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高考综合试卷(一)物理试卷分析_物理论文

2008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物理试卷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全国高考论文,物理论文,理综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物理试卷供湖北、湖南、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广西、陕西、山西、安徽、福建、辽宁等省使用,全卷无超纲题、偏题、怪题,绝大部分试题及评分标准,表述科学、严谨、规范。试题既常规又有所创新,不刻意追求热点,注重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考查;注重对物理过程分析、建立物理模型及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试卷区分度较高、综合性强、质量高,能很好地满足高校选拔合格新生的要求;对中学物理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以及对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推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现就如下两个方面加以评析,与广大同仁共同商榷。

一、试题特点

1.稳中求变,平稳过渡

在稳定中求发展、求变化,在发展变化中体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方向和力度,这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和原则。试卷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题型、题量、分值已趋稳定,显示出试卷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中力学62分,占51.6%,电学40分,占33.3%,力电合计占85%,突出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热、光、原各6分,均占5%,五个部分的内容比例符合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

热、光、原、振动与波、万有引力定律继续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这种组卷模式在近几年全国卷(1)中已基本趋于稳定。8道选择题中有2道多选题,而且单、多选容易区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难度。一套高考试卷中多选题的数量是根据命题目的、命题素材、试题内容和试题技术指标等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实验题的命制采用“一小、一大”模式,已基本形成固定模式,这种设置能更好地考查考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效地考查和区分考生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高低。

三道计算题全部考查主干知识,难度梯度设置合理,区分度高。以往的高考计算题一般都只设一问,对考生的解题能力要求较高,要完成完整的求解过程比较困难。今年高考第24、25题均分步设问,既适当降低了试题难度,又提高了区分度。

试题的呈现方式、问题设置自然贴切,立意新颖;如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实验中的数据处理改编为计算题第23题,使试题具有简洁、对称、和谐感;又如将一道机械能守恒的经典习题改编为实验题第22(Ⅰ)题,开放性的设问打破常规,渗透新课程理念。

2.推陈出新,难度略大

虽然考生对很多试题感觉似曾相识,但是命题者对每道试题的编制都深思熟虑,独具匠心,以能力立意,推陈出新,在考生原来比较熟悉的模型中,进行知识点的重组和变形,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考生。如第14题涉及平抛运动的速度偏向角和位移偏向角之间的关系,命题者把它放在物理第1题的位置,应该是抽查考生是否知道一些重要的物理事实和结论;第19题是在往年的一道全国高考试题(估算地球表面大气的质量)基础上的延伸;第21题是在教材“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学生实验基础上的迁移变化,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第22(Ⅱ)题是对2005年全国高考科研测试(二)第7题的改造;第24题是在一道传统调考试题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设问;第20、25题继续在磁场的变化、形状上做文章,等等。命题者往往从教材、往年高考试题、科研测试题、竞赛试题、各地调考试题、传统习题等方面提取素材进行命题,应引起我们复习备考的高度重视。

从今年试题编排顺序看,试卷难度呈较复杂的波浪型分布;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既没有很容易的试题,也没有特别难的试题。命题者采取了将整卷难点分散的命题策略。由于第17、19、21、23、25题偏难,使今年试卷的整体难度略偏大。

3.注重基础,突出主干

12道试题考核的知识内容涉及了《考试大纲》17个知识单元中的15个(交流电、电磁场和电磁波未涉及),考查了131个考点中大约30个考点,知识覆盖面较广。如表1(详见中国物理教育网)。

试卷注重考查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内容涉及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振动等典型运动,涉及加速度、动量、电场、磁场、牛顿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折射定律、核反应方程、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如第14、15、17、23题涉及运动和力,第22(Ⅱ)题涉及电路的设计和计算,第24题涉及动量和能量,第25题涉及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试卷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对重要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即对这些知识不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4.强调过程,凸显能力

试卷以能力立意,重视物理情景和过程的分析,突出考查能力和素质,除了考查五种学科能力外,还考查了建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建模能力。如第16题要求考生理解波动过程中某一时刻质点运动方向、波传播方向和波形三者之间的关系。第21题要求考生由

从而推断在入射角θ从0°增大至90°的过程中始终小于。本题主要考查推理和分析能力。

计算题要求考生弄清楚发生的物理情景和过程,通过分析和推断,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找出这些物理过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然后用物理公式准确表达出来,有时还需要寻找几何关系,最后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正确结果。如第25题,命题者设计了带电粒子先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然后在匀强电场中做往复运动,再回到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最后离开磁场做匀速直线运动四个物理过程,比较复杂,阅读量又很大;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审题理解题意,画辅助图运用程序法解题。该题可很好地考查考生过程分析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建模能力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考试大纲》着重指出,高考命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这是近几年来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也是今年试卷的主要特征之一。如试卷第17、19题均以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命题素材,内容分别涉及天体万有引力的估算和地表大气体积的估算。命题者把重点放在关注考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以能力立意命题,加强对多种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考查,旨在关注考生为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挑战奠定的基础。

5.重视方法,运算量大

试题注重对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同时也延续了近年来把数形结合处理物理问题作为高考考查重点的思想,特别强调数学作为工具在处理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如第16题考查运用对称法分析a、b两质点的位移相同时速度方向相反;第17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矛盾,得到

利用比例法估算(估算时可取一位有效数字)万有引力的比值;第19题考查考生正确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推导出

取一位有效数字估算大气体积。由于第17、19、23题的运算量大,一些考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或者心理素质较欠缺,导致既无法正确作答,又耽误了宝贵的考试时间。

6.实验创新,设问开放

2008年实验题仍然采用“一小一大”模式组卷,其显著特点有两个:一是首次出现开放性实验题,重视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的评估,体现了新课标对考生实验素养的要求;二是首次出现用完全不同于教材的实验装置命题,极大地拓展了命题空间。

第22(1)题通过开放性设问考查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原理、操作和误差分析,难度适中。特别是第(3)问给考生留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考生既感到熟悉,又觉得难以下手,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正确作答。

第22(Ⅱ)题要求设计一个电路完成两个实验任务(测量改装电压表的量程和电源电动势),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2008年的实验题能很好地考查考生实验迁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的实验素养。

二、两点建议

(1)第22(Ⅱ)题的参考答案中用曲线画电路图。电路图连线宜讲究横平竖(斜)直,简洁直观。

(2)第24题重力加速度g没有作为已知量给出,而所给θ=60°是多余条件,有了这个条件,本题至少有三种方法求解。命题者给出θ=60°,可能拓展学生思维途径,降低试题难度,但没有给出g却增加了试题难度。一些成绩好的考生会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干扰。例如他们会思考是否需要考虑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题图中小球也画得太大)。

标签:;  ;  ;  ;  ;  ;  ;  

2008年全国高考综合试卷(一)物理试卷分析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