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信息加工中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

广告信息加工中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

林树[1]2003年在《广告信息加工中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大体上分为叁部份。第一部分主要对与性别差异的研究内容及其起源有关的探索进行回顾,对研究者们已经提出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并就性别差异对广告研究的意义相关的已有研究简要阐述。第二部分主要说明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工具——PDP(过程分离程序)的原理,及其在广告研究中的操作方法。第叁部分为实验研究,探讨在不同性别代言人条件下,不同性别的被试对其所代言的广告品牌的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水平上有无性别差异。 在第叁部分即本实验研究中,实验一表明,无广告代言人条件下,被试对广告品牌的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均不存在性别差异。实验二发现,在男性代言人条件下,男性受众对同性所代言品牌的自动化加工水平显着高于女性被试,并且亦高于无代言人条件下对目标品牌的自动化加工。在女性代言人条件下,女性受众对同性所代言品牌的自动化加工水平显着高于男性被试。无论在男性还是女性代言人条件下,不同性别受众对品牌的控制性加工无明显差异。实验叁的结果表明,伴随目标品牌同时呈现男女代言人的条件下,被试对目标品牌的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均不存在性别差异,因此接受假设1: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对目标品牌的自动化加工都会提高,从而不会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而控制性加工依然不会出现显着的性别差异。但是与无代言人条件下相比,男女被试对目标品牌的加工也没有体现出易化效应,因此否定假设2:在男女代言人同时出现的条件下,男女被试对其代言的品牌的自动化加工高于无代言人条件下对目标品牌的自动化加工的水平。文章用图式理论解释了大部分实验结果。 最后,文章阐述了该实验研究在理论发展上与广告实践中的意义,并对以后如何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

孙连荣[2]2004年在《广告信息加工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刻板印象是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领域。作为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性别刻板印象体现着过去经验在两性认知上的固定模式作用。它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应该是怎样”或“应该怎么做”的一种主观感知,包括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认识。而广告以其独特的传载形式,不仅成为反映和塑造性别刻板印象的重要工具,而且也为性别刻板化的争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为突显的焦点。本研究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的观点,通过系统探讨广告中性别刻板化信息的内容、加工特点及其在广告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方法上再次验证加工分离程序(PDP)和内隐联想测验(IAT)等技术的适用性,以期能为丰富刻板印象的理论、完善间接测量技术的方法论和提高广告传播效果的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本研究共由一个预测和叁个系列实验组成。预测证实广告中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并检测其内容;实验一探讨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信息的加工方式;实验二检测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信息的内隐操作强度。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实验叁探讨性别刻板印象信息的加工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子实验分别报告广告的呈现方式、呈现时间以及广告词的呈现方式与性别刻板印象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 广告中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其内容表现为:广告中男性更多是与“科学性、生产性、权威性”的产品相匹配,而女性常是“生活性、消费性、服务性”产品的代言形象,体现着“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附”的传统观点。 2 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信息的加工是自动化加工和控制性加工共同作用的结果,刻板化启动引起更多的自动化加工,反刻板化启动引起更多的控制性加工;注意的分散水平影响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信息的控制性加工但不影响其自动化加工。 3 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信息的加工具有较强的内隐操作强度;而且,刻板化程度高的人对此类信息具有更严格的判断标准。 4 广告的呈现方式、呈现时间以及广告词的呈现方式与性别刻板印象之间具有交互影响,这种交互影响的具体方式会依伴随广告出现的语言材料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5 PDP可以作为研究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信息加工的有效工具;IAT也可以用来测量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但当实验材料为图片时,这种工具的效度受到影响。

孙瑾, 王永贵[3]2016年在《是“只见树木”还是“整片森林”——性别对消费者比较信息处理过程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本研究基于消费者性别角色的视角,探讨性别对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影响,对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结构匹配模型进行补充和延伸。本研究以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模拟实验方法,具体考察了消费者对比信息处理过程时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消费者的对比决策过程截然不同。具体来说,男性消费者在对比决策时比女性消费者更多地关注可以直接比较的属性信息,这种性别差异在高购买自信水平(和低购买自信水平相比)的情况下更为显着。同时,女性消费者在对比决策时比男性消费者更多地关注独特的差异化属性信息,这种性别差异在低购买自信水平(与高购买自信水平相比)的情况下更为显着。

