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的研究论文_孙瑜帆1,仲伟萍2

孙瑜帆1 仲伟萍2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2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 目的:探究选择性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3年02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抽取60例,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别编入研究组与对照组,各组30例。对照组应用全身亚低温治疗,研究组采取亚低温疗法,并将两组的GCS预后得分情况作比较。结果:治疗1周后,研究组(73.3%)的预后良好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50.0%),研究组的死亡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研究组的预后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采取亚低温疗法能够对脑部起到迅速降温的效果,其疗效显著,降温手法简便,值得临床借鉴和应用。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选择性降温;脑亚低温;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135-02

在临床治疗工作中,重型颅脑损伤有着较高的致残率、死亡率,亚低温脑保护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疗法,但是全身性亚低温治疗往往对操作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且操作复杂,易产生多种合并症[1]。本文从我院2013年02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选择性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现将具体研究过程和结论作如下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从我院2013年02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抽取60例进行临床研究,病理入选标准:GCS评分<8分;受伤至就诊时间<24h;经颅脑CT明确诊断为严重脑挫伤或颅内血肿。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并发严重窒息、休克或缺氧;妊娠期妇女、儿童和老人;未签署知情同意协议等。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别编入研究组与对照组,各组30例。研究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为(39.27±7.12)岁,GCS评分为(5.62±1.04)分;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为(40.16±7.09)岁,GCS评分为(5.65±1.08)分。将两组的性别构成、年龄和病情特点等一般资料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就诊后,均常规进行颅内清血肿手术及去大骨瓣减压术。手术过程中在患者硬脑膜下腔部置入脑温探头,手术结束后转入ICU接受监护治疗,运用HP检测仪对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常规监测肛温,使其保持在37℃之上。研究组采取选择性脑亚低温疗法,将贴敷式降温帽对患者头部进行包裹降温,并在颈项部敷贴降温带,制冷物主要是冰,密切关注给予降温处理后0.5~1.0h内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体温控制在32℃~35℃范围内为有效。根据隆德概念,及时予咪达唑伦、芬太尼、硫喷妥钠、美托洛尔、可乐定等药物。使患者在维持脑血流量的基础上降低脑血容量;降低毛细血管静水压(维持脑灌注压在50mmHg);降低机体的应激水平及脑的能量代谢,并尽可能使其脑温维持在32.5℃~33.5℃之间[2]。于降温治疗3~5d后撤离降温物,使患者自然复温。对照组采取全身亚低温疗法,除亚低温治疗措施以外,其余抢救措施与研究组完全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1周后的GCS预后得分,分为:5分表示恢复良好,4分表示轻度残疾;3分表示重度残疾;2分表示植物生存;1分表示死亡。预后良好率=(恢复良好+轻度残疾)/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上述数据,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两组治疗1周后的GCS预后得分情况作比较,对比详情见下表:治疗1周后,研究组(73.3%)的预后良好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50.0%),研究组的死亡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χ12=4.53,χ12=4.04,P<0.05),研究组的预后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 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GCS预后得分情况对比[n(%)]

 *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脑外伤和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亚低温保护法对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临床实践证实,采取全身性降温疗法不仅操作麻烦,需全面配套措施的支持,而且容易引发呼吸系统感染、心律失常、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出血、复温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结局产生了不利影响[3]。因此,临床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一种选择性降温疗法,以实现脑亚低温干预。本次研究结果中的数据显示,治疗1周后,选择性亚低温保护治疗组的病死率要低于常规组,且其预后良好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选择性亚低温疗法的疗效要优于全身亚低温疗法,这与有关参考文献的报道数据基本一致。动物实验证实,选择性亚低温疗法能够同时减轻脑缺血以及继发性脑损伤、水肿症状,其并发症也要明显少于全身亚低温疗法。选择性亚低温疗法包括冰帽、颈部冰带敷贴、头部冰水浸浴以及颈动脉自体冷却血灌注等,能够有效降低脑缺血和脑损伤引发的脑损害症状,能够保护脑神经功能,抑制有害物质产生,对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上述研究和分析,选择性亚低温疗法可以有效阻止脑损伤、脑出血病情发展,有利于降低脑损伤后继发症的发生率,减少降温治疗并发症,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1]赵俊涛.重型颅脑损伤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选择性脑局部亚低温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0(24): 91.

[2]宋向奇,陈通,付爱军等.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4,32(07): 1136-1141.

[3]黄福献,张凤莲,杨晓辉等.亚低温治疗临床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7(01): 74-77.

论文作者:孙瑜帆1,仲伟萍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  ;  ;  ;  ;  ;  ;  ;  

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的研究论文_孙瑜帆1,仲伟萍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