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应激抗衰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机制

适宜应激抗衰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机制

何海蓉[1]2001年在《适宜应激抗衰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衰老是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且现今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抗(延缓)衰老的研究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实验室前阶段工作研究了不同强度的应激对衰老的影响,发现适宜的应激刺激(水温18℃,每日游泳15min)可以逆转由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衰老进程,并研究表明这种适宜应激抗衰老的作用与自由基机制有关。在衰老的自然进程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失调占有重要地位,1977年Besedovsky提出衰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 已为大量研究所证实。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构成机体整合系统,维持机体稳态,并在衰老变化发生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此适宜应激的动物模型基础上,一方面观察适宜应激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的下丘脑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bine,NE)、5-羟色胺(5-serotonin,5-HT)含量,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n,ACTH)及皮质醇(cortisol,Cor)含量,以及胸腺指数、脾淋巴细胞对不同有丝分裂刺激原增殖反应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适宜应激对褪黑激素(melatonin,MT)抗衰老的协同作用,目的在于探讨适宜应激抗衰老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机制。 第一部分实验:适宜应激抗衰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机制的研究。实验小鼠分为:(1)对照组(C组):每天定时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012ml/g;(2)应激组(S组):每天定时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012ml/g,5min后给予游泳应激;(3)D-半乳糖衰老组(D组):每天定时腹腔内注射D-半乳糖0.12mg/g;(4)衰老应激组(DS组):每天定时腹腔内注射D—半乳糖0.12mg/g,5min后给予游泳应激。 按以上处理八周后,先进行学习、记忆及平衡耐力等行为学D&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 测试。然后,断头处死,测定各组小鼠下丘脑神经递质NE、5.DHT含量,血浆ACTH和Cor含量,vX及胸腺指数,脾淋巴细胞 对不同有丝分裂刺激原刀豆素 A…。。aim,ConA)和脂多糖 门ipolysaccharide,LPS)的增殖反应能力。各组小鼠标本采取时】间一致。结果如下:D 门)学习、ju乙能力的测定:在*一迷宫中达到学会标准所D 需的训练次数分另是:对照组几)个51次、应激组(S)15一37次、-衰老组(D)61一65次、衰老应激组(DS)32一48次。D组,J、鼠达到D 学会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明显多于C组(叭O刀1),而S组与cD 组相比和*S组与D组相比,小鼠达到学会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D 均明显减少(P川.01)。在一次性被动回避实验中的潜伏期分别l 是对照组72180 S、应激组132一276 S、衰老组 42一102 S、衰老D 应激组 90《 2 2 S。D组,J、鼠在一次性被动回避实验中的潜伏期l 明显短于C组(P<0.05),而S组与C组相比和DS组与D组相lD 比,小鼠在一次性被动回避实验中的潜伏期则明显延长D (P们刀5)。说明经过适宜应激,对照组小鼠与D一半乳糖衰老 组小鼠的学习、i乙忆能力均明显提高ZD ()平衡耐力实验:C组 1.32 i 0.14 S,S组 1.77 i 0.25 S, D组0.92土0.25 S,DS组L 43上0.15 S。D组】鼠的悬吊时间 明显短于 C组(P的.of L 而 S组与 C组相比和 DS组与 D组相 比,小鼠悬吊时间明显增加(P钥刀 1,P仍刀5)。说明经过适宜] 应激,对照组小鼠与D一半乳糖衰老组小鼠的平衡耐力明显提 同,D ()下丘脑神经递质 NE(llg/m卜 5-HT归)含量和 5羽T/ NE比值的变化:C组、S组、D组、DS组小鼠NE含量分别是 l 26.41 4.14,38.49 t 4 75,14.91ti.37,28.30 t 2.75;5-HT含l 量分别是 2.03”0.51,2.06t 0.22,3.20t 0.42,2.03t 0.32。与 C组相 匕,D组刁、鼠下丘脑 NE含量明显降低(P<0.05人 而 5-D.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HT含量和5KT/NE比值明显升高0的.05L 但是,经过适宜l 应激之后的 DS组小鼠与 D组相比,下丘脑 NE含量明显增加D(P<0.of),而 5-HT含量和 5-HT/NE比值明显降低(P<0.05,IP川刀1),它们与 C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4)血浆 Cor(llml)和 ACTHOg/ml)含量:C组、S组、DD 组、*S组小鼠Cor含量分别是5.34土*14,9.06土1.52,3.05 士0.51,7.31土1.27;***H 含量分别是4.91土1.门,3.08士JO.18,2.48t0.1几一24to.48。与C组才上,S组血浆皮质醇含D 量明显增加(P川.05),ACTH含量无明显变化;o D组,1、鼠血l 浆皮质醇含量稍有降低(P>0*5),ACTH含量明显降低(P<0*5)。l 但是,经过适宜应激之后的 DS组小鼠与 D组相比,血浆 ACTHl 和皮质醇含量都明显增加

何海蓉, 张石宁, 李萍, 孙秀兰, 田苏平[2]2001年在《游泳延缓小鼠衰老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适宜游泳应激对D 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抗衰老作用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实验分为对照组、适宜应激组、D 半乳糖致衰老组和衰老应激组。检测下丘脑NE、5 HT ,以及血浆ACTH、皮质醇的含量。适宜应激组NE和皮质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 5 HT和ACTH含量无明显变化 ,5 HT/NE比值明显减少 ;D 半乳糖衰老组NE和ACTH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血浆皮质醇含量降低不明显 ,而 5 HT含量和 5 HT/NE比值明显升高。但是 ,衰老应激组NE、ACTH和皮质醇含量均明显高于衰老组 ,而 5 HT含量和 5 HT/NE比值明显降低 ,并与对照组相近。提示神经内分泌机制可能参与适宜游泳应激对小鼠衰老进程的延缓。

