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角下的虚拟社会管理_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文化视角下的虚拟社会管理_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文化视角下的虚拟社会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文化论文,视角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全方位的变革,建立起了新型的公共领域,使传统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出现分化,逐渐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延伸并形成了虚拟社会,嬗变为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并存的二重化社会结构。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文化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虚拟社会乃至现实社会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使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交织交错,彼此间的关联更加紧密。在这亦虚亦实之间,如何适应网络文化的特点,探索并创新虚拟社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把虚拟社会更加完善地纳入到社会管理体系当中,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虚拟社会管理和现实社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虚拟社会源自于现实社会的技术变革所引发的社会结构转型,它的形成是人类自我生存方式的革新。虽然虚拟社会中所有实践活动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但却是现实社会中各种实践活动在网络空间里的延伸和映射。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高度融合的今天,现实社会问题极易在虚拟社会中得到放大,对虚拟社会管理不当将会直接危及到现实社会的有序运行。虚拟社会的管理应以现实社会矛盾和风险为切入点,最终要与现实社会管理融为一体,从而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虚拟社会的管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实社会管理对各种现实社会问题的化解,并能否以此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所以虚拟社会管理绝不是简单的技术管控,而是应立足于虚拟社会的特质,充分考虑现实社会的管理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因此,虚拟社会管理与现实社会管理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

现实社会是在人类对现实世界由浅到深的认识转变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而虚拟社会的存在、运行则是伴生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两者实施管理所涉及的时间空间、方式方法、内容对象等方面,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网络中的行为主体和行为活动均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现实社会中的法律、制度等束缚性因素被弱化,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双重作用下,人们更加注重自主参与虚拟社会的各项事务,使虚拟社会的组织形态不同于现实社会,呈现出多变且复杂的特点。相对于现实社会管理而言,虚拟社会管理需要额外考虑技术性因素所带来的种种现实影响。也正是上述原因,虚拟社会管理的可控性较低,在某些方面甚至会增加管理成本。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虚拟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中的多种文化冲突导致虚拟社会价值取向产生冲突和混乱

互联网的开放性造就了网络文化的多元化,这是一种融合与冲突共生的文化氛围,促使虚拟世界中出现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中心文化与地缘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冲突。不同的文化类型蕴涵着不同的价值取向,透过网络中多种文化冲突的表象来看这些文化冲突的本质,它们是虚拟社会的行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同价值取向与价值观的冲突。和现实世界里价值取向的作用相同,虚拟社会中人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准则?方式和方向,也是由价值取向决定的。然而网络中的多种文化冲突,让人们面临着多重价值取向的选择,其中一些甚至完全相悖。这种情况使人们出现矛盾和摇摆心态,价值迷思的产生不可避免,行为标准、价值标准、道德标准等随之出现模糊化倾向。在特定的条件之下,虚拟社会价值取向的冲突和混乱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借助网络文化传播的“放大”功能,推动文化冲突演变为社会冲突,对现实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形成了威胁。网络中的多种文化冲突所产生的深层次影响和后果,已经开始超越现实中的文化冲突,甚至动摇了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的根基。虚拟社会价值取向的冲突和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的整体文明进程,增加了虚拟社会的管理难度。文化冲突论的代表人物塞缪尔·亨廷顿对此有着深刻论述,他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二)网络文化安全带来了虚拟社会管理更多的风险考量

