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小康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小康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04)01-0012-05

党的十六大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的又一理论创新,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认识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全面继承与发展。正确把握“三个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对于不断促进“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文明是“三个文明”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互动过程。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成果。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不但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也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推动政治生活的进步,促进科学、艺术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三个文明”从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呈现出人类社会文明内在的逻辑演进规律;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而应探求和遵循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三大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坚持全面的发展观,“三个文明”一起抓,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因为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兴衰与更替,其最终决定力量都是生产力。在“三个文明”的关系中,物质文明是根源性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发展的根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失去基础的危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容。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不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满足和提高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而且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经济、政治建设的同时,能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协调、和谐与稳定,而且关系到能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关系到经济、政治发展能否获得持续的后劲和张力。正如党的十六大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努力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这就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列宁指出:“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有相当的物质基础。”[1]实践证明,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存在就会失去根基,物质财富充足,科学技术发达,经济雄厚,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有实力的根本所在。在当今世界,经济落后就会处于被动受制的地位,只有国富民强,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先驱之林,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只有建设了高度的物质文明,拥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各种矛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使人从物的制约下解放出来,使人民有较充裕的时间用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娱乐和参与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才能使社会的各项公益设施齐全,促进各种服务性行业顺利发展,较好地保证人口的合理增长、健康和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才能使整个社会有相当丰富的物质储备,对来自经济、政治和自然领域的风险有较强的应付能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创造物质条件。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包含所有构成他的诸种因素,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3]根据这一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社会要向前发展,首先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因为:一是从事精神生产和社会管理人员的物质生活资料要由物质生产来承担,人们必须有衣、食、住、行,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管理等活动。二是精神生产的物质条件要由物质生产来提供,一切精神成果的制作,都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和设施。三是文学艺术的发展,来源于生活,并以实践为目的、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作为物质生产、物质生活进步状态的物质文明,必然是作为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进步状态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量。我们必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个主线,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抓住世界各国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尽快壮大综合国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求发展、求壮大,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关键和核心,是使人类社会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创造的一系列进步政治成果的总和,他主要由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部分所组成。其中,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在政治文明中处于指导地位,他为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提供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的反映,在政治文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政治行为文明的程序化和组织化安排;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政治主体的政治实践活动,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其统治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我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我们搞经济建设,建设物质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如果没有政治文明,就无法创造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无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不仅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无从谈起,即使已取得的物质文明成果也将会毁于一旦。政治文明也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任何社会的精神文明,特别是思想道德,都反映社会政治的性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尤其是政治制度的确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并且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巩固而日益发展。历史上,凡是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时期,都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期;反之,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必定导致经济衰退、文化委顿。只有在良好的政治体制、健全的法制、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既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保证,又是其自身的本质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就动摇了我们的政治根基,改变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改变了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明确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他表现为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改造世界的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是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同时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教育,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精神文明的发展,还可以认识、调节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各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成败利钝,越来越取决于他们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能力,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只有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有文明的政治,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强调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极端重要性,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党的纲领中的战略地位。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六大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战略部署,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大力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文化发展,而且要重视政治文明建设。党执政的过程就是领导和组织人民不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过程。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健康发展。

1.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结晶。既反映了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揭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所以,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三个文明”建设都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我们只有揭示这个规律,遵循这个规律,才能顺利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为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党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出的具体目标、思路和措施,都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一重要思想也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在推进“三个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使我们在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与挑战过程中有“主心骨”、“定盘星”,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前进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2.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其根本宗旨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为中华民族图富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果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三个文明”共同发展,就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的人际氛围,就谈不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也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宗旨。

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方面,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并进而决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性质,考察社会性质也不能脱离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另一方面,任何私有制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都是有限的,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生产力的解放是无限的。因为公有制形式与社会化生产力在本质上是相适应的,对不适应的方面可以通过改革,使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才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特征。这一本质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第一次使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使民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党的十六大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全面阐释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只有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决定了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能够产生多数人的共同理想和道德标准,从而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为中国各族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原则,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离开了人的活动,就不可能有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价值尺度。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实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在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同时,必须充分体现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紧紧围绕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统筹安排生产活动和经济增长,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素质;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同步发展,以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发展的终极目标,使人们的价值获得更为适宜的实现空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必须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保障结构多层次、筹资机制稳定可靠、资金运营平衡高效、管理信息化、服务社会化、法制建设比较健全的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消除地区和城乡差别,通过增加城市的集聚和扩散能力,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增加就业机会,通过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尽快消除由于地区、所有制等原因造成的城乡分割现象,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才能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收稿日期:2003-11-30

标签:;  ;  ;  ;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