冯仁田[3]2000年在《衰老的免疫学研究:自然衰老的免疫系统变化和氧化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文中提出众所周知,机体衰老或老化伴有免疫系统退化和活性氧(ROS)产生增加。在众多衰老学说中,氧化应激学说(自由基学说)和免疫学说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氧自由基(现已归入“活性氧”的概念中)的产生可由体内外因素所引起,一般情况下,活性氧可被机体内源性的抗氧化防护体系所抑制或淬灭。若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机体的清除机制及其损伤修复功能下降的话,就可对生物大分子造成严重氧化损伤,形成多种“氧化中间体”,进而对各系统的细胞功能产生影响。比如,细胞膜上的脂质过氧化、DNA氧化损伤、蛋白质巯基丢失。这种损伤的增龄性累积可使机体各系统功能下降,进而促使机体老化。衰老的免疫学假说则认为免疫系统从根本上参加了正常脊椎动物的老化过程,是该过程的调节装置。衰老过程中,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降低,T细胞发育所依赖的胸腺器官在青春期后快速萎缩,这些免疫细胞和分子水平的退化性改变,使免疫系统无法通过正常的应答过程有效行使其免疫监视功能。尽管有关衰老时免疫系统的改变已积累很多资料,但关于引起免疫系统退化的机制探讨较少。有证据表明,活性氧可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在氧化应激状态下,机体免疫系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活性氧是否引起免疫老化(immunosenescence)的原因?氧化损伤学说是否与免疫学说有内在联系?这些问题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目前,有关氧化应激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较少,体内试验及其机制探讨更不多见,为了全面评价活性氧的生物学效应,深入探讨衰老免疫学的机理,本文从衰老与免疫、氧化应激与免疫、氧化应激与胸腺细胞发育、氧化应激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Balb/C小鼠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增龄性变化 为了观察和证实Balb/C小鼠在自然衰老过程中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增龄性变化,对不同月龄小鼠的胸腺和脾脏组织结构、功能及其细胞表型做了系统的研究。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噻唑兰(MTT)法、IL-2依赖细胞株(CTLL-2)测定等实验,检测1、5、10和19月龄小鼠脾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及免疫功能,并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随着增龄,小鼠胸腺皮、髓质比例减小,界限消失,有分泌液泡形成;脾脏白髓结构不规则。与1月龄小鼠相比,19月龄小鼠T细胞增殖能力、NK和LAK细胞活性及脾细胞诱生IL-2的能力分别下降95%、45%、49%和61%,碘化丙啶染色检测显示,脾脏和胸腺的S期细胞随增龄而减少。免疫荧光染色显示,1、5、10月龄小鼠脾

郑玲[4]2007年在《“逆针灸”对更年期大鼠热休克蛋白及应激相关机制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的具体体现,对后世影响深远。“逆针灸”作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即在机体无病、疾病发生之前或疾病发展轻浅之时,预先应用针灸的方法,以激发经络之气,扶助正气,调动机体内在调衡阴阳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或保健延年的目的。逆针灸防病保健的作用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在探询中。随着现代应激理论研究的深入,机体具有内源性保护机制已被广泛证实,利用人为手段使机体适度应激,预防或减轻随后疾病正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其特点在于:并非向机体补充大量的外源性物质,而是采取一些理化的预处理手段激发机体应激,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加强机体对随后疾病损伤的抵抗与耐受力,是一种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力激发与调动的整体调节方法。这正是“逆针灸”防病保健的特色所在,因而极具研究与开发潜力。更年期是妇女衰老进程中的关键启动期,此期由于肾元渐衰,天癸将竭,导致机体内环境急剧变化,多系统出现动荡与紊乱,机体处于一种生理性应激状态,在调整过程中不能适应而造成的由生理性应激转变成的病理性应激,致使70%~90%的更年期妇女出现繁杂多变的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而应激反应中诱导生成的热休克蛋白与更年期时机体诸多环节如神经内分泌、免疫、抗氧化、雌激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功能等密切相关,因此探讨热休克蛋白在更年期机体中的作用,对于防治更年期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结合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和现代应激医学理论,以自然更年期大鼠为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放射免疫、免疫比浊等方法,观察逆针灸关元穴对随后不同月龄自然更年期大鼠热休克蛋白、应激激素、神经递质、抗氧化相关因子及免疫因子等的影响,试图从HSP70及HSP70mRNA的角度探询逆针灸关元穴防治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应激机制。主要实验结果及结论如下:1.大鼠进入更年期后下丘脑不同核团HSP70及mRNA的表达随着月龄的增长表现不同的分布趋势,即视上核呈波动性升高,而室旁核和弓状核升高的幅度随着月龄的增长有下降的趋势。提示下丘脑不同核团在介导更年期中枢应激反应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下丘脑CRH含量的波动性降低和血浆ACTH、皮层5-HT含量的波动性升高,提示更年期大鼠HPA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应激激素可能通过受体结合途径激活中枢吲哚类神经递质的大量合成。同时下丘脑抑制性应激激素β-EP含量却呈增龄性波动下降,皮层NE含量呈波动性升高,提示机体抑制性激素降低增强应激兴奋性的同时,也削弱了对儿茶酚胺神经元的紧张性抑制作用。预先针灸关元穴可不同程度的下调视上核HSP70及mRNA的表达,上调弓状核HSP70及mRNA的表达。提示逆针灸能够降低应激兴奋性因素,提高抑制性因素,有利于减缓应激中枢异常活跃状态。而对于应激反应中心核团的室旁核作用复杂,表现为各月龄HSP70mRNA的表达增强,说明逆针灸能够提高下丘脑室旁核应激调节中枢的警觉状态,转录大量HSP70mRNA以增强细胞应激保护能力。而12、14月龄HSP70表达的下调,可能与逆针灸提前诱导的HSP70在组织细胞中发挥保护效应减轻组织损伤、减缓应激反应程度有关;16月龄HSP70表达的升高,可能由于细胞内有害物质蓄积增多,逆针灸作用后使得机体翻译合成更多的HSP70以加强机体防御适应反应的能力,从而表现出双向性的调节作用。逆针灸下调CRH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2、14月龄,对于血浆ACTH的调节表现为12月龄升高,14月龄降低,以缓和14月龄骤然升高的ACTH水平。而对于β-EP的上调和NE、5-HT的下调作用则主要体现在12月龄。提示逆针灸对中枢应激激素及神经递质的调节以早期效应为主。