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角色的期待与培养_知识经济论文

论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角色的期待与培养_知识经济论文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角色期待及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时代论文,角色论文,期待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0)04—050—03

知识经济是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密集型的新经济形态,亦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时代特点主要有:知识剧增与信息爆炸并存;教育是支撑知识经济大厦的基石;创新成为涵盖社会的主题;国际间协作加强,国际社会走向前所未有的开放;社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预示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开放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同时也使高师的教师角色期待嬗变:

1.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植相协调。我们原来津津乐道于教育管理的统一性、教学内容以至教学进度的划一性、试卷答案的标准化等,这些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的。针对这一客观现实,我们必须重构教育管理体制,国家和政府对教育发展只起指导和扶持作用而不能过度管制。同理,教师的职能也相应改变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因此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势在必行。

2.通晓外语,会操作网络,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国家都是国际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任何人都可通过网络与地球上任何区位的人沟通、交往、相互学习,并从网络上接受教育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而实现教育国际化;不仅如此,某些研究领域也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国界的联合研究与开发,在这种情况下,不通晓外语,不会操作网络,是难以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不通晓外语、不会操作网络的教师是“蹩脚”的教师,是难以受到学生欢迎的。

3.会学习,熟知学科结构,能迅速集成知识。教师由于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特殊性——传承、创新文化和塑造人,决定了其自身素质对人才塑造有显著影响。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技术应用范围的扩散和延伸,学科划分愈来愈细化,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由于学科联系加强而相互渗透,又出现了许多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可以预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门类会更多、更复杂。然而,即时实用的、新颖而不具有迁移性的知识转瞬即逝,因此,对未来社会来说,人们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强调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会更注重学会学习,掌握知识的结构,具备迁移性知识,具有集成知识的能力,实现创新和超越等。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通行证,即要有读写运算能力,有使自己在社会上起有意义作用、满足自我的知识;第二张是职业性通行证,即有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上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张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通行证,即有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追踪等方面的能力。这三张“教育通行证”实际上也是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角色期待。藉此我们可以把未来教师形象设计为:一是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二是有多层复合的、独特的教师业务知识与能力素养;三是有“教育智慧”。

4.具有创新精神。由于知识经济本身就是创新型经济,社会主体具备创新素质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呼唤。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创新的暗示性,它能感染、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表现为:对教育发展有前瞻能力,能迅敏感悟、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具有“教育智慧”——及时把准教育时机,能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尊重科学,不盲从和迷信权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

5.具有管理艺术,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要塑造创新型人才,就要给其营造一个“心灵自由”、“心灵安全”的空间。随着知识网络的普遍构建,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机会平等了,教师不再是拥有知识的权威,从而构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客观环境。鉴于此,要求教师应有一种民主的气度,破除师道尊严的戒律,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并有质疑的权力和自由。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消除“胆怯”心理,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

6.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群体创造替代个人创造为主的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它强调以集体的智慧来塑造全新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形成全新的文化理念、世界观、道德观。与此同时,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可获得大量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而“虚拟空间”的存在,使各种网络行动形式不具有现实的社会行动的实体性、可感知性,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和可察觉的时空位置、形态,因此,它更追求社会个体良好的公共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尤其是达到“慎独”的境界。青年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亦即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要求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对知识经济时代高师教师角色期待进行理性的透析,目的在于知性地把握教师角色的变迁,梳理出角色期待与角色实践之间的反差,为未来教师理想角色塑造作铺垫。目前,我国高师的教师角色实践与“知识经济”的教师角色期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角色反差:

1.教育控制的非自主性。传统教育体制使教育主体失却了教育的自主性,受此种教育理念支配,教育者失去了价值判断力,视以往教育制度下所构建的诸种知识与原理为“理所当然”的不可怀疑的惯例,在其自身的角色实践中,也同样用这种思维框架去对学生进行理性训练和人格培养,造成学生原创性人格的失却。

2.职业选择的功利性。严格地说,职业选择既是一种个体自主行动,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即通过个体职业选择去共同承担社会责任),两者的契合度愈高,则社会愈能发挥它应有的机能,迸发出勃勃生机,个体也从中实现自身价值,体会到“做人”的乐趣。教师职业是一项为人类延续和发展而努力的事业,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理想。但从调查中发现,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对这一职业的选择动机大体分为三类:“入错了门”;职业稳定,待遇可以;喜欢教师职业。由于部分教师职业选择的功利性太强,在其教师角色扮演中也会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这种功利性情绪迁移,对高师学生的职业选择也会有一定影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3.教师素质的欠缺性。知识经济需要创新,依靠通力合作。只有拥有广泛的知识背景、极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很强的与人协作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人,才能担负起知识创新的重任。社会呼唤通才,同时也呼唤具有通才的教师。然而,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相比,我国高师教师的素质有待加强和进一步培养、提高。

4.传授知识无集成性。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因教学和科研压力较重,在教学实践中疏于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因而所传授的知识缺乏集成性,不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5.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权威性。不可否认,教育的力量部分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权威,然而当这种权威绝对化以后,某些教师迷恋于“高压控制”,视学生不同见解的表达为“不尊”、“叛逆”。

6.教育的非生活化。教育是人社会化的过程和手段,“教育的功能并不是信息加工,而是认识生活本身的意义。”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导致教育与人本身的逐渐疏离,教师只是机械地遵循着各种预先规定了的程序去培养人,却不关心人生长的独特环境,不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隐藏着的愿望、创新才智和潜在的发展区。

不言而喻,角色期待与角色实践之间的巨大角色反差的存在,表明当代高师教育者只有加强角色培养,才能承担起知识经济人才培育的重任。

1.理性构建知识经济的教育理念。社会的转型(工业社会向知识、信息社会转变)伴生着文化教育观念的变更:封闭式办学转变为开放性办学;数量型发展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发展;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性教育;知识传播型教育转变为知识催生型教育;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素质有机融合;科学文化教育与人文文化教育、养成教育相结合;变点滴突破式改革为全方位整体联动式改革。为此,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必须树立起终身教育的理念、主动适应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文化教育的理念和系统整合的理念。

2.加强职业理想薰陶,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对其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追求的反映,教师的职业理想还折射出一定时期教育的价值选择。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行为——教育,其价值在于尽最大可能使个体需要与社会需求趋于一致,使社会和个人尽可能完美地融合并尽可能共同发展——寻求整体价值的现实融合。因此,在组建高师教师队伍、培养“未来教师”时,要尊重教育者的情感需要和职业意愿,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从“智育和道德生长”、“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的视角去净化教师的心房。

3.强化师资培训,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育者的自觉行为。肩负培养知识型、智慧型人才重任的教师,应把知识更新视为一种责任,终身学习;教育管理者要给教师创造既感压力又受到支持的培训环境,把教师由被动受训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4.转变高度集权式管理体制,对教师进行创新素质培养。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应着力于:(1)拓展知识领域;(2)酿造鼓励教育创新的氛围;(3)组织对外学术交流;(4)设立教师社会实践专项基金,使教师在教学中或假期能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获取生活化教学的丰富素材。

5.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信更多地取决于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角色扮演”是否得到学生的价值认同。为此,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价值观,即在教学目标上,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取向;对教学内容提炼和整合,既教书,又育人;在教学方法的取舍上,以不压抑学生的天赋和才智为原则。

标签:;  ;  

论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角色的期待与培养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