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就业扩张的关系研究_科技论文

科技进步与就业扩张的关系研究_科技论文

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力量。而随着科技日益进步,是否会减少劳动需求,影响扩大就业,人们对此存在疑虑,认为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是一个两难选择。究竟如何正确认识、处理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我们试作如下探讨。

科技进步是否会影响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备不断更新,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势必会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所以科技进步不利于扩大就业。也有人认为,从短期和局部看,科技进步对就业有负面影响,但从长期和全局看,科技进步对扩大就业是有利的,能起到多方面的推动作用。我们倾向于第二种意见。

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生产过程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按一定比例,以某种具体形式实现结合的过程。社会生产对劳动力使用量的配置,一般受两个因素制约,即资本总量与资本技术构成。资本总量是指用于支付劳动力工资以及购买土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总资本;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总资本中生产资料数量与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的比例和具体形式,是由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状况决定的。即是说,生产过程中是多用一些劳动力,还是多用一些机器设备,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状况。一般来说,在总量资本确定的前提下,资本的技术构成高,表明每个劳动力所运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部分就少,即资本技术构成与劳动力需求成反比。反之,在资本技术构成不变的前提下,资本总量增加,对劳动力需求也将相应增加,即资本总量与劳动力需求成正比。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总量和资本的技术构成都处于经常变化过程中,两者的同比例变化仅是特殊情况,不同比例变化则是普遍的,绝对的。在一个时期内,如果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程度低于资本总量的扩大程度,那么对劳动力需求就会上升;反之,如果资本总量提高程度低于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程度,那么对劳动力需求就下降,失业人数就会扩大。由此说明,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究竟是起扩大作用还是起排挤作用,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针对不同情况作具体分析。

应该承认,从短期的局部现象看,随着科技进步,生产设备改善,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必然会减少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出现某种程度的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特别是结构性失业的产生,即是由于劳动力素质适应不了技术进步要求而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进步对扩大就业是有影响的。但只看到这一点又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科技进步之因,并非仅有失业之果,它也会产生与失业相反的结果,即对扩大就业产生诸多推动作用:

1.科技进步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扩大就业总量。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科学技术作为当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首先,科技进步可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劳动手段是劳动者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科技进步能促使人类不断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新的生产工具。而新的生产工具的运用,往往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劳动对象主要是指未经加工过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过的物质,科技进步可以改变原材料的物理或化学属性或导致新材料的出现。有人统计,目前世界各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新材料有25万多种,平均每年增长5%。 同时科技进步还可以为人们寻找获得新的矿藏或自然资源提供新的手段,因而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规模,或者降低人们获得这类劳动对象的成本。其次,科技进步能有效地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社会生产要求参加生产的劳动者的知识向系统化、多能化方向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熟练的、高超的劳动技能,这种客观要求可以迫使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和训练,更加自觉地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为什么发达国家劳动力的素质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素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受科技进步的推动。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生产自动化提供了有力的手段,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的发展和运用,能切实改善生产力的整体结构,合理组合生产力各要素,把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总之,科技进步已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加了资本总量和社会物质财富,扩大了生产规模,就能从总体上提高就业水平。

2.科技进步能带动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

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对工人就业所产生的两重效应:一方面,在生产部门中存在着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机器设备的进入而代替了人工、手工业工人大量失业的现象;另一方面,机器应用使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生产扩张,对原材料、燃料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所有相关部门的生产被带动起来,从而又大大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马克思认为,“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分析这几十年来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影响,事实证明马克思这一论断是科学的、正确的。科技进步能推动许多新兴产业部门形成和发展,它们有可能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地增加就业人员。