在网络空间里,利用信息技术恶意传播病毒、实施黑客攻击、进行网络诈骗或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由于给人们造成了实实在在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并且与危害现实社会安全的行为实质相同,通常作为显性的风险因素更容易引起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视。但是网络文化安全属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安全范畴,其风险因素处于隐性状态,随着虚拟社会管理的不断完善,网络文化所蕴含的安全风险逐渐受到关注。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文化不仅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且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多种文化思潮暗流涌动,为了强化自我肯定与认同不断采取各种措施,使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不同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相互攻击、渗透、入侵的斗争工具。这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任何一种技术或文明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一元与多元的矛盾必然产生尖锐的对立,网络空间的社会化让对立衍生出了多重社会风险,导致虚拟社会中人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被淡化。由此虚拟社会的群体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自我管理的要求和倾向,削弱了虚拟社会管理的权威性。这种来自于隐性的风险因素破坏性更高,涉及面更广,远非显性风险因素可比,直接威胁到了支撑虚拟社会管理的执政基础与体制,在管理应对中需要综合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加以考量。除此之外,网络亚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网络文化的负面产品,在虚拟社会里形成了精神污染,导致虚拟社会环境恶化,无形中增加了虚拟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三)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建立与虚拟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文化范式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普遍进入了社会转型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回顾大多数国家的社会转型历程可以发现,社会的转型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和经济,更核心的内容在于文化领域。这是因为,“如果说文化深层结构不可能有任何变化,那么人类社会历史就不会有进步,人类将会停留在停滞不变的态。”目前发达国家的社会转型通常是指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而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特殊性,是从农业社会同时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后发展式、赶超式的加速转型。现实社会的非常态化转型,导致中国的虚拟社会处在了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外来文化等多维度文化共存的复杂背景当中,要求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文化范式,从而真正实现对虚拟社会的有效管理。但是当旧的文化体系和社会规范被废除后,新的文化范式却没能同步建立,社会转型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同时显现,现实社会矛盾开始在虚拟社会里集中凸显。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特点,虚拟社会中人们在对待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现象时,思想观点不仅十分活跃,而且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不论是虚拟社会的精英阶层、大众阶层和草根阶层,普遍存在焦虑心态和情绪化特征。于是虚拟空间里的社会失范现象逐渐增多,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盛行,没有发挥出文化本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超越作用。反映在虚拟社会管理层面,物质与文化、自由与秩序、分化与整合、发展与稳定的冲突就显得更为突出,虚拟社会亟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文化范式,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科学的虚拟社会运行管理机制。

(四)网络文化推动了虚拟社会公民的多种意识觉醒

网络文化打破了现实社会中的交流壁垒,拓展了虚拟社会的活动空间,为公众自由全面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虚拟社会的公民充分利用了网络文化所带来的便利条件,感受到了与现实社会在诸多方面的差异,虚拟社会公民的多种意识开始逐渐觉醒。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意识最先觉醒。网络文化是崇尚个性的文化,通过参与网络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虚拟社会的公民摆脱了现实社会中异己力量的牵绊,个人的表达在虚拟空间里得到了倾听和认可,找到了凸显个人价值的便捷途径,大量的自然人开始转变为社会人。随之是权利意识的觉醒,尤其以借助网络文化传播渠道实现参政议政的权利最为突出,把网络文化的政治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些觉醒的权利意识,可以划分为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两大类。其中责任意识所表现的基本属于是正向能量,虚拟社会的公民能够主动地担当起对国家及社会应尽的责任,运用网络文化的传播优势参与虚拟社会的管理,弘扬先进的同时抨击各种丑恶现象,这正是虚拟社会管理所需要的公民意识。而维权意识由于涉及到了过多的个人利益诉求,在非理性的表述下则会表现出负面能量。利用网络文化传播渠道维护公民权益,成本较低且往往影响面较广,但民众为了让个人利益诉求得到关注,或是快速地解决某些问题,有时会刻意的夸大矛盾冲突,甚至是编制虚假言论。在遇到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时,往往又会出现偏激性的言论,发泄个人不满情绪。由此导致虚拟社会的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相对于现实社会显得混乱无序,一些现实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开始向虚拟社会转移。

