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融合探究论文_袁晓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融合探究论文_袁晓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马塘小学,527526)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精神资源,对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提升青少年的审美修养、培养青少年的学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小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最佳时期。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一代中的传承,主要是通过语文教育教学来完成的,而语文教科书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所以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教育;文化融合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成果,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推动了当时世界的闻名与发展,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也日益重视,文教科书作为知识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研究对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巧用新媒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新的信息传播途径逐渐取代传统的传播方式。二维码的使用在当今已经非常广泛了,技术也相对比较成熟,尤其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手机扫码支付,手机扫码进行数据下载等等,之所以选择二维码是因为二维码信息容量大,不仅可以承载文字、图片、声音与视频,还可以连接网址。例如在学习《陋室铭》时,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扫描来获取朗读示范、获取作者生平及作品的视频及图片资料、课文重难点讲解。这种方式不仅便于学生的提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科书而言也增加了书本的趣味性,丰富了图书内容,相信语文教科书的设计与新兴技术的结合将会是未来语文教科书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教科书在编辑的过程中要保持多元化

通过对教科书的研究发现教科书中的古诗词不在少数,还应当加入其它的古代文学体裁,使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国古典文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其次可适当选取简单易懂的思辨型传统文化,诸子百家是我们祖先思维活动的成果,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经典,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被大家了解并学习。此外,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艺术文化可在重点突出建筑、书法、音乐内容的同时,涉及舞蹈、绘画等艺术;传统科学技术在重点呈现天文、数学所获得的重大成就时,可简单提及在医学、地学等方面获得的成就;传统民俗文化在重点讲述传统节庆、传统饮食文化时,还可以加入服饰、人生礼仪民俗等。这是不同专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语文教材中应当传承的。

三、以人为本进行语文教材的编辑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注重以人为本,同样教材的编制也应当遵循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如今不再按照过去的灌输式理念进行教育,而是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肯定人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培养。”因此教材的编制要注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契合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的接受能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总而言之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编制出的教材适合学生学习,利于学生思考并且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就教科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方面来说,一方面应注重选取优秀的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做到因材施教,能都分别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符合其接受能力的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教学选取的文章内容要更加趋于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不是冷冰冰的知识,它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内容。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事实证明,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往往效果更加显著,不仅仅是在校内,在家里和父母、朋友的交流与沟通也使用汉字与普通话,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教科书的编排也应更多的向生活靠拢,把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真正从学生的切实生活出发,将听、说、读、写这些学习行为生活化。此外,教科书的编写还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它本身就是语文教材的来源,构建生活化的教科书,将学生不熟悉的教科书同熟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增加教科书的情感性和亲切性,才能贴近学生的情感和心灵,使学生能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且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自觉自发的去学习文化和知识。

五、引入合适的教材案例

对于当前的小学生发展而言,必须引入合适的教材案例,才能使传统文化充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过于落后、陈旧,无法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只有尽量选择更多的优质文章,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最大作用。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国一些传统的节日,并且为学生讲述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经典故事。这样学生也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敬畏,并且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兴趣的驱使下他们也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六、不断优化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其能够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教学法,应用多媒体来重现历史,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传统历史文化所处的环境。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出陶渊明所指的那样的一个山村以及南山的景象。让学生在这种洒脱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的问题,同时也感受着我国传统文化中静谧的一面。

七、引入民族习俗,充分吸引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入民族习俗至关重要,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时,此时教师就可以借此为学生讲述我国春节的由来以及各地在过春节时有哪些风俗习惯,这样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一些合适的问题,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回答的过程中。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就能够进行有效的对话,学生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眼中的春节,让教师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这样问答的过程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信心。在这种良性循环下,我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加有效地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语: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讲求的是多样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正是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够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一个良好的继承,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丁彦伟. 传承传统文化 培育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 好家长, 2018(31).

[2]胡敏.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为例[J]. 语文建设, 2018(4z).

作者简介:袁晓(1983.04-),女,广东人,学历:本科,职称:小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论文作者:袁晓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融合探究论文_袁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