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法”视角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后方法”视角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后方法”视角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

梁 毅

(梧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摘 要] “后方法”外语教学理念中的“实用性”教学参数和“确保社会关联性”“提升文化意识”等宏观策略对我国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后方法”的视角对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更新外语教育理念、改善外语教学条件、加大“双师型”外语教师培养力度、推进协同育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等具体措施,以提高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后方法”理念;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部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将一部分具有多年办学经验的专科学校创建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旨在培养具有应用型技能的生产一线高级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然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种种挑战,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上都需要进行改革。文章从“后方法”的视角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优点:①适用范围大,可适用于任意管径的长输管道的根焊焊接。②与自动焊根焊相比大大降低设备一次性投资。③可用管道原始坡口进行焊接,减少坡口加工工艺和工序,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④外焊可采用药芯气保向上焊工艺,设备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焊接一次合格率高。缺点:①根焊为半自动焊,焊接效率较其他根焊方式低50%以上。②操作人员需具备较好的焊接技术,并经过不少于一个月的培训方可熟练掌握工艺操作。③内部成形不如其他工艺美观,但满足施工技术要求。

一、“后方法”理念与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是指“厚基础、重实践、高能力、强应用的人才类型”[1],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重理论轻实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后方法”是21世纪超越传统“教学法”概念的一种全新的外语教学理念。其三大教学参数中的“实用性”以及十大宏观策略中的“确保社会关联性”“提升文化意识”等理念对我国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后方法”的“实用性”参数,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就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能够从事与外语有关的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等具有实用性的外语知识和技能。根据“后方法”的“确保社会关联性”策略,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生产或社会服务密切相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外语学科的特点,明确应用型外语教学与实践的方向,调整外语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拓展产学合作的实用性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日益增多,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就常常会遇到与外贸单证有关的问题。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就必不可少地包含了《外贸单证实务》等应用型课程。通过校内学习以及校外实训,该课程所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不但掌握外贸单证的基本知识,而且熟悉外贸单证工作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方法,并能通过参加国家商务部主办的外贸单证员、外贸业务员、跟单员从业资格证书考试来获得权威认证,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该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实用性

传统的外语教育过于强调外语等级考试,这种教学观念以及管理方式不利于学校与教师对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与改革,也不利于外语学习者正确地认识和定位自我。再者,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是从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成,物质基础以及教学条件都相对薄弱,在外语教学硬件设施和应用型外语师资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要真正开展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部分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外语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还是重知识轻实践,所进行的教育缺乏实用性。

传统外语教学主要着眼于外语语法、词汇、句型等操练,缺乏文化意识培养。对外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培养尤为重要,在跨文化语境中,只有具有正确的文化身份认同感,热爱自己祖国的外语人才才可能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二)缺乏社会关联性

外语教师首先要具备讲授应用型外语课程以及指导应用型实训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外语人才。但是,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情况是“教师队伍来源单一,90%以上的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具有企业、行业一线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3]。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外语人才引进的时候要充分考察应聘者的行业背景以及所持有的相应行业资格和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除此之外,对于原有的外语教师,学校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转变力度,有计划地把不具备相应行业背景和相关行业资格认证的外语教师选送到相关行业或企业从事一线业务工作。在企业或行业挂职期间,外语教师得以充分熟悉该行业的一线操作并将他们已有的理论知识与行业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识向生产或服务的转化并促进技术的发展或服务质量的提高。企业或行业接收外语教师挂职锻炼可以丰富外语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提高外语教师的行业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为其提供大量的行业背景知识及实践经历,使他们具备考取相关的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以及评聘相关行业专业技术职务的能力,从而为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外语教师。

(三)缺乏文化意识培养

怎么办?作者开出了这么一张方子:只要政府和更多地让只能作小额捐款的一众百姓把钱注入这个竞选财务体系,从而减少那些大老板、大财阀们拿出来的大把钞票在竞选财务体系中的分量,那么,竞选政治对后者的依赖必然下降,权钱交易的吸引力也必然缩小。金钱试图在政坛上呼风唤雨、为所欲为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学者说,公民直接参与政府的意愿影响着美国的公共政策 (Peters,2010:15)。当然,这帖药,是不是治得了腐败这个顽疾,人们都还在拭目以待。