(五)网络文化传播造就了新型虚拟社会组织形态

网络文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并不认识,却有着相同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想观点的公众,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彼此发现并相互聚集,利用虚拟社会提供的公共空间进行交流沟通,创造出了新型的虚拟社会组织形态——虚拟社区。它是由虚拟社会公民自发形成的扁平化、去中心的组织形态,与传统管理范式下的金字塔结构不同,虚拟社区里的成员地位平等,不存在隶属关系,人人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但也正是由于虚拟社区的匿名性、松散性、自由性等特点,使虚拟社会管理遇到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突发性的群体事件当中,一些刺激性、煽动性的言论和观点多出于此,容易形成具有强势特征的网络舆论。这是因为虚拟社区的成员,在群体极化效应的作用下,更愿意倾向社区内的价值偏好,更愿意相信来自于群体内部的信息,反而导致了与社会的隔离。“新的科技,特别是网络,会增强人们听到自己回音的能力,让自己和他人隔绝。”对于以开放性为显著特征的网络文化来说,可谓是一种出乎意料的独特现象。虚拟社区的人们在享受网络文化带来的自由和开放的同时,也将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展现了出来,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谣言等丑恶现象,成为了一些虚拟社区的主题。而且越是具有负面因素的虚拟社区,往往为了逃避监管专门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只有符合虚拟社区准则的言论才允许被发表。这种新型的虚拟社会组织形态,让常规的虚拟社会管理方式面临着多种难题,虚拟社会的管理力量被极端弱化。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虚拟社会管理策略

(一)坚持网络文化自觉是对虚拟社会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前提

在网络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今天,虚拟社会主体能够坚持网络文化自觉,决定着能否对虚拟社会实施有效的管理。网络文化自觉是虚拟社会主体的文化自觉,主要包括管理层与被管理层两方面的文化自觉,是虚拟社会主体对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文化反思和更新。虚拟社会的管理层肩负着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的重任,是虚拟社会的主导力量,这就要求其社会管理的实践活动必须顺应虚拟空间的文化发展趋势,客观地分析网络文化对虚拟社会管理的各种影响,理性地思考自身的责任、定位和职能。在主动运用网络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应用水平,把网络文化所蕴含的民主、监督、互动、服务等内容,作为更新管理理念的必备元素充实到虚拟社会管理中。最终通过不断地调整管理方式,使虚拟社会的管理活动能够符合网络文化的传播规律,在坚持网络文化自觉的前提下科学地应对网络文化安全风险,达到对虚拟社会实施有效管理的目的。作为虚拟社会被管理层的普通社会公众,同样需要坚持网络文化自觉。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虚拟世界中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迷思,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从而紧跟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和价值追求,用正确的价值取向来与行为标准指导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当虚拟社会公民能够自觉地担当起在文化发展中的历史责任和义务,自觉地抵制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主动融入虚拟社会管理体系之中,所形成的和谐有序的虚拟社会环境必将有助于虚拟社会的管理。

(二)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是对虚拟社会实施有效管理的坚实基础

主流文化代表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地位是否稳固,决定着虚拟社会中各种意识形态博弈的最终结果,同时也直接影响着虚拟社会的稳定及管理效果。要想让主流文化在网络中成为具有主导力量的强势文化,就必须提升主流文化在虚拟社会各个阶层的凝聚力,增强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扩大主流文化的生存传播空间。鉴于互联网的特殊存在形式和自身特点,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与虚拟社会进行融合再造,使其具有虚拟社会特征的新型文化理念和元素,才能被网络受众广为接受。因此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应首先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增厚主流文化的文化底蕴,使虚拟社会的公民对主流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其次,应当利用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优势,本着“和而不同”的原则,吸收网络中多种文化精粹,把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增强主流文化的感染力,提高主流文化的社会适用性,让主流文化在网络中成为引导潮流的强势文化。但网络文化毕竟是在消费文化大潮中发展起来的大众文化,如果只注重发挥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作用,则会引发网民的逆反心理。基于这种情况,应选取虚拟社会公众乐于接受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增加虚拟社会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以持续性的文化创新提高网络受众群体的接受度。这样就能在取得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效果的同时,兼顾民众的自由全面发展,形成促进虚拟社会健康发展的推动力,为有效管理虚拟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对虚拟社会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文化与科技历来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种因素,尤其是对于网络文化而言,本身就是以科技为支撑的文化形态,虚拟社会同样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能够导致虚拟社会主体的文化观念、实践活动、生存方式产生深刻的异化效应,引发虚拟社会一系列的变革。因此,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应对网络文化挑战,提升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虚拟社会管理是涉及文化传播、技术应用、社会治理的综合性问题,针对那些由于技术因素带来的网络文化安全风险和社会问题,应该紧跟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增加管理手段中的科技技术含量,有针对性地从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两方面入手加以应对,阻断网络文化负面产品的传播,创新在虚拟空间中消解社会矛盾的载体和形式,建立并完善虚拟社会管理的技术保障体系。与此同时,也应该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契机,把两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合力转化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的推动力,加速主流文化和主流媒体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让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成为虚拟社会中的主旋律。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虚拟社会公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实,网络文化负面产品的生存空间将被极大压缩,网络中的低俗丑恶现象受到了有效地遏制。但是在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过程中,需要理性地把握科技服务于文化,文化引导、助推科技发展的实质,防止由于技术主义的蔓延而引发新的虚拟社会管理问题。