而逆针灸是否通过调节下丘脑重要核团HSP70及mRNA的表达及功能活动影响相应核团应激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的水平及其他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更年期精神及植物神经紊乱状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更年期机体应激反应使得CRH大量释放,能够造成对GnRH、垂体促性腺激素及卵巢雌激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同时也可诱导细胞内热休克蛋白的生成。本实验观察到随着大鼠月龄的增长子宫HSP70及mRNA的表达呈先增后降的变化,早期热休克蛋白的增加可能与CRH的增加及局部雌激素水平下降对HSP抑制作用的降低有关,但随着组织器官的衰退,其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因而表现出晚期热休克蛋白及基因表达下调。同时随着机体进入更年期子宫SOD、NOS活性明显降低,而经逆针灸作用能增强各月龄组HSP70及mRNA的表达;且提高SOD、NOS的活性,主要表现在12、16月龄。提示逆针灸关元穴对随后更年期大鼠子宫产生保护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减缓应激中枢的异常活跃状态,提高不同月龄外周子宫组织细胞HSP70及mRNA的表达,以促进组织SOD、NOS活性的增强,对抗应激激素及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子宫靶器官的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NO/NOS的局部调节作用,减轻随后更年期衰老过程中自由基对组织器官的损害及组织器官功能紊乱,对于维持子宫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延缓子宫退行性变具有重要作用。3.更年期时机体的应激状态不仅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应答,同时也对免疫系统功能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本实验观察到更年期早期血清免疫因子IL-2、TNF-α的含量的下降,可能与机体应激导致血液和组织中神经递质及肽类激素含量升高,对免疫细胞产生的抑制性调节作用有关。而同时这些神经递质和肽类激素也能够诱导免疫细胞HSP的表达,因而表现出更年期大鼠早期脾脏HSP70mRNA表达的增高。随着月龄的增长,脾脏HSP70及mRNA的表达、血清IL-2的含量呈增龄性下降,而血清TNF-α的含量显著升高,提示机体在更年期衰老进程中由于自身保护能力和免疫功能的降低,可能导致有害物质在体内的蓄积,刺激TNF-α大量合成。而预先运用逆针灸的方法后,不同月龄更年期大鼠脾脏HSP70及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血清IL-2含量显着升高,以14、16月龄尤为明显,且能提高更年期早期血清TNF-α的含量,降低更年期晚期TNF-α的过度表达。提示逆针灸关元穴对随后更年期大鼠免疫系统功能调整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应激中枢的功能状态,增强脾脏组织细胞HSP70及其基因表达,进而调节IL-2、TNF-α的合成、分泌及其生物学效应等相关,从而提高机体对外源性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降低自身免疫炎性反应和组织器官损伤,减轻更年期应激状态下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抑制或紊乱状态,对于延缓免疫系统退变和功能紊乱造成的机体衰老加速具有重要意义,并表现出良性、双向性的调整作用。综上所述:逆针灸关元穴可能通过调节中枢(下丘脑)及外周(子宫、脾脏)组织细胞热休克蛋白及基因的表达,调动了机体内在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减缓中枢应激过度活跃状态,一定程度上降低脑内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提高子宫SOD、NOS的活性,调节血清免疫因子IL-2、TNF-α的含量,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调整更年期植物神经及免疫功能紊乱,改善子宫退行性变化具有一定作用。

翟景慧[5]2005年在《逆针灸对更年期大鼠生殖内分泌及衰老相关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中医自古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理论,“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逆针灸”是我国古代“治未病”的主要手段,它是在机体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自身内在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或保健延年的传统方法。“逆针灸”的防病保健作用在我国中医古籍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记载,并且现代医学研究也初步证实了针灸能起到保健强壮、延缓衰老的作用,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根据现代应激理论,应激属于机体防御适应性的反应,适度的应激可以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对随后的疾病产生抵抗与耐受,从而起到预防或减轻疾病的意义。它的特色在于:并不通过对机体进行大量的外源性物质的补充,而是通过人为地采取一些方法激发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以利于疾病预防或减轻疾病的损害,是一种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力激发与调动的整体调节方法。而这也正是“逆针灸”防病保健的特色所在。“逆针灸”的适宜刺激具有良性应激原的特点,它既调动机体的潜能,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机体自身内在的抗病与应变能力,又不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或机体功能代谢障碍等副作用,与西医缺血、缺氧等预处理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优势。这也预示着“逆针灸”在预防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更年期是妇女衰老进程中的关键步骤,是妇女由生育旺盛的青壮年向老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此期由于肾元不足、天癸渐竭,一些妇女因素体差异及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这个阶段的生理过渡,使阴阳二气不平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因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即更年期综合征。设想如能提早入手,在肾元虚衰、天癸渐竭之前介入一些简便安全的方法,从而减缓更年期的衰老进程,减轻患者的某些症状,将会对延缓衰老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课题的实验选取去卵巢大鼠更年期模型,采用放射免疫、生化、组织病理学等方法,观察了“逆针灸”关元穴对随后的去卵巢更年期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HE染色)、子宫指数、生殖内分泌、抗氧化能力、血脂水平等的影响,并比较逆针与逆灸的差异性,初步探讨逆针与逆灸对随后去卵巢所致的疾病模型产生阻抑与耐受作用的可能机制。 