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118例疗效观察论文_柴一峰

柴一峰

【摘 要】 目的 观察四缝穴刺血、捏脊配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236例厌食症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18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四缝穴刺血、捏脊配合中药敷脐进行治疗,对照组口服健胃消食片(武汉健民集团随州制药有限公司研制),每天3次,14 d为1个疗程。治疗半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7%,两组惠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四缝穴刺血、捏脊配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疗效显著,患儿耐受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儿厌食症; 四缝穴刺血; 捏脊疗法; 中药敷脐疗法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36例厌食症患儿,其中男137例,女99例;年龄6个月~1岁者5例,2~4岁者89例,5~7岁者74例,8~12岁者68例;病程1~3个月35例,4~6个月73例,7~12个月85例,1年以上者4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8例)和对照组(118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体重、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关于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拟定:①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②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治疗方法

1.治疗组

四缝穴刺血:局部常规消毒,用一次性4号半针头快速针刺双侧四缝穴,约1分左右,用拇食指对着针眼周围挤压,挤出黄白黏液或少量血液,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再令患儿握拳按压片刻,2---3d一次,7d为一疗程。针刺后2h内避免洗手,保持清洁,以免感染。直到刺后不再有黄白色黏液为止。

捏脊:让患儿俯卧,使背部、腰部、骶尾部充分暴露,操作者双手掌上下推,以皮肤温热、肌肉放松为度;然后,两手半握拳,两手指中节背紧抵脊旁,用双手拇、示指从患者尾骶部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两手交替进行,随推随捏,随捏随推,一直捏到大椎为止,一般捏5遍;然后用双手拇指在督脉两侧分推并揉按重提脾俞穴。

中药敷脐:以枳实、炒内金、白术、焦三仙、陈皮、槟榔、砂仁各等份,共研细末备用。患儿取仰卧位,先将脐部及周围用温热水擦洗干净,再用毛巾热敷1~2分钟,使局部充血,随即将药末用熬好的小米油调成糊状填敷于脐部,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晚睡前贴上, 次日清晨撕去。连敷7天为一个疗程。

2.对照组

服用小儿健胃消食片(武汉健民集团随州制药有限公司研制),年龄1岁以内每次1片,2~4岁每次2片,5~8岁每次3片,9岁以上每次4片,每天3次,7 d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食欲、食量与体重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为痊愈;食欲明显增强,食量增加,体重增加>0.5 kg,原有症状基本消失,各项指标正常为显效;食欲好转为有效;食欲无好转,体重不增加为无效。其中痊愈、显效、有效为总有效。

2.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采用四缝穴刺血、捏脊配合中药敷脐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讨 论

小儿厌食症是指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本病属于消化功能紊乱之一,祖国医学称为“纳呆”、“食欲不振”,一般由乳食停滞、脾失健运所致。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生理特点决定了其脾常不足。此外,小儿常常饮食不知自我调节,饥饱无度,且寒暖不能自调,同时有些父母又缺乏相关育儿知识而喂养过度,加重脾胃的负担,以上这些原因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受纳运化失健从而诱发厌食证。《诸病源候论》云:“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今脾胃二气俱虚弱,故不能饮食也”。这充分说明,厌食一证在与诸脏腑的关系中,以脾胃最为密切,其病初多在胃,久之多致脾,放在治疗上应以调理脾胃为主[3]。针刺四缝穴,既可泻心脾积热,又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还可通过经络的作用,调整机体功能,使气血通畅,阴平阳秘,促进脾胃功能恢复,增强食欲,从而解除厌食之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四缝穴,对胃液的分泌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这也是针刺促进消化吸收的机理[2]。捏脊为小儿保健疗法,可振奋全身阳气,推动气血运行,疏通经脉,平衡阴阳,补肾健脾,从而达到调整脾胃功能而治愈厌食的目的。脾为后天之本,中焦气化之枢,脾俞穴深部富有内脏小神经节、腹腔神经丛及肠系膜上神经丛,具有良好的动力兴奋及改善内脏微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脐中为神阙穴,系任脉之要穴,与督脉命门相应,总理人体诸经百脉,联系五脏六腑,调节气血阴阳。现代解剖学、药理学亦证明脐具独有的经皮吸收功能和敏感的神经分布,是良好的给药途径。方中白术补气健脾,砂仁、焦山仙、鸡内金健运脾胃、消食开胃,槟榔、陈皮、枳实增强脾胃运化之力,小米油既是调和剂又有健胃除湿、滋阴清热之功,运用外治法将药物导入体内,对治疗该病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诸法共奏调理脾胃,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消积导滞之功,使全身气血通畅,脾阳得振,胃纳大开,脾胃纳运之功恢复正常,厌食之症而除。因此采用四缝穴刺血、捏脊配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疗效显著,患儿耐受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8-112.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688,166

[3]曹伟.推拿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23):82-83

论文作者:柴一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  ;  ;  ;  ;  ;  ;  ;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118例疗效观察论文_柴一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