(四)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对虚拟社会实施有效管理的有益途径

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习惯于服从和依附传统的社会管理体系,不论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还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往往因为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规范存在冲突而处于压抑状态。但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和虚拟社会的不断成熟,使得虚拟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逐步摆脱了现实社会的束缚,开始由服从依附向着自主、开放、多变、怀疑、批判转变,甚至出现了文化与人格、虚拟与现实完全分裂的现象,以及逆反、抵触、对抗等极端化的扭曲心态。这些出现在虚拟世界的失衡社会心态,究其根源还是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冲突,而社会转型又加剧了由矛盾冲突引发的挫折感。为了在虚拟世界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网络化文化建设是绝佳的切入点,毕竟这些对虚拟社会管理产生威胁的社会心态,通常是以网络文化为载体,借助网络文化的传播渠道进行表达。应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宣泄原理,营造包容能力更强的理性网络文化,使公众能够有节制地适度宣泄情绪,让虚拟社会为现实社会减压,也有助于缓解极端化的不良情绪。除此之外,应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是公众意见能够得以有序表达并及时获得反馈。作为现实社会中并不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有益的补充,在虚拟社会中以网络文化为基础,建立新型的矛盾疏导机制和意见倾听机制,才能培育出理性、诚信、开放、包容等良好的社会心态,让虚拟社会管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得到提升。

(五)打造服务型网络媒体是对虚拟社会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

在大力倡导构建服务型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今天,作为网络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环节,不管是官方的主流网络媒体,还是企业的商业网络媒体,都应该担负起在文化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责任,在服务型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主导下,打造服务型的网络媒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关键。任何一种性质的网络文化,如果总是把吸引更多的眼球当作首要任务,把追求经济效益当作根本目标,只会扭曲网络文化的功能,最终成为传播负面网络文化产品的帮凶,导致虚拟社会混乱无序。失去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网络媒体也不可能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作用,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共享。主流的网络文化媒体应配合服务型社会、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从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为出发点优化宣传策略,建立并完善网络文化服务体系,在注重正面宣传教育功能的同时,多提供虚拟社会公众乐于接受的高品位网络文化产品。人的精神充实了,行为自然就会规范,社会矛盾和冲突也会随之减少。另一方面,企业的商业化网络媒体不能因为网络文化是大众文化,就降低对文化的品位要求,甚至参与到低俗文化的传播当中。在很多情况下,商业化网络媒体是对主流网络媒体声音的一种平衡,可以弥合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裂缝。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阶层冲突频繁发生的背景下,来自于大众阶层的商业化网络媒体如果能够担负起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将会对虚拟社会管理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效果。

虚拟社会是新型的社会形态,随着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融合度的不断增加,虚拟社会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性因素使虚拟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因此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出发,更能揭示虚拟社会管理中的实质性问题所在,并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模式,从而促进虚拟社会得以健康稳定、和谐有序地发展。

标签:;  ;  ;  ;  ;  ;  ;  ;  

网络文化视角下的虚拟社会管理_网络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