冯浩羽[4]2005年在《不同类型广告心理效果的性别差异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不同类型的广告在不同性别的广告受众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效果的差异。为此我们在综述部分回顾了以往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并且讨论了性别差异理论为广告带来了什么启示,在广告当中探讨性别差异有何意义。 研究中抽取主要的广告心理效果因素编制了《大学生广告心理效果测评量表》用以评定广告在不同受众前所表现出来的广告心理效果。关于广告类型我们则抓住了商品类型和广告形象代言人性别这两个重要的广告元素对广告进行分类。 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了各种类型广告在不同性别的广告受众面前所表现出的广告心理效果。实验一结果表明,在没有代言人的情况下,不同性别的被试对不同性别倾向的商品的广告心理效果存在显着差异,而在中性商品上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通过实验二我们发现,当广告形象代言人性别、商品性别化倾向及广告受众性别一致时可以获得最佳广告心理效果;当广告形象代言人性别、商品的性别化倾向一致时,男女被试均表现出较好的广告心理效果:而当广告形象代言人性别与商品的性别化倾向不一致时,男女被试均表现出略有降低的广告心理效果。商品类型为中性商品时,男女被试间没有显着差异。实验叁中,当男女形象代言人同时出现时,得到的结果与实验一没有太大的差别。 论文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作出了展望。

涂勇, 林树[5]2003年在《广告信息加工性别差异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运用加工分离程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同性别的广告代言人条件下,不同性别的目标受众对其所代言品牌在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水平上的差异。

刘晓帆[6]2010年在《代言人信息对广告心理效果影响的眼动研究》文中认为用代言人为产品(或企业)作宣传是目前商业广告中常用的表现形式,广告代言人在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信息来源角色,并且以其所具有的说服力对消费者产生影响。据统计,在目前常见的代言人广告中,代言人形象最多的是名人和普通人两种类型,几乎占到代言人广告的95%以上,而实际的代言效果如何,代言人信息对于广告心理效果究竟有何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眼动技术与认知效果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考察代言人的类型与产品类型的一致性,名人代言人的自身代言数量和同一品类商品中的名人代言人数量对广告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代言人类型与产品类型的一致性会对广告效果产生影响,名人适合代言高档产品,普通人适合代言低档产品,被试在观看代言人与产品类型一致和不一致的广告图片时眼动模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认知效果反映出来。第二,同一个行业内名人广告数量过多或一个名人同时为多个商品代言会削弱名人的代言效果,被试在观看不同名人数量和代言数量组的广告图片时眼动模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认知效果反映出来。这一研究结果可以为广告创意人员和企业在广告代言人的选择上提供参考,制定合适的广告策略,达到优化广告效果的目标。

苑莉[7]2009年在《代言形象和广告语对女大学生广告注意和记忆的影响》文中认为19世纪以来,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广告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于是,很多商家在研究商品质量和包装的同时,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宣传手段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产品的销售数量。心理学家们结合了广告和心理测量及心理实验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广告的表现形式来提高消费者的关注状态和记忆水平。为了考察中国女大学生对广告代言形象和广告语的选择倾向,及中西方代言形象和中英文广告语对受众注意水平和记忆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重复测量为方法,眼动技术为手段。通过让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女大学生观看中西方代言形象和中英文广告语搭配成的广告图片,得到她们观看广告图片时更加偏爱中文广告语,对西方代言形象的再认正确率也更高,并且在注意水平和无意记忆效果上达到显着性差异。同时,证明中国代言形象和英文广告语搭配成的广告图片唤起的注意水平最低,且记忆效果最差,不适合应用到实际当中。而西方代言形象中文广告语搭配成的广告图片最受中国女大学生的欢迎,引起较高的注意水平、较好的记忆效果。可以应用在广告宣传当中,增强宣传效果,达到优化广告的目标。

