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课微写作之我见论文_张靖

随课微写作之我见论文_张靖

四川省什邡市实验小学 618400

作文是个体生命浪漫丰盈的独特情怀,良好的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标准。 但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以单元作文为主,单元作文大而笼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面面俱到。对学生来说,写无从下手;对教师来说,教无从下手。学生怕写,教师怕教,这种现象是病态的。伴随着写作教学难这一现状,“随课微写作”应运而生。

“随课微写”是“随课微写作”的简称,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微型写作的教学与训练,是跟随课文进行多次数、小片段的写作,使学生在轻松的微型写作训练过程中逐渐积累写作技能,是为了单元大写作做思维准备、技法准 备的体例性、制度性的“微型文写作”及其教学活动。

那么随课微写作的落实,究竟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校于2016年秋开始随课微写作的探索,我想结合一年里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精选文本,找准微写点

一堂阅读教学课仅40分钟,显然不允许贪多。细读每篇课文,就会发现篇篇都有习作练习的结合点,或结构,或表达,或遣词造句等。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对应的主题充分挖掘习作点,引领学生记忆、领悟、揣摩并及时运用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按图索骥,学习不同主题的不同写法。例如:有的课文在人物对话上有特色,就可以选择对话作为训练点。

我在教学《一面》时,课文鲁迅先生和阿累的对话很有典型性。比如:“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是的。”我低低地说。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段人物对话中穿插着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不是孩子们平时作文写作单纯的“你说、我说、他说”,于是我采用写作方法的迁移写作,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对话场景,要求写出神态、动作描写,中间穿插一段心理描写,学生微写片段可谓精彩纷呈。

二、找准突破口展开练读或练说活动

选择好了文章的训练点,就得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行练读或练说的活动,首先,好好朗读,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文本所描述的事物获得初步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其次,好好理解重点文段,通过抓住关键的语句来深刻理解文本信息,体会意蕴与情感。这样,学生们通过练读、练说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容。

我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把第五自然段中这些排比句“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咏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作为训练突破口,让孩子们充分说说:作者还会和哪些山中好友打招呼呢?会怎样打招呼呢?请你用“你好,……你好,……”的句式,采用拟人的手法与其他好友打招呼吧!这样就有了微写作的创作内容,训练点是进行拟人句、排比句的训练。这个突破口作为训练点,针对性和突破性都很强。

三、巧妙选择微写作的训练时机

什么时候进行微写作呢?课前、课后还是课中?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我在教学《跨跃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课前让学生自己质疑解读:什么是桥?为什么称这座桥是生命桥?这座桥联结的是什么?充分运用“变式”课进行了一个微写作之前的练说活动。

在教学《山雨》时学习了第六自然段对山雨颜色的描写中采用总分结构的写作手法后,在课中安排了一次微写作。这样,孩子们热炒热卖,写作内容马上生成,很有成就感。

四、拓宽视野,迁移写作

课外我常常在教学中让孩子根据原作的思路进行创新,融入自己的情感,增加自己新的生活体验和素材,这是对原作的创新与再创造。

例如,在一次微写作训练中,我让学生写写自己。胖胖的张文鑫同学写道:“因为胖,别人都称我肥仔,连爸爸妈妈也这样叫我。我知道他们只是友善的昵称我,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昵称简直毁了我与生俱来的爱好——享受美食!试想一下,一个肥仔,怎么好意思还山吃海喝呢?一个肥仔,怎么好意思一边夸下海口减肥,一边津津有味地享受美食呢?真是白天不懂夜的黑呀!”充分解读了他的作文后,我让孩子们微写写一个“瘦”孩子。瘦小的廖思琪同学写道:“下课也得溜着墙边走,生怕哪个虎头虎脑的家伙撞我一下,我一下子还不飞出去?关键是我不会飞呀!对我来说,他们一个个都是庞然大物,我哪里惹得起呢?都说这个时代以瘦为美,可我总是渴望自己胖起来呢!”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狠抓读写不放松,以阅读为基础,把“随课微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读中学写, 写中促读,一课一得,多读多写,把读与写相互沟通、有机融合、反复训练,就一定会让每个同学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让作文不再难。

论文作者:张靖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

标签:;  ;  ;  ;  ;  ;  ;  ;  

随课微写作之我见论文_张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