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预习点滴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点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礼记·中庸》中有这样的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不论做什么事,事先都应该有所准备,强调了准备工作对于做事情的重要性.然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该不该预习,怎么预习,一直是老师们争议的话题.下面是笔者对于小学数学预习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预习要有针对性
预习工作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情况等主客观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
1.预习要“因题而异”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之前,应事先看看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预习.定义、公式是数学基础知识,其推导过程较为复杂,学生通过预习,往往不能理解其中道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其公式推导过程实践性强,思维严谨,且单从书面看较为抽象.学生预习容易造成仅背下公式、能够运用,但却省略了中间推导的思维过程的现象,形成知识空白.而对于那些由旧知识迁移而得的新内容,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独立探索,这种知识就适合学生提前预习.如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实现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通过预习能够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到课堂教学时师生都将觉得很轻松,事半功倍.
2.预习要“因生而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其独特的思维品质及学习品质.对于那些学习态度积极、思维品质良好、创新意识强、喜欢独辟蹊径的学生,教师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其学习需要.这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为他们留下更多的时间、空间去探寻知识背后更为广阔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其各方面能力.而对于那些按部就班、学习态度比较消极的学生来说,预习可能会造成他们更大的惰性,使其逐渐缺少探究知识形成过程的兴趣.
3.预习要“因师而异”
学生事先了解了学习内容,到了课堂之后已不是“白纸”一张,这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重组教材,以保持学生预习之后对新知仍有新鲜感,保证其学习新知的热情.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教学流程,合理调度课堂教学进程,因材施教,使学生预习与课堂学习两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在预习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更高层的精神交流,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师生交流互动相得益彰.反之,对于还不能深刻理解教材并灵活掌控课堂的教师,如果在学生预习之后仍“照本宣科”,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还易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没吃好”的现象.
二、预习要讲究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能够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小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预习呢?简言之——领、悟、疑、动、试、查.
领——学生刚开始数学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教师的引领在这时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在认真研习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规律,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且预习任务应难易适中,可操作性强,使学生的预习能有的放矢,富有实效.如预习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位》一课,教师布置了如下预习任务:(1)分别裁出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印”在脑海里.(2)寻找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物品.(3)根据裁出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估一估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面积.(4)画出1厘米、1分米,比较一下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引导性强、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预习作业,学生能够避免预习的盲目性,达到预习的效果.
悟——数学知识本身是有结构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都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方式联系着.零散的数学知识最终以一定的网络结构形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我们应培养学生寻找知识联系的能力,使学生在预习时,就能初步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在初步接触一项新内容时,都应有意识地回忆之前学过了哪些相关知识,新旧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例如学生在预习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应能主动搜索上册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相关知识,并利用旧知进行迁移,尝试学习新知识.正因为数学知识的结构性,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预习指导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联系旧知学习新知、融会贯通、自主整合的能力.有了这种“悟”的能力,学生就不会孤立地预习新知,而在一开始接触新知时,就能将新知纳入原有知识体系来尝试学习,这种预习效果将大大提高.
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积极思考、标注疑点,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理解知识,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生要带“疑”预习,对于课本呈现的内容,要多思多问,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做好记录,将这些疑点作为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学生要带“疑”学习,在课堂学习中,要敢于将自己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暴露出来,并努力从教师的授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数学知识,只靠在书本上读读看看、圈圈画画是无法正确理解掌握的.像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例如预习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可布置学生找出生活中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如火柴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在课本中问题的指引下,亲自去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棱、顶点,仔细观察这些面的特点,数一数棱和顶点的数量.通过亲自去操作去观察去感受,学生才能真正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试——尝试解题是数学预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现行教材中数学知识中很大一部分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学生在预习时很容易出现直接看课本答案,不经思考、不劳而获,从而陷入似懂非懂的境地.遇到这样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将解题过程遮盖起来,自己尝试着解题.解题完毕后再将自己的做法与书本的对照,在尝试答题的基础上理解课本的解法.有了这样一个独立尝试、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更深刻更准确.在预习新知之后,学生还应尝试着做一做练习题来检验预习效果.这种尝试,既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利于师生更好地制定课堂学习目标,抓住知识的重难点.
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搜索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们查找资料变得方便快捷.教师应当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时,利用各种途径去搜寻资料,了解与新知有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历史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内容,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预习《年、月、日》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找找资料,了解为什么四年一闰?为什么只有2月天数最少等.再如预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学生可以试着去了解一下分数的由来及分数的发展历史等.学生有了查找资料的习惯和能力,其所能获得的知识就愈加丰富和全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由此看来,只要把握好预习的针对性,外加方法得当,就能发挥其辅助学习、辅助教学的作用.师生做足预习工作,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这对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