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 大鼠切除卵巢后,子宫指数明显降低(P<0.01),子宫明显萎缩。子宫组织HE染色切片显示:去卵巢组大鼠子宫内膜的上皮出现明显的鳞状化生与增生,固有层的基质细胞、腺体和血管明显减少,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而逆灸、逆针组的子宫内膜组织整体情况均明显好于去卵巢组,且逆针组比逆灸组略好;但逆灸、逆针对随后去卵巢大鼠的子宫指数影响不明显。 2 大鼠切除卵巢后,血清E_2(雌二醇)、P(孕酮)及T(睾酮)均明显降低(P<0.05,P<0.01,P<0.01),血清FSH(促卵泡素)、LH(黄体生成激素)有升高趋势(P>0.05)。逆针灸对更年期大鼠生殖内分泌及衰老相关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大鼠切除卵巢后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功能紊乱,已经超出了机体能够代偿的限度,生殖内分泌紊乱。而提前逆灸、逆针处理均可减缓这种紊乱,使血清EZ有所回升,FSH及LH下降,并且均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而对血清P作用则不明显。从具体数值上看,似乎逆灸的作用稍强于逆针,其中以逆灸组血清FSH下降最为明显(P<0 .05)。然而,血清T逆灸、逆针组反而比去卵巢组降得更低(P<0.01),推测逆灸与逆针可能促进了T向E:的转化,而T的合成速度可能未能及时提高至相应水平,故而使血清中EZ含量升高的同时T含量下降。 3大鼠切除卵巢后,子宫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明显下降(P<0.01),MDA(丙二醛)显着升高(P<0.01),NOS(一氧化氮合酶)呈下降趋势(P>0.05),表明大鼠切除卵巢后抗氧化能力明显下降。而逆灸与逆针两组的子宫SOD、MDA、NOS含量均介于去卵巢组与假手术组之间。 4大鼠切除卵巢后,血浆HDL(高密度脂蛋白)显着降低(P<0.05),LDL(低密度脂蛋白)显着升高(P<0.05),TC(总胆固醇)、TG(甘油叁酷)各组变化不明显。表明大鼠切除卵巢后脂代谢发生紊乱。而逆灸、逆针组HDL含量显着高于去卵巢组 (P<0.05),逆灸组LDL含量显着低于去卵巢组(P<0.05),且均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P>0.05);逆针组LDL与去卵巢组比较则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1逆灸、逆针对随后去卵巢更年期模型大鼠的子宫重量(子宫指数)的影响不甚明显,这种预先针灸的力量还不足以抵抗去卵巢大鼠宏观上的子宫萎缩,但其对微观上的子宫内膜的萎缩性变化己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随后的去卵巢更年期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的萎缩性变化,其中逆针的作用稍强于逆灸。 2逆灸与逆针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促进雌激素的合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随后去卵巢所致的雌激素水平的骤然下降,对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功能紊乱起到减缓、抵抗的保护效应,以逆灸的作用更为突出。 3逆灸与逆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抑随后去卵巢更年期模型大鼠的抗氧化能力的降低,可以从整个抗氧化体系水平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代谢产物,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4逆灸与逆针?

李晓泓[6]2004年在《“逆灸”对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逆灸”是针灸“治未病”的方法之一。是指在机体健康无病、疾病发生之前或疾病发展轻浅之时,预先应用艾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促进健康、保健延年、防止疾病的发生或减轻随后疾病损害的传统方法。大量的文献研究证明“逆灸”可产生肯定的防病减病保健强壮的作用,但作用机理尚在探询中。 机体具有内源性适应机制已经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利用预处理方法使机体产生适度应激,启动机体内源性适应机制预防或减轻随后疾病的思路与方法正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它的特色在于:并不通过向机体内补充大量外源性物质,而是人为地采取一些方法激发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以利于机体的保护,是一种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力激发与调动的整体调节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特色恰是针灸防治疾病的特色所在。“逆灸”与预处理方法有相似之处,根据现代应激理论,本论文在“逆灸”防病减病保健强壮的作用机理中提出“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研究证明:许多“已病”或“未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免疫失调和炎症状态。针灸具有确切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是针灸防治临床上各类免疫失调和急慢性炎症的基础,也是针灸抗肿瘤、抗感染、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延缓衰老以及防病保健的基础。“逆灸”是否可以使机体在“未病”时产生良性应激,引起机体内部一系列级联反应,激发机体某些适应机制提高应变与耐受能力,使机体在接受疾病应激时适应性增强,阻抑或减轻疾病应激的损害。 根据上述科研思路,本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选择完全福氏佐剂方法(FCA)造成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反应免疫失调和炎症状态,以逆灸大椎穴为预处理手段,观察了预先艾灸对随后AA大鼠早期、继发期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组织病理学、放射免疫学、生物化学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从细胞因子(IL-1-β、TNF-α、IL-2)、应激激素(CRH、β-EP)、应激蛋白(HSP70)、抗氧化(SOD、MDA)、核转录因子(NF-κB)等角度探讨了逆灸对随后疾病应激产生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主要结论如下: 1、应用福氏完全佐剂法(FCA)造AA模型,可使局部原发关节组织发生典型病理变化、关节肿胀明显、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升高,脾脏IL-2的活性明显抑制。逆灸后再接受佐剂刺激,可使局部原发关节组织病理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降低关节肿胀率、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异常升高的状况得到缓解、脾脏IL-2的活性得到明显回升。逆灸对随后AA的保护作用在早期和继发期均有体现,但继发期更明显。逆灸并未使正常大鼠的细胞因子明显变化。提示:虽然逆灸的力度不足以遏止AA疾病的进程,但具有一定的减缓减轻的作用,并这种作用可以延续到继发期。