三、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更新外语教育理念

所有国家的电力体制改革均涉及赎买旧体制的问题,即处理现有机组的搁浅成本。在考虑所有机组搁浅成本的情况下,需要补偿所有现有机组的全成本。

(二)改善外语教学条件

在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大外语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增加校内实训课程帮助外语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校内实训是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此,外语专业实验室以及实训中心的建设尤为重要。例如,基础外语课程应配备语音室以及自主学习实训中心,翻译专业应配备同声传译实验室,商务英语专业应配备商务实训室等等。改善外语教学条件,建设和完善校内外语实训基地,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实践技巧。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更新外语教学理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重视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实训与校外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对所学外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一,要以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为基础,进行应用型外语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社会行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自然会反映并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2]。第二,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应该由终结性评估向形成性评估转变。合理的考核机制应该是对外语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对外语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的有机结合。考核的重心应放在外语人才培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外语课程考试的结果。外语学习者在校内课堂习得相关专业外语知识以后,将其运用于校内实训以及校外实习,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进行练习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远远比仅在课本中习得的理论知识更具有应用性,更能为他们以后的就业和工作提供帮助,也更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此外,还要加强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在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大背景下,加强以中国大学生母语文化为题材的英语课程的教学力度,有助于帮助英语学习者在学好英语的同时构建正确的文化身份。

(三)加大“双师型”外语教师培养力度

部分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外语教育仍然沿用以前的封闭式办学方式,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校内师生之间课堂知识的传授与习得,没有走出校门与外资企业或相关外贸行业交流信息,缺乏对外语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由于部分学校较少借助校外的各种资源和力量来帮助学生走进社会,学生也就无法获得充足的外语实践机会来学以致用。从近年就业率来看,新建应用型本科外语学习者的就业情况并不是太理想,这反映出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育所设置的专业或课程与社会需求不符,更反映出部分高校的外语教育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向应用型本科外语教育转型,他们对学生所进行的外语教育没有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接轨,培养的过程和结果都缺乏社会关联性。

2.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989名孕妇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27.48±0.46)岁,其中22~29岁701名占70.88%,30~41岁288名占29.12%;孕周12~39周;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下学历393名(低学历组)占39.74%,本科及以上学历596名(高学历组)占60.26%;601名为城市户口占60.77%,388名为农村户口占39.23%。

(四)推进协同育人

校内实训不足以完全满足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协同育人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增加外语学习者实践机会的途径。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根据外语专业的特点,与相关外企或外事部门签订合作教育协议,每年安排外语相关专业的学生到相应单位或部门实习,帮助学生将课堂上习得的专业外语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知识真正转化为生产和服务,从而达到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翻译专业为例,学校可以与当地的外事部门签订外事翻译人才培养与外语实训基地合作的协议,学校与行业或机关单位共同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

协同育人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在校内培养的基础上由企业或行业为学生提供外语实训基地和实践机会,结合外语专业的特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在校内由外语教师担任校内导师,在企业或行业内则由企业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学生的校内授课与校外实践方案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通过协商后确定,“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实践。

(五)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2015年起,广西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强基创优计划”工程项目。在自治区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的推动下,广西多所高校开始建设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的示范引领,带动广西应用型本科的改革和发展。“时代需要有一批更为尖端的外语专业人才(即创新型人才),他们能在国际交流中独当一面,能够创新性地开展工作”[4]。在外语教育改革中,学校可以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外语知识自主创业或者为其他专业学生提供语言支持合作研发新技术,以创新创业的成果转换为学分。这种研究性的外语学习模式,使学生有机会参加到创新课题或创业项目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外语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无疑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站在了制高点”[5]。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有利于增强外语学习者未来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并做出更好的成绩。

四、结语

21世纪的外语教育已经进入“后方法”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后方法”外语教学理念的“实用性”教学参数和“确保社会关联性”“提升文化意识”等宏观策略为指导,积极响应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更新外语教育理念、改善外语教学条件、加大“双师型”外语教师培养力度、推进协同育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等措施,深化改革,克服困难,突破瓶颈,以成功转型促进我国外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建红.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

[2]刘大军.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社会力量对高校课程管理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1(1).

[3]王庆功.转型与超越:应用型大学改革发展之道[J].山东高等教育,2016(3) .

[4]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

[5]宋义林,高树牧,陈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 .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56(2019)05-0077-03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后方法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编号:2019JGA312);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英语通用语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母语文化认同策略研究” (编号:2019KY0683)

[收稿日期] 2019-07-02

[作者简介] 梁毅 (1982-),男,广西梧州人,梧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 孔文静]

标签:;  ;  ;  ;  ;  

“后方法”视角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