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其中技术因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技进步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是形成与发展新兴产业部门的主要推动力。例如最近几十年电子计算机工业、光导纤维工业等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无不来自当代科技革命的推动。这些新兴产业部门大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本身就具有容纳较多劳动力的特点。以机器人工业来说,机器人发明之初,人们认为机器人的出现会迫使大批工人失业。有关专家估计,一个机器人1个工作班次的效率等于2个半工人,2个工作班次等于4个半工人,连续3个班次的效果相当于6个工人。然而随着机器人成本的降低和工业生产对机器人需求的大量增加,一支设计、生产、操纵和管理机器人的职业大军将会相应出现。据一般估计,美国工厂装配一个机器人需要付出1名工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2—4年的工作量,调控和管理机器人, 则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也就是说机器人一方面取代了手工劳动,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新的就业需要。此外,新兴产业的出现必定能带动其他一系列有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如商业、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信息咨询业、医疗保健业等等,从而扩大劳动就业。在美国,预计到2000年有90%的劳动力在服务行业工作。由此可见,科技进步确能从多方面、多渠道促进就业人数的增加,提高职业开发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的结论是,科技进步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就业水平,在某些行业或企业中出现排斥劳动力的现象,但不会造成社会就业问题的严重恶化。从长期看,从更广阔的空间考察问题,科技进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对扩大就业将起到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作进一步分析的话,也可充分说明科技进步对就业的积极影响,这里我们以近代社会科技发展史上三次科技革命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18世纪70年代,以蒸气机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引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由手推磨时代跃入蒸气磨时代,实现了手工业到机械工业的转变,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科技革命发源地的英国,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随着蒸气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钢铁、煤炭、纺织等工业部门的迅猛发展,创造出机器制造、铁路、现代航运等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尽管机器大生产排斥了广大手工业者,使其加入了失业大军,但机器大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又吸纳了大量劳动者就业。据有关资料介绍,英国人口1750年约为770万人,一百年后的1850 年增至2750万人,棉纺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居民从1770年到1841年间增加近35倍。人口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科技革命对扩大就业的影响。

近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的发明为标志和内容。电力技术的应用,加上当时内燃技术、化工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的腾飞。这一次科技革命所创造的生产力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又远远超过了蒸气机的技术革命。在这期间显然失业一直是困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难题,但形成失业的主要症结不是科技进步。失业人口的增减主要和经济周期波动相关,并不和科技进步状况同步。在科技高速发展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不少国家仍能维持较高的就业水平。再以英国为例,从1860年到1960年的100年间, 劳动生产率提高2倍,劳动者人数也成倍增加,1960年时失业率仅为1.6%。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遍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及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一大批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计算机工业、光导纤维工业、激光工业、新材料工业、航天工业、机器人工业应运而生,形成一大批新兴产业部门,这些部门正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大量的新的就业机会。据80年代中期预测,日本在10年内需要上百万软件人员,美国则需要300万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 激光、光导纤维和新能源将成为美国工业的新兴技术部门,未来几年内,这些领域的就业人数将有大幅度的增加,仅激光工业,每年约需经培训就业人员60万人左右。

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每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对扩大劳动就业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结构性失业和就业不稳定等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并未因科技革命带来大量失业。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重大发现,均开拓了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为劳动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新兴产业部门的不断涌现,劳动者就业的内涵外延都将大大扩展,完全有可能达到较高的就业率。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科技进步还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量。劳动力供给和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以及这两者变化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关。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高低又与科技进步所决定的工业化程度相关。世界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人口转变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工业化以前阶段,一般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即工业化初期阶段,仍保持高出生率,但由于死亡率开始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第三阶段即工业化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死亡率继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相当高,但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第四阶段即完成工业化阶段,一般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低人口的增长率,甚至出现零增长的情况。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高度工业化,人口相应地出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劳动力供给呈缩小的趋势。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国家会进一步缩短工时,这在一定意义上等于减少了劳动力供给量。显然,这些都对扩大就业是有利的。

扩大就业与科技进步存在相关关系,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会产生矛盾。那么,实践中我们如何协调好它们间的关系,尽可能缓和它们间的矛盾,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总量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进步类型。

技术进步的类型,通常可分为三种:一是节约劳动力类型的技术进步。这是指在技术进步过程中,侧重于发展和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利用先进技术替代劳动力的使用,这种技术进步通常称为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二是节约资本型的技术进步。就是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机器设备等资本投入的比重相对于劳动力投入有所减少,或者说是劳动投入的比重在投入总量中比例较大,这种技术进步也就是所谓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三是介于上述两种之间的技术进步状态,即技术进步在改变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不引起资本与劳动二者配置比例的变化。

