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论文_罗隽

罗隽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 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动力取向在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抑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动力取向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作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6、10周后,两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采用动力取向治疗,能明显改善抑郁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动力取向治疗

近年来,抑郁症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抑郁症以药物为主,为提高抑郁症治疗效果,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心理治疗,有利于实现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动力取向治疗是治疗抑郁症常见方法,是基于费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将整合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为基础建立起的模型,能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症状,降低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率。本文分析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动力取向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58.6±13.5)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3.7±1.2)年;已婚54例,未婚16例。本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性症状,临床表现为焦虑、抑郁、幻听、记忆减退、妄想症、强迫症状、自杀行为等,全部患者符合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诊断标准[1],均排除肺气肿、冠心病、心脏病、糖尿病等重大器质性疾病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抑郁治疗,并加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动力取向治疗,具体内容包括:在治疗初期,积极与患者沟通,深入了解患者文化程度、民族信仰、性格特点等,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注意观察患者情绪,掌握其心理变态特点,从患者情绪出发,由患者决定谈话内容,主管医师或护理人员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如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临床症状、发病原因、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向其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在治疗过程中,采用解释移情、描述冲突、耐心交流、内心安慰等行动[2],倾听患者内心的声音,由于部分患者存在自杀倾向,接受治疗前应与患者签订不自杀协议,一旦治疗中患者出现自伤行为,应立即停止动力取向治疗,将患者转入住院部进行住院治疗。每一次动力取向治疗应保持在50min以上,每周进行2~4次治疗。待患者抑郁程度减轻时,可以教会患者一些缓解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快的措施,指导患者正确排解负面情绪,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扩大交际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3]

采用抑郁量表评分对临床治疗效果作判定,减分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规定患者实施治疗后痊愈: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75%;显效: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50~75%;有效: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25~50%;无效: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不到25%。临床治疗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6周及10周后患者抑郁量表评分,对临床治疗效果作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实验数据整理后录入表格,在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作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应用(n%)作描述,组间采用x²检验,计量资料应用(x±s)作描述,组间采用t检验,在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提高,患者易产生焦躁、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抑郁症患病人数越来越多。抑郁症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状,情绪低落、悲观绝望;思维迟缓,联想障碍;运动功能抑制,走路缓慢,言语少,生活无法自理,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能出现一些精神病性症状,体现为悲观厌世、幻觉、妄想,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4]。

动力取向治疗是是心理动力学治疗的重要部分之一,对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实施动力取向治疗,可以全面、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实施心理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通常是受到重大创伤,如家庭破裂、父母亲暴虐、有强暴历史、生意失败等,导致患者自我整合力下降,出现恐惧、害怕、焦虑等情绪,药物治疗虽能控制病情发展,但治疗效果不明显。因此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动力取向治疗,加强与患者沟通,缓解其负面情绪,耐心解答患者疑问,耐心讲解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倾听其主诉,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当然在治疗过程中,医师和护理人员不能被患者情绪调控,应自始至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深切体验患者所留下的创伤,为患者制定更加合理的心理治疗方案[5]。

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治疗后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动力取向治疗,能明显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帮助其重建生活的信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学会理解他人,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此治疗方法可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静娟.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78,181.

[2] 姚绍富.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5,12(6):112-113.

[3] 杜丽娜.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1(5):603-604.

[4] 王艳琼,樊珍,王晓英等.伴与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比较[J].海南医学,2013,24(3):340-342.

[5] 邓梅,冉江峰.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动力取向治疗[J].重庆医学,2014,11(4):409-410.

论文作者:罗隽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  ;  ;  ;  ;  ;  ;  ;  

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论文_罗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