但逆灸并不是通过预先提高或降低了细胞因子的绝对含量而实现上述作用。“逆灸”对佐剂性关节炎的彰响及机制研究 2、应用福氏完全佐剂法(F以)造AA模型,可使大鼠下丘脑CRH、日一EP明显升高,并呈现病理应激反应。逆灸后再接受佐剂刺激,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早期可下调AA大鼠病理应激时下丘脑中过度释放的CRH、口一EP;继发期虽下丘脑CRH仍维持下调的趋势,但日一EP已经开始明显上升。推断逆灸对随后AA造成组织损伤的减轻作用与逆灸降低或调整随后从过度升高的下丘脑cRH、口一EP应激激素,调整HPA轴功能的紊乱,调节AA疾病状态下免疫炎性细胞因子有关。 3、应用福氏完全佐剂法(F以)造AA模型,可使大鼠血液和下丘脑中的SOD活性下降、MDA的含量上升,提示机体出现氧化应激。逆灸可使随后AA大鼠血液和下丘脑中降低的5 OD活性有所回升,使血液和下丘脑中升高MDA有所下降,早期以SOD的调节为主,继发期显现出MDA的调节。逆灸可使正常大鼠血浆中SOD的活性明显提高。提示:逆灸对AA的减轻与保护作用,可能与逆灸对AA时氧自由基代谢紊乱的调整有关。并这种作用可能与预先逆灸明显提高正常机体的大鼠血液s0D的活性有关。 4、应用福氏完全佐剂法(F以)造从模型,可使大鼠下丘脑的HSP70明显升高,并NF一KB也处于高表达状态。逆灸后再接受佐剂刺激,可使AA下丘脑中明显升高的HSP70有所下调,使NF一KB高表达状态有所减弱,并这些变化与炎症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等同步。逆灸还可使正常大鼠下丘脑的HsP70的适度上调。提示:逆灸对随后从的影响,可能与预先艾灸提高下丘脑HSP70的表达,加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启动机体内源性的保护机制,并通过调控随后AA下丘脑NF-KB,良性调节细胞因子,调整紊乱的HPA轴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疾病应激的炎症反应及关节局部的组织损伤等有关。HSP70、SOD、NF一KB等可能是参与逆灸对AA的保护机制的重要因子。 总之,逆灸对随后AA的保护作用具有早期和继发期的延迟效应,这种效应,可能是在逆灸的影响下,引起机体一系列级联反应,并通过影响内源性适应机制提高机体的应激与抗变能力,使机体的应激系统得到了一定的调节,使机体在接受疾病应激时适应性增强,减缓疾病的应激程度,减轻疾病应激对组织器官的损害,调整或改善功能紊乱与障碍,实现逆灸对随后疾病的保护作用。

周登芳[7]2006年在《逆针灸对更年期大鼠雌激素受体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逆针灸”是“治未病”思想在针灸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即是在机体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调动机体的潜能,增强机体自身内在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或保健延年的传统方法。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大量用“逆针灸”方法防病保健、延缓衰老的记载。更年期是妇女衰老过程中必经的生理阶段,表现为神经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雌激素水平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改变等。中医认为是由于肾元亏虚、天癸渐竭,阴阳失调所致。大量研究表明针灸、中药能改善雌激素水平和雌激素受体的表达,调整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我们前期的研究也表明“逆针灸”关元穴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性激素分泌,改善血脂代谢紊乱,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子宫衰老,对机体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雌激素受体与更年期的关系,进一步观察“逆针灸”关元穴对子宫、下丘脑、脾脏雌激素受体变化和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实验部分以雌性去卵巢和自然老化大鼠为更年期模型,分别对关元穴“逆针”、“逆灸”处理,采用放免分析、HE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对随后去卵巢大鼠、自然老化12、14、16月龄大鼠下丘脑、脾脏、子宫ER-α及ER-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对子宫E2、血清E2和IL-2、下丘脑β-EP和CRH含量及子宫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同时观察子宫凋亡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旨在进一步探讨逆针、逆灸关元穴对ER-α的影响及其对更年期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1.实验结果:1.1逆针、逆灸对去卵巢模型大鼠的影响结果1.1.1大鼠切除卵巢后,子宫明显萎缩,子宫组织HE染色切片显示:去卵巢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出现明显的鳞状化生与增生,较厚;固有层的基质细胞、腺体和血管明显减少,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色生。逆针、逆灸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未出现鳞状化生,固有层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和腺体的整体情况也明显好于去卵巢组,且逆针组比逆灸组略好。1.1.2大鼠切除卵巢后,血清和子宫E2含量以及子宫ER-α和ER-α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逆针、逆灸处理后,血清E2水平提高(P>0.05),接近正常组水平(P>0.05),子宫ER-α和ER-αmRNA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1);逆针组子宫E2含量也显着提高(P<0.05),逆灸组子宫E2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1.1.3大鼠切除卵巢后,室旁核ER-α和ER-α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下丘脑CRH含量降低(P>0.05);同时视上核、弓状核ER-α表达下降(P<0.01),视上核ER-α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下丘脑β-EP含量降低(P<0.01)。逆针、逆灸处理后,室旁核ER-α表达有下降趋势(P>0.05),而ER-α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视上核、弓状核ER-α表达显著增强(P<0.01,P<0.05),视上核ER-α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逆针组下丘脑CRH、β-EP含量也有所升高(P>0.05),而逆

