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群C-反应蛋白水平对新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预测作用论文_陈世军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 检验科 湖南岳阳 414000

【摘 要】目的 了解2011年至2013年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评价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作用。方法 研究样本来自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研究队列中的岳阳市人群。2011年1月对这该人群进行基线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2013年11至12月复查颈动脉超声。以基线数据完整的1168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基线处486例受试者无颈动脉斑块,且三年后接受颈动脉扫描,结果表明年龄大的受试者更容易产生新的斑块。经年龄校正后,吸烟指数高和动脉硬化家族史是新斑块形成的风险因素。与低CRP水平(<1 μg/mL)受试者相比,高CRP水平(>3 μg/mL)和中等CRP水平(≥1 μg/mL及≤3 μg/mL)受试者相对风险分别为2.2(95%CI 1.9~2.6)和 1.9(95%CI 1.6~2.3)。结论 高CRP水平可独立预测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老年人新斑块形成。

【关键词】C反应蛋白;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风险因素;中老年人群

引言

近十年来许多前瞻性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P)是中风、心肌梗死及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1]。目前研究已经证实C-反应蛋白与中风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是至今为止尚未见CRP预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人群新发斑块形的研究报道。目前临床研究已经发现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并发血栓的几种可能机制[2]。虽然动脉粥样发生风险与炎症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但是目前普遍认为将不同动脉粥样发生高危因素影响转化为血管壁内变化的共同通路是炎症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CRP水平与颈动脉新发斑块的关系,并分析合并传统危险因素时CRP对颈动脉新发斑块的影响,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研究(CMCS)中的一部分。2010年5月对年龄范围50~71岁的男女两性共1453例进行危险因素调查、炎症标志物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去除已有卒中、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病史者,基线资料完整者1168例(男523例,女645例)。三年随访期内1168例受试者中68例死亡(其中基线处有颈动脉斑块48例,无颈动脉斑块20例),其中31例由于心血管原因死亡。1100例幸存者中,261例拒绝接受心血管筛查随访,余下839例受试者接受了随访复查。

1.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MONICA研究方案执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史、个人病史、家族史等。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

1.3 颈动脉斑块

选用日本ALOKA公司的SSD-OTL0全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MHz-12 MHz),扫描范围包括左右颈动脉膨大部、左右颈总动脉、左右颈内动脉、左右颈外动脉。

1.4 高敏性CRP及其他炎性标志物

采集受试者清晨空腹血液标本,用高灵敏度酶联免疫测定(~LISA)测定CRP、血清IL-6,可溶性IL-6受体、IL-1β、IL-1受体拮抗剂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变量表示为平均值±SD或范围,定性数据以百分比表示。采用非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比较两组间的连续数据。连续变量之间的关联采用Pearson系数(r)进行线性相关分析。P<0.05时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168名受试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基线发生人数为为538人,发病率为46%。基线处将受试者分为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组和不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基线一般特征、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炎性标志物情况(表1)。

颈动脉粥样斑块基线发生率与年龄、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较高的吸烟指数、糖尿病、高血压、外周动脉疾病和高CRP水平等显著相关。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基线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结果表明老年、男性、高吸烟指数及高血压等因素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病率仍显著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和CRP被排除(表2)。486名受试者中三年期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病人数为195人。

根据三年随访期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将基线处无颈动脉粥样斑块受试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基线一般特征、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炎性标志物情况(表1,右侧)。

颈动脉斑块三年内发病率与年龄、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高吸烟指数、冠状动脉疾病和高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相关。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三年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结果表明基线老年、男性、高吸烟指数、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及CRP高含量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病率仍显著相关。

本研究还计算了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和先前报道的可作为连续变量的几类变量的95%置信区间时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相对风。与年龄不超过65岁的受试者相比,下列各组受试者发展为新的颈动脉斑块的相对风险分别为:65-69岁,5.48(95%CI:5.02-5.94),70-74岁,6.89,(95%CI:6.44-7.35),75-79岁,8.04,(95%CI:7.58-8.50),80岁及80岁以上,9.57,(95%CI:9.12-10.02)。重烟民(吸烟指数>20)与无吸烟史或吸烟史较轻(吸烟指数<10=的受试者相比新斑块形成的相对风险为1.70(95%CI:1.48-1.93)。与此相反的是,中度吸烟史者(吸烟指数,11-20)与差别风险不相关。有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的患者新斑块形成的相对风险为1.57(95%CI 1.35-1.79)。而与CRP水平低(<1 μg/mL)的受试者相比,高CRP水平(>3 μg/mL)和中等CRP水平(≥1且≤3μg/mL)受试者形成新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对风险分别为2.23和1.91。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岳阳市老年人群基线及随访数据发现,吸烟指数高、CRP水平增高及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是三年内新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因素。

颈动脉粥样硬化三年随访期内发病率为40%,这与平均每年13%的发病率相一致,这是国内首次对老年人新发颈动脉斑块风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本研究发现高龄是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预测因素。这一发现证实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这一确定的概念,也反映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累积性质[3]。性别与颈动脉粥样斑块三年发生率无相关性,这与先前鹿特丹研究所报道数据一致[4]。新颈动脉斑块的发展与吸烟指数显著独立相关,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累积性质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队列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超重/肥胖者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率适分别为62.1%,9.6%,78.9%及69.0%,与老年受试者颈动脉斑块事件无相关性。CRP含量增加和动脉硬化家族史是老年人新发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因素。

有趣的是,尽管CRP含量增加对新发颈动脉斑块具有预测价值,但是其他一些细胞因子含量与差别风险无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目前尚无准确检测这些细胞因子的手段及这些细胞因子在循环系统中普遍存在短期波动,这也提示CRP可能是衡量炎症程度的整体性指标,而其他细胞因子大多只能反映炎症某一局部特征。此外,也可以推测适度增长的CRP水平是由局部产生导致,与本研究在新发颈动脉斑块受试者中研究结果一直。因此,CRP能够在肉眼可见斑块产生之前反映血管炎症的早期阶段。事实上,组织学研究已经表明在人类冠状动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内膜中CRP与末端补体复合物共同定位,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以发现CRP阳性的细长肌肉状细胞[5]。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CRP含量增加是老年人新发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因素。本研究结果还需要在更大样本中证实,未来还可探索对CRP含量增加且无颈动脉斑块的老年人进行积极干预手段,以有效防止颈动脉斑块产生。

参考文献:

[1]吕兴旺.高敏C-反应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3):7-8..

[2]申丽红,梁小乐,高旭光.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3):237-239.

[3]Johnsen S H,Fosse E,Joakimsen O,et al.Monocyte Count Is a Predictor of Novel Plaque Formation A 7-Year Follow-up Study of 2610 Persons Without Carotid Plaque at Baseline The Tromsø Study[J].Stroke,2005,36(4):715-719.

[4]洪玉娥,吴倩,贺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3):212-214.

[5]毛讯,徐晓榕.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hs-CRP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6):3148-3149.

论文作者:陈世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中老年人群C-反应蛋白水平对新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预测作用论文_陈世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