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现状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区论文,企业改革论文,现状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讨与研究
几十年来,国有商业企业一直是国民经济流通主渠道,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我区而言,商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形成了区、地(市)、县三级商品批发网络,为各族人民群众供应了大量的生活、生产用品,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生活和工农牧业生产的需要,也有效地推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为我区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转轨过程中,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区乃至全国的商业企业都遇到了很大困难,经济效益连年下滑。1996年,全国内贸企业首次全行业亏损,我区商业企业也已是第三年全行业亏损,而且是亏损最严重的一年。据有关资料表明,1996年,全区国有商业的商品销售收入比1995年同期减少了5.71%,亏损净额超过2.5亿元,形势非常严峻。积极寻找一条提高全行业经济效益的出路已迫在眉睫。
致使我区国有商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留给国有商业企业的是国家定计划,定分配,定价格,企业管调拨的经营模式,基本是垄断性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国有商业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仍然未脱离计划经济的框框,特别是经营思想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表现为①质量观念不强,进货把关不严,一些伪劣商品进入国有商业企业直接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损害了企业声誉;②风险意识淡薄,竞争观念不强,经营的商品无论是在质量还是花色品种、规格、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明显落后,无法与先进企业相比;③有的企业在经营方式上仍然墨守陈规,没有或者很少有创新意识,不能用独特的销售手段,新颖的商品,优质的服务去争取“上帝”,占领市场。
二、机制不活,组织结构老化,资产分配不合理,管理效能低下是商业企业效益下滑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我区国有商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布局,从成立到现在,几十年没变,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框架。企业的运营机制与市场经济不融合,企业被计划划定的框框所束缚,按商品大类划分的各种专业公司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越来越不协调。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力图冲破计划体制的樊笼,摸索着搞了一些改革,但由于政企不分等种种原因,少有进展。经营机制仍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三、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国有商业企业成立时,国家只投入了少量流动资金,多年来没有任何追加。而改革前的利润又都交给了国家。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因得不到国家追加的流动资金,只好大量使用银行贷款,加大了利息支出。
四、外部因素影响使商业企业主渠道地位削弱,市场占有份额下降,亏损增加的又一因素。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国有、集体、合资、联营、私营、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流通格局,集体、私营等形式都进一步繁荣了市场,方便了消费者,同时也占有了原属国有商业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我区国有商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改革前的60%下降至现在的10%以下。
在外部环境中,税赋的不平等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国有商业企业比处在同一流通环境中的私营、个体商业的税赋要重得多。个体和私营企业主纳税负担仅为国有商业企业的15%,有很少的毛利就可以销售,在价格上占有很大优势,形成不平等的竞争。
除上述原因外,社会购买力的部分转移,也是商业销售下降的因素之一。人民群众手中的一部分消费资金陆续投入到债券、股票市场或购买住房方面。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 中,各种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制约和内部机制不适应的具体体现,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还是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目前,国有商业企业要紧紧抓住“两个转变”,有步骤地抓好企业改革重振国有商业雄风。其主要对策是:
第一、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调整结构,优化资产,深化国有商业批发企业改革上。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我区商业企业的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找准改革的切入点。笔者以为,应从资产优化为纽带,以组织结构调整为基础,以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为保证,通过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把对发展有利的资产进行重组,把劣势并入优势,使生产经营向规模经济方向转化,使人才、设备、资金、技术、劳动力以最优化为原则重新组合。使相对闲置的资产充分利用,优势企业的管理理念,手段,先进的企业文化能较快渗透到劣势企业,带动亏损企业恢复生机,迅速减亏、扭亏。
优先在区级大中型批发企业中进行改革试点,取得经验再向全区推广。可以重新调整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格局,通过联合、合并、兼并等方式,将现在的十多个专业公司分别组建为工业消费品、食品副食品、商业旅游服务、商办工业、商业外贸等大型集团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加速实现两个转变,增强集团企业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要充分利用“优化资本结构”城市试点的政策,精心组织,加快企业兼并的速度,一方面能消化劣势企业的债务负担,给企业一个重新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实现资产的最大优化,进一步壮大优势企业的实力,可以产生较理想的规模效益。
鉴于区级批发企业大都亏损的实际情况,比较理想的方式是直接兼并或先调整、后兼并。直接兼并可由负债相对较轻,领导班子较强的企业以承担债务的方式对劣势企业进行兼并,也可以用吸收股份的办法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先调整、后兼并是指先把同类优势企业集中划转,成立集团公司,再去兼并其他企业。
第二、在抓好大中型批发企业改革的同时,搞好中小企业和零售企业的改革。
对中小企业和零售企业的改革,内地一些省市都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新疆友好股份有限公司和兵团百花村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都值得借鉴。当前,我区还有一大批零售企业十分困难,一定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对一些规模小、效益差的零售企业可以采用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出售、破产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改造。对实力较强,管理较好,有发展前途的零售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大胆吸收社会资本或外来资金,吸收职工参股。目前处境艰难的大型零售企业,在加大自身改革力度的同时,可以同国内有实力、有声誉的大型、超大型零售企业集团,连锁企业开展跨地区合作,充分利用对方的资金,商品、信誉、管理优势组成联合体或连锁店,进行二次创业。
第三、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是商业企业实现扭亏增盈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处境十分困难的时候,国有商业企业必须树立信心,把业务工作的重点转到开拓城乡市场,扩大销售上来。要充分利用国有商业企业服务功能完善,实力雄厚,辐射能力强,对城乡市场有一定带动作用的优势,立足首府,联合地、县商业、工业企业,选择重点县镇,共同投资、建立一批以副食品、日用工业品、农副产品为主的批零市场,以旧家具、旧家电为交易对象的旧货市场,并极力把销售的支点伸向农牧区。在中心城市及周边县市、城镇、兵团团场开办连锁店,活跃市场、扩大销售。对此,商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批发企业一定要提高认识,放开眼界,放下架子,改变作风,积极去占领这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