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技术进步类型,决定于一国特殊的国情。因我国目前的情况比较复杂,人们对此的看法不尽一致。我们认为,鉴于我国各区域、部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多层次性,技术进步类型的选择也应与之相适应,根据不同的层次选择不同的技术进步类型,这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为,第一,我国人口多,是个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大国,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就业问题都十分严峻。如果不顾这一客观实际,急于求成,选择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步类型,既无法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不能发挥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也会最终损害我国的经济发展。第二,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资金积累少,科技投入的能力弱,而在近期内国家和地方的财政面貌很难有大的改观。这说明目前我国缺少主要选择资金密集型技术的可能和条件。第三,作为大国,我国各区域、部门、行业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几十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市场关系比较发达的城市,同落后的农村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存在;少量具有先进的科技水平,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和半文盲还占人口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事实证明我国明显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技术进步的选择就不宜一律化。第四,当代世界以高科技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发展迅猛,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战略高度把发展高科技当作大事抓,我国也不能例外。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会发展高新技术,我们就会进一步拉大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无法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这一角度看,我们不能忽略资金密集型技术,必须抓住高新技术不放,大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科技成果,力争尽快进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先进行列。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做到扩大就业与科技进步的统一,必须按不同领域、不同部门资金积累、劳动力状况、科技发展现状选择不同的技术进步类型,即使在同一区域、部门也可选择不同的技术进步类型,这样既有达到接近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也有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大量适用技术,还有半机械化的手工劳动。在这不同水平的多层次技术并存的技术复合体系中,既有节约劳动力的技术,也有节约资本的技术,还有不引起资本与劳动力二者结合比例变化的中性技术,这样做显然有利于协调扩大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努力实现两者较好的统一。

在推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坚定不移地发展高新技术。

高科技领域是当今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热点,对我国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对此,我们已具备了发展高科技的必要能力和条件,只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决策,加大对高科技的投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能在高科技领域作出新的成绩,实现生产力发展的新飞跃,同时也为劳动就业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就把扩大就业的重点放在新技术部门,特别是有广泛发展前景的信息高速公路方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必须注重发展节约资本型技术。

节约资本技术所需投资规模小,创造劳动就业的机会多,生产产品的成本低,实现经济效益的周期短,同时这类技术一般容易被劳动者掌握,这些都和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而弥补资本的不足,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这方面亚洲不少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以日本为例,日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人均收入只有74美元,资本积累也很少,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这种基本国情促使日本选择了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坚持依靠劳动力优势,选择了资本有机构成低而劳动力密集型的模式,使单位资本最大限度地吸收容纳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一个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容纳甚至超过了人口的增长,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使全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积累了较雄厚的资本,才开始从劳动密集型技术转向资本密集型技术。韩国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应把节约资本型技术作为重点,以我们劳动力成本低这一基本比较优势来吸引资本,引进技术,换取资源,创造更多的收入较高的工业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移。这一点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

3.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部门、行业技术体系。

上文已述,各区域、部门、行业选择何种技术进步类型,应视各自情况而定。就区域来说,可根据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不同的技术水平、地理特点和经济实力,各自相应地选择不同层次水平的技术进步类型。经济特区和沿海省市要努力发展节约劳动力的高新技术;中部地区要注意发展介于节约劳动力和节约资本型之间的中性技术;西南地区在原有军工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次的技术体系;西部地区以选择节约资本型的技术,重点开发资源,以发展资源开发技术和初级加工技术为主。总之要因地制宜地发挥地区的相对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技术体系。

区域是如此,部门和行业也应如此。各部门和行业因各自生产性质不同、产品不同、原有的基础不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技术进步类型,力求做到既能促进自身发展,又有利于扩大就业。

标签:;  ;  ;  ;  ;  ;  ;  ;  

科技进步与就业扩张的关系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