张慧[8]2005年在《逆针对自然更年期大鼠生殖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逆针灸”这一概念成为一个焦点,引起针灸界的广泛重视。所谓逆针灸,是指预先采用针灸的方法对机体的某些腧穴进行刺激,以提高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并产生阻抑或减轻随后疾病对机体组织器官损伤的作用。其具有良性刺激源的特点,既调动机体的潜能,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机体自身内在的抗病与应变能力,又不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或机体功能代谢障碍等副作用。它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在针灸防病保健中的具体体现与验证,是极具应激理论研究与开发的方法。大量实验证明:逆针灸对免疫失调性疾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可调节细胞因子,以达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的目的;可延缓机体的衰老,提高机体组织的抗氧化、抗衰老能力,预示着“逆针灸”在预防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更年期综合征为妇女由生育期向老年阶段过渡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更年期妇女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内分泌失调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并可伴发心血管疾病、妇科肿瘤等并发症,属中医学中“绝经前后诸症”的范畴。针灸能够缓解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症状已被得到证实,且其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多环节产生作用,具有疗效可靠,经济方便,无副作用的优点。但目前,从预防角度在适当时期对妇女机体进行逆针来防止、减轻临床症状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还比较少,因而如何从根本上减缓肾元不足,天癸将竭的急进状态,帮助妇女应对机体这个特殊时期具有重大意义。 本实验选择与人类更年期综合征病理变化更为近似的自然老龄鼠作为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通过逆针关元穴,运用放射免疫、组织病理学及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技术,观察逆针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行为学,子宫、卵巢形态学(子宫、卵巢组织HE染色),子宫、卵巢指数,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各相关指标的影响,并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初步探讨逆针防治更年期综合征的部分规律与机制,从而探讨逆针对于更年期综合征的防治意义,为临床针刺防治更年期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逆针对其的影响 自然组大鼠在造模期间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皮毛色泽较晦暗,毛发略显凌乱,饮食明显减少。体重增长加快,体重增长百分率明显上升(P<0.05,P<0.01)。逆针关元穴后,大鼠活动、饮食增加,皮毛色泽及凌乱程度有改善,体重增长缓慢,体重增长百分率明显下降(P<0.05,P<0.01)。 2.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子宫、卵巢形态学变化及逆针对其的影响 2.1 子宫组织病理学:自然组大鼠的子宫内膜有明显的鳞状上皮化生,固有层的基质细胞、腺体和血管减少,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肌层平滑肌排列紊乱,血管减少,有淋巴样细胞浸润和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逆针关元穴后,大鼠子宫内膜的大部分为单层柱状上皮被覆,固有层的基质细胞、腺体和血管比较多,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肌层比较厚,有淋巴样细胞浸润和比较多的血管,可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 2.2 卵巢组织病理学:自然组大鼠的卵巢的生发上皮薄,细胞明显的减少,卵滤泡明显逆针对自然更年期大鼠生殖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影响的实脸研究的减少或消失,卵巢萎缩和纤维样化。逆针关元穴后,大鼠卵巢的生发上皮较厚,卵巢内可见卵滤泡,有少量的结缔组织。3.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子宫、卵巢指数变化及逆针对其的影响 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子宫指数和卵巢指数随增龄均显着下降(P<0 .05,P<0.01)。逆针关元穴后,大鼠子宫指数、卵巢指数均显着增加(P<0。05,P<0.ol)。4.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及逆针对其的影响 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血清E2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P>O.05),子宫E2水平显着下降(P<0.01);血清FsH、LH水平及下丘脑GnRH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逆针关元穴后,血清E2水平逆针14、16月龄组显着上升(P<0 .01),逆针12月龄组呈上升趋势(P>0 .05);子宫E2水平逆针14、16月龄组呈上升趋势(P>0.05),且逆针16月龄组较逆针14月龄组上升幅度明显,逆针12月龄组呈下降趋势(P>0.05);血清FSH水平逆针16月龄组显着下降(P<0.01),逆针12、14月龄组均呈下降趋势(P>0.05),血清LH水平逆针12月龄组显着下降(P<0 .01),逆针14月龄组呈下降趋势(P>0.05),逆针16月龄组呈上升趋势(P>O.05);下丘脑GnRH水平逆针14月龄组显着下降(P<0 .05),逆针12、16月龄组均呈下降趋势(P>O.05)。5.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免疫功能变化及逆针对其的影响 自然更年期模型大鼠下丘脑和子宫p一EP水平,血清和子宫IL一2、TGF及子宫TNF水平均明显下降,血清TNF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逆针关元穴后,下丘脑和子宫p一EP水平明显上升(P<0.05,P<O.ol),逆针12月龄组较逆针14、16月龄组上升幅度明显,尤其是在下丘脑更为突出;血清IL一2逆针14月龄组明显上升(P<0.01),逆针12、16月龄组均呈上升趋势(P>0.05);子宫IL一2逆针12月龄组明显上升(P<O.01),逆针16月龄组呈上升趋势(P>0.05),逆针14月龄组呈下降趋势(P>0.05);血清 TNF水平逆针12月龄组明显上升(P<0.05),逆针14、16月龄组呈下降趋势(P>0.05);子宫TNF水平逆针12月龄组明显上升(P<0.01),逆针14、16月龄组呈上升趋势(P>0.05);血清TGF水平逆

