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论文_王学玉

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论文_王学玉

【摘要】患者在经历围手术期时,常会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和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患者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的恢复情况,所以通过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以最佳状态进入手术室,安全的耐受手术,保证手术成功。方法选择210例围手术期患者发放责任护士需求表从而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取得彼此间的了解、信任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结果161例能平静的接受手术;14例患者因年龄小而惧怕手术,但家属能从容接受手术;35例患者充满信心的接受手术。结论 对围手术期病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减轻患者心理压力,配合医生顺利手术,并可增加手术成功率和效果。

【关键词】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外科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做好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肢体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围手术期也称手术全期(术前、术中及术后),指护士从迎接病人进人外科病房到病人术后痊愈回家这段时期。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护理的愈来愈凸显其重要性,而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普及和深化,使得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越来越被重视。它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在围手术期进行心理护理,可使患者以最佳状态进人手术室,安全耐受手术,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早日康复有积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2015年我科手术患者210例,男124例,女86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2岁,平均43岁。经过沟通,89%的患者手术前均有恐惧焦虑,表现为心悸、烦躁、易怒、睡眠欠佳,小儿则哭闹不止。仅11%的患者对医护、医疗设备充满信心。

1.2方法我科对每一位入院患者均发放责任护理需求表。根据表的内容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陌生感,以此取得彼此间的了解、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护理措施

在手术治理中手术会使病人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对手术患者实施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观察和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状态,使手术病人在术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克服恐惧心理,术中能够顺利配合,术后能够迅速康复,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1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从病人入院开始给予热情接待,护士应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接待患者,帮助患者熟悉科室环境、医院及科室规章制度,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从而消除患者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护士本身着装整洁,端庄的举止、言行,良好的气质,可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可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及被尊重感,使患者愿意同你接近。另外,舒适的环境是使沟通能进一步深入的条件,这样才可能尽快取得护患间的理解支持。取得患者的信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同时,善于使用语言技巧与患者沟通,启发诱导并耐心倾听患者说出的内心体验,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护理问题,达到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患者入院时应得到详细、认真的入院介绍;各种检查、化验的注意事项,对疾病的不同时期进行健康教育等。

2.3手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前患者的心理变化很大,如自尊心和依赖性增强,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及他人的尊重和爱护,且猜疑心重、感情脆弱等。术前应与患者进行交谈,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位、经历、文化修养以及所患疾病的种类不同,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开导,对焦虑明显的患者术前几天给予适当的镇静药,以保证术前有足够的睡眠。

2.4手术中心理护理将患者接入手术室后,护士要以亲切简洁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术中应做的配合及注意事项,必要时握住患者的手,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也使患者在减轻紧张和恐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安全感,手术人员在做术前准备和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与手术无关的交谈和噪声,给患者固定捆绑带时,应向患者解释作用和必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

2.5术后患者迫切想了解手术进行得如何,是否顺利、成功,担心手术效果,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准确信息,再加上术后身体虚弱、伤口剧痛,会令患者感到烦躁不安。所以,心理护理根据病情和手术性质的需要,认真做好手术后的护理,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及时采取护理措施,预防及护理并发症,使患者及早康复。?心理支持术后应经常看望患者,询问有无不适,检查切口有无异常情况,有无并发症的征象,对患者的主诉,应认真对待。如右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患者因带止痛泵而引起排尿困难,应根据情况向患者做细心解答。同时,还应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如翻身、石膏护理、床上肢体功能锻炼等。告知患者这样对康复的意义,消除患者紧张和恐惧感。?医护人员角色意识对心理护理的影响医护人员的角色意识是指使命感、责任感、医德观和自信力的总和。医护人员的角色意识主观作用和客观治疗效果必将反映到治疗护理全过程中,医护人员本身的心理素质是心理治疗优劣的关键,因为患者对施治人员的信任程度和彼此间存在的亲密关系本身也是一种心理治疗,即信心治疗。当患者潜意识中出现这种心情后,就会从内心的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对患者康复有良好作用。

3结果

研究表明,经我科系统的心理护理后,161例患者能平静的接受手术,14例患者因年龄小,惧怕手术但家属能从容接受手术,35例患者充满信心的接受手术。

4讨论

现代化医药护理模式的转变,说明人们的求医问药要求不仅仅局限于解决肢体病痛,而更深层次的要求给予心理沟通、理解、同情、安抚及支持,这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磨合的新生产物。实践证明这种新生产物将会有无穷的发展空间,它普及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近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衣食饱暖的美好现状。但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如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的污染、生活压力加大、人们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社会关系复杂或突发事件的发生等因素,常导致一些人心理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这种亚健康状况是不以药物或物理干扰能解决的,它必须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安抚和调理才能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有些患者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就立即产生一种高度紧张、恐惧的心理,这种应急性或一贯性亚健康表现,应当隶属于亚健康定义的范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变的过程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手术造成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正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手术治疗会造成机体的创伤,患者一般仍认为手术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尤其在手术即将实行的一个短时期内,这种恐惧达到了极点,机体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现代应激理论认为,人在危急状态下,神经—内分泌系统会释放儿茶酚胺,从而导致血压和心率的改变。本组结果显示,通过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治疗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及时发现和解决了患者所出现的问题,消除了他们对手术的恐惧,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按照服务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启迪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自我护理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治疗。为患者的肢体病痛治疗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努力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对患者合理的需要应尽量满足,与患者多交流、多沟通,用我们诚意和热心感化患者,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护理工作,适应我们的工作步骤,把患者心理护理与肢体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完善各项护理程序。

论文作者:王学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0

标签:;  ;  ;  ;  ;  ;  ;  ;  

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论文_王学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