俄秦钰[8]2012年在《社会性别认同对女性受众广告态度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社会性别认同”理论引入消费行为学实证研究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对受众广告态度的影响作用仅在为数不多的几项实证研究中得到证实。基于国内外研究的成果与局限,本研究选择从社会性别认同的角度切入女性消费者广告态度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探讨社会性别认同(男性气质、中性气质、女性气质)是否会对女性受众的电视广告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性叁个因子)产生影响;(2)在女/男性形象广告收看过程中,社会性别认同是否会对女性受众的电视广告态度产生影响;(3)在特定广告形象类型(“家庭角色型”、“事业角色型”、“自我个性型”、“生活享受型”以及“外在美丽型”型)的广告收看过程,社会性别认同是否会对女性受众的电视广告态度产生影响。研究设计为实验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针对39名女性受众的社会性别认同状况和电视广告态度进行了数据收集和分析,并通过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Scheffe事后检验和态度均值比较完成了对上述研究内容的检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社会性别认同对女性受众的广告态度影响显着,在同等广告暴露水平下,拥有较强男性气质的女性受众持有更为积极的广告态度;(2)不同社会性别认同的女性受众对待女性形象广告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性;与此同时,对待男性形象广告的态度却较为一致;(3)不同社会性别气质的女性受众仅对特定广告形象类型(“生活享受型”和“外在美丽型”)的电视广告存在差异化态度。

郭瑾[9]2004年在《投射心理机制与电视广告的传播效果》文中提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视广告的生存可谓是危机与希望并存,本文广泛借鉴心理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并且在广告信息自动化加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投射心理机制在电视广告传播中的影响。本文试图建构一种“电视广告投射效果模型”,进而提出如何利用投射心理机制优化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的具体策略。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梳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相关的理论成果,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旨在厘清投射机制的相关概念。在回顾了哲学、心理学、视觉艺术等领域对投射的研究之后,对本文所研究的投射心理进行界定。在本章中,我们还对投射心理机制的形成、特性及功能进行了阐释和描述。 第叁章分析了电视广告受众的认知与及广告信息的处理特点,尝试性地建构了电视广告投射效果模式,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投射机制对于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四、第五章细致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投射机制提高广告效果。从现实出发,分析国内电视广告的误区,并倚借于符号学的理论,分析影响投射机制作用于广告传播效果的各个符号要素,进而提出投射机制优化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的具体策略。 结语部分将从客观视角分析投射心理机制在广告传播心理研究中的历史位置,以推动电视广告传播观念的演变。

孙涵[10]2010年在《广告性别刻板印象及干预》文中提出本研究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大学生的广告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可塑性。本研究分为叁个实验研究:实验一旨在探讨广告外显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性。通过使用自由联想测验和外显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对70名被试的外显性别刻板印象作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外显性别刻板印象客观存在,广告中人们更倾向于将男性和专业性产品相匹配,而女性常是生活性产品的代言形象。实验二旨在探讨广告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使用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作为研究工具,对36名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作研究。结果表明广告信息加工中存在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不同刻板化程度的被试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显着差异,高刻板化被试具有更强的内隐效应。实验叁旨在探讨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可塑性。通过内隐联想测验与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EC)对54名被试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做干预研究,研究发现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可以通过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得以改变,内隐刻板印象强度越高越容易被改变。

参考文献:

[1]. 广告信息加工中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D]. 林树.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 广告信息加工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D]. 孙连荣.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3]. 是“只见树木”还是“整片森林”——性别对消费者比较信息处理过程的调节作用[J]. 孙瑾, 王永贵. 南开管理评论. 2016

[4]. 不同类型广告心理效果的性别差异研究[D]. 冯浩羽.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5]. 广告信息加工性别差异实证研究[J]. 涂勇, 林树.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代言人信息对广告心理效果影响的眼动研究[D]. 刘晓帆.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7]. 代言形象和广告语对女大学生广告注意和记忆的影响[D]. 苑莉.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8]. 社会性别认同对女性受众广告态度的影响研究[D]. 俄秦钰. 中国传媒大学. 2012

[9]. 投射心理机制与电视广告的传播效果[D]. 郭瑾. 广西大学. 2004

[10]. 广告性别刻板印象及干预[D]. 孙涵. 苏州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广告信息加工中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