘是胃腑募穴,可治疗一切腑病,具有理中焦补中气、化滞和中之功;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调和脾胃、益气养血、通经活络之功。足三里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要穴,临床可治疗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胃下垂等胃肠疾患,收效甚佳[5];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沟通三焦,理气降逆可畅达三焦气机,和胃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调理脾胃而止痛;内关、公孙二穴合用,专治胃、心、胸的病症;血海为脾经的要穴之一,其作用:益气统血、养血行血,凉血熄风、健脾祛湿、解毒止痒,通经活络、祛瘀止痛,临床上主治一切血证;太冲为肝经的输穴原穴,疏肝解郁、清肝养血、平肝潜阳,主治一切肝胆疾患;期门是肝经的募穴,取之可调节肝胆脏腑功能,有疏肝理气、祛湿化痰、运行气血之功,其治疗疾病的范围与太冲相近,与太冲合用,则疏肝解郁之功益彰。肝俞、脾俞、胃俞是相应脏腑背俞穴。同时配合耳穴贴压,取肝、脾、胃、大肠、小肠为相对应脏腑部位取穴,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导滞;内分泌、交感可调节五脏之功能;神门为镇静安神止痛要穴。体穴耳穴诸穴合用,共奏疏肝理气、益气活血、健脾和胃止痛之功。

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药配合针灸能改善患者脾胃功能,使肝气条达、脾健胃气通降、气血调和,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胀、胃痛、纳差、嗳气、乏力等症状,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修复,在一定程度上干预胃黏膜腺体萎缩和肠化生。此方法副作用小,患者容易接受,疗效肯定,是中医综合疗法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

[3]洪原淑.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天津中医,2006,23(2):172

[5]邢俊标.足三里穴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4):5226-5228.

论文作者:王洪燕,林雁,孙阿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  ;  ;  ;  ;  ;  ;  ;  

中药配合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论文_王洪燕,林雁,孙阿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