杨戈[9]2007年在《玉米幼芽提取物对果蝇抗衰老和小鼠心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分别从整体水平、组织器官水平和细胞水平考察玉米幼芽提取物(Extract of maize plumule,EMP)对果蝇的抗衰老作用和对小鼠心肌的抗氧化损伤作用。1. EMP对果蝇的抗衰老作用:以果蝇为实验对象研究EMP对其繁殖力、抗热应激能力、吃食量、水分含量和寿命的影响,并基于D-半乳糖诱导的果蝇衰老模型考察EMP对衰老果蝇体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作用。结果表明:(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40 mg/kg的EMP能明显提高果蝇繁殖力、抗热应激能力(雌蝇:75.250±4.031 %,+33.78 %,P<0.01;雄蝇:63.750±3.500 %,+19.72 %,P <0.01)、吃食量(雌蝇:0.043±0.003 g,+22.86 %,P<0.05;雄蝇:0.048±0.002 g,+23.08 %,P<0.05)、水分含量(雌蝇:0.065±0.004 g,+14.04 %,P<0.05;雄蝇:0.059±0.002 g,+20.41 %,P<0.01)、平均寿命(雌蝇:66.23±13.37 d,+10.79 %,P<0.01;雄蝇:63.96±12.66 d,+15.64 %,P<0.05)和最高寿命寿命(雌蝇:80.67±2.08 d,+14.15 %,P<0.01;雄蝇:75.67±1.53 d,+10.74 %,P<0.05);(2)与模型组相比,40 mg/kg EMP保护组的SOD活性显着升高(雌蝇:40 d,P<0.01;雄蝇:30 d、40 d,P<0.05),MDA含量明显下降(雌蝇:30 d、40 d,P<0.01;雄蝇:30 d、40 d,P<0.01)。以上结果显示,40 mg/kg的EMP能提高果蝇的繁殖力、抗热应激能力、吃食量、水分含量和寿命,升高衰老果蝇体内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对抗D-半乳糖引起的氧化损伤。2. EMP对衰老小鼠心肌自由基代谢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以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模型,研究EMP对衰老小鼠心肌抗氧化酶活性、自由基含量和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的影响,并从形态学上对EMP的抗氧化损伤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1)20 mg/kg EMP保护组的各项指标与衰老模型组间均呈极显着差异(SOD:87.241±3.849 U/mg,+18.8%,P<0.01;CAT:47.313±2.195 U/mg,+36.4%,P<0.01;GSH-Px:28.038±1.583 U/mg,+37.6%,P<0.01;MDA:11.300±1.529 nmol/mg,-34.7%,P<0.01;NO:6.438±0.637μmol/L,-47.1%,P<0.01);(2)HE染色观察,模型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扭曲断裂增多,纤维间空隙增大;电镜观察,模型组心肌Z线变宽、模糊,肌原纤维断裂、溶解、凝集,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嵴消失;20 mg/kg EMP保护组的以上病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以上结果说明,20 mg/kg EMP具有增强衰老小鼠心肌抗氧化酶活性,改善心肌自由基代谢,保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免受自由基氧化损伤的作用。3. EMP对乳鼠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以H2O2诱导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研究EMP对氧化损伤的心肌细胞形态、存活率、培养上清LDH活性和NO含量、细胞内SOD和GSH-Px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核转录因子NF-κB,对EMP抗氧化损伤作用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实验结果显示:(1)与模型组比较,20 mg/L的EMP能抑制心肌细胞在H2O2氧化损伤状态下的以凋亡为主的形态变化,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79.700±2.741%,+48.3%,P<0.01),降低上清LDH活性(718.274±21.982 U/L,-24.0%,P<0.01)和NO含量(71.329±3.504μmol/L,-19.8%,P<0.01),提高SOD(24.267±2.119 KU/L,+36.3%,P<0.01)和GSH-Px(17.294±1.473 U/L,+49.2%,P<0.01)活性,降低MDA含量(1.192±0.338μmol/L,-65.5%,P<0.01);(2)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20 mg/L的EMP能促进H2O2氧化损伤的心肌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向核内转移。以上结果表明,20 mg/L的EMP能保护H2O2对心肌细胞产生的氧化损伤作用,其机理与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促进Bcl-2表达和抑制NF-κB向核内转移有关。

蔡外娇[10]2012年在《淫羊藿总黄酮、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Ⅱ延长健康寿限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衰老相关疾病与衰老进程本身具有同源性。干预衰老能够降低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延长健康寿命,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环节,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延缓衰老手段。中医药学在养生健体、延缓衰老方面历史悠长。在前期补肾延缓衰老系列研究中,我们发现淫羊藿总黄酮(EF)为补肾抗衰老复方改善内分泌免疫衰老的主要有效成分。寿命为评价衰老干预手段的核心指标,但是EF能否延长寿命还属未知。淫羊藿苷(Icariin, ICA)是EF的主要成分,但ICA是否为EF延长寿命的有效成分需进一步研究。延长寿命更重要的是延长有功能意义的健康寿命,因此检测衰老干预手段对老年机体健康状态的改善作用尤为重要。目前对老年机体健康状态的检测主要包括压力应激能力、衰老退行性改变以及衰老相关疾病等3个方面。ICA能否改善机体的健康状态,延长健康寿命还属未知。现代药理研究证实,ICA经吸收后在体内被迅速代谢为淫羊藿次苷Ⅰ(Icariside Ⅰ, ICS Ⅰ)、次苷Ⅱ (Icariside Ⅱ, ICS Ⅱ)及淫羊藿素(Icaritiin, ICT)。ICA是以其原型还是代谢衍生物发挥延长健康寿命的作用值得研究。目前研究证实,Insulin/IGF-1通路(IIS)、Target of rapamycin通路(TOR)、沉默信息调节子Sirtuins家族以及AMP kinase (AMPK)等为寿命调控的核心分子机制。其中IIS通路已被证实能够调节包括低等和高等生物在内的一系列物种的寿命,其作用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寻找这些寿命调控通路的靶向药物是抗衰老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在揭示ICA为EF发挥作用的单一成分后,ICA及其体内活性代谢衍生物是否通过上述衰老调控通路发挥作用值得探索。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以下简称线虫)是衰老研究的经典模式生物,具有实验操作简单、遗传背景清晰等优点,易于进行寿命实验和作用机制的探索,但低等生物毕竟与人类相差太远,药物的确切效果还需进一步通过哺乳动物和人类细胞的验证。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线虫、C57BL/6小鼠及人类成纤维二倍体细胞模型MRC-5等3种实验模型,结合各实验模型的优势来探索药物延缓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目的:1.研究EF及其主要成分ICA干预寿命的效果。2.评价ICA对老年健康状态的改善作用;3.探讨ICA延长健康寿命的体内活性成分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EF及ICA干预寿命的研究1.1野生型线虫N2分组为对照组、EF高(100mg/mL)、中(50mg/mL)、低剂量组(25mg/mL);对照组、ICA高(75μM)、中(45μM)、低(15μM)剂量组进行寿命实验;1.2C57BL/6雄性小鼠分组为正常对照组、EF组(0.06%,w/w)及ICA组(0.02%,w/w),进行寿命实验,记录各组小鼠体重、饲料日耗量、饮水量、大便小便量,小鼠自然死亡后行大体解剖观察肿瘤发生及皮肤溃疡情况。1.3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MRC-5分组为对照组、EF组(3mg/mL)及ICA组(10-6mol/L),检测细胞传代次数(PD);2.ICA影响老年健康状态的研究2.1压力应激能力:野生型线虫N2分组为对照组、ICA组(45μM),进行热压力应激及氧化压力应激实验,观察ICA对压力应激能力的影响;2.2衰老退行性病变:MRC-5细胞分组为对照组、ICA组(10-6mol/L),进行细胞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实验;野生型线虫N2分组为对照组、ICA组(45μM),进行游泳能力测试;线虫突变体PD4251分组为对照组、ICA组(45μM),进行肌肉细胞计数;C57BL/6小鼠的分组对照组、ICA组,同时取3月龄小鼠作为青年对照,进行转棒实验、骨密度检测及重要脏器病理观察,观察ICA对衰老退行性病变的影响;2.3衰老相关疾病:线虫疾病模型突变体AM140、CL4176分组为对照组、ICA组(45μM),观察ICA对谷氨酰胺重复序列(PolyQ)及人类β-淀粉样肽(Aβ1-42)蛋白毒性诱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的作用,检测ICA对衰老相关疾病的作用。3.ICA的体内代谢衍生物ICSⅡ延长健康寿命作用机制的研究3.1野生型线虫N2分组为对照组及药物干预组,观察ICA及其衍生物ICSI、ICSII、ICT对寿命的影响并结合高效液相(HPLC)检测ICA和各衍生物在野生型线虫体内的浓度;3.2野生型线虫N2分组为对照组、ICS Ⅱ组(20μM),进行压力应激实验、游泳能力测试、肌肉细胞计数,观察药物对衰老相关退化的改善作用;线虫疾病模型突变株AM140、CI4176分组为对照组、ICS Ⅱ组(20μM),观察药物对PolyQ及Aβ1-42蛋白毒性诱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影响。3.3不同遗传背景的线虫突变体分组为对照组、ICS Ⅱ组(20μM),进行寿命实验(Genetic Epistasis Experiment),探讨药物作用机制,并进一步用实时定量RT-PCR、Western Blot及相关基因GFP报告体检测药物对相关通路下游靶基因的表达的影响。结果:1.EF及其主要成分ICA能显着延长多个物种实验模型的寿命EF及ICA呈剂量依赖性右移野生型线虫的生存曲线,提高线虫平均寿命及最大寿命;显着右移小鼠的生存曲线,显着提高小鼠平均寿命,对小鼠的最大寿命无明显影响。药物干预对小鼠自发肿瘤及皮肤溃疡发生率无明显影响。EF及ICA能显着提高人类二倍体细胞MRC-5的传代次数;2.ICA能显着改善老年健康状态ICA能显着降低MRC-5细胞衰老特异性p-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提高线虫的热应激、氧化应激能力及运动能力,改善线虫衰老相关肌肉萎缩,延长小鼠转棒潜伏期时间;ICA能降低蛋白毒性介导的线虫瘫痪表型,提高老年小鼠股骨骨密度。经ICA干预过的小鼠肝组织中衰老相关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药物长期干预对小鼠主要脏器无明显毒性影响。3.ICA及其活性代谢物衍生物ICS Ⅱ通过ⅡS通路延长健康寿命。在野生型线虫上对ICA及ICA代谢衍生物进行寿命实验显示20μM ICSⅡ能获得与45μM ICA同等的延长寿命的效果,HPLC结果显示在秀丽线虫中测得的化合物主要为ICA及其代谢衍生物ICSⅡ,提示ICSⅡ为ICA发挥抗衰老作用的体内活性衍生物。ICSⅡ能显着提高野生型线虫的热应激及氧化应激能力,提高老年线虫的运动能力,降低衰老相关肌肉萎缩,减低PolyQ及Aβ1-42的蛋白毒性。ICA及ICSⅡ不能影响ⅡS通路上游基因daf-2突变体、下游核心转录因子daf-16突变体及协助转录因子hsf-1突变体的寿命,提示药物作用机理与ⅡS通路相关。进一步的实时定量RT-PCR、Western Blot及SOD-3绿色荧光报告实验结果结果显示,ICS Ⅱ能增强IIS通路的核心转录因子DAF-16的转录活性,提高其下游有益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延长健康寿命。结论:综上所述,我们首次发现EF、ICA及ICS Ⅱ能改善多个物种实验模型的衰老相关性退化、降低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延长健康寿命。我们发现ICS Ⅱ为ICA发挥抗衰老作用的主要体内活性衍生物;ICA及ICS Ⅱ通过抑制ⅡS通路从而增强FOXO/DAF-16转录活性发挥抗衰老作用。本研究提示ICA及ICS Ⅱ能延缓从低等至高等多个物种实验模型的衰老,并通过进化保守的ⅡS通路发挥作用,极有可能延缓人类衰老。临床使用经验及本研究小鼠实验显示ICA可长期使用,安全性高,有望走向人类抗衰老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适宜应激抗衰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机制[D]. 何海蓉. 南京医科大学. 2001

[2]. 游泳延缓小鼠衰老的神经内分泌机制[J]. 何海蓉, 张石宁, 李萍, 孙秀兰, 田苏平.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1

[3]. 衰老的免疫学研究:自然衰老的免疫系统变化和氧化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D]. 冯仁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

[4]. “逆针灸”对更年期大鼠热休克蛋白及应激相关机制影响的研究[D]. 郑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5]. 逆针灸对更年期大鼠生殖内分泌及衰老相关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D]. 翟景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6]. “逆灸”对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晓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7]. 逆针灸对更年期大鼠雌激素受体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周登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 逆针对自然更年期大鼠生殖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9]. 玉米幼芽提取物对果蝇抗衰老和小鼠心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 杨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10]. 淫羊藿总黄酮、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Ⅱ延长健康寿限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蔡外娇. 复旦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适宜应激抗衰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