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工程科技信息中心论文_周磊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工程科技信息中心论文_周磊

天津市金帆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天津 300210

摘要:信息管理属于战略管理的范畴,本质上是通过信息资源的计划、控制、整合、使用,以满足组织需求、目标的一种管理手段。本文对科技信息管理在国内外农业领域的发展史及应用典型进行归纳梳理,在阐明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客观需求和实际价值的基础之上,分析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为今后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发展;应用

1科技信息管理在农业中应用的国外研究现状

荷兰和美国是将信息技术运用至农业的先驱者,在此浪潮下,农业信息技术得以高速发展。纵观全球农业信息化发展史,经济发达国家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如美国、德国、新西兰、英国和日本等。相较而言,韩国和印度虽然较晚接触相关技术,但两国的发展势头却很强劲。上述国家在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实践中,充分结合本国的国情特点,逐步建立了本土特色。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率先涉猎智能化技术,将之与农业的探索与应用进行有效搭接,取得良好的科研成效。自90年代起,经历两代信息技术大变革后,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多媒体逐步成为主流技术媒介,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制造了时代机遇。如今,资源与环境的有效配置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相继搭建了资源与环境监测网络及其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实现了十多个经济体的国际共享式信息数据网络。与此同时,美国农业调查局研发构建了农业资源信息显示系统,加拿大则研发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区联网系统,充分体现该领域内对基础信息配置的重视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为统筹、研究及评定全球农业资源的发展近况和动态趋势,投入使用了全球农业资源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一定技术深度、运行力度良好。对于农业信息技术的探索与应用,发达国家不局限于现有研究成果,而是将切入点渗透至农业的各方各面,如农业信息加工处理技术、仿真模拟技术、专家决策系统、信息管理全平台等,并在研究进程中加速对农业系统配套设施及服务系统的搭建。由日本研发的农耕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从土壤情况、作物栽培存活情况、气象情况等维度入手,搭载全平台信息,服务于农业的信息化生产。此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各国等都逐步构建了地方性的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网点,农场所有者可通过网络技术支持,从服务中心获取农业材料、设备、价格、气象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实时反馈。

2科技信息管理在农业中应用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起步于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主要是将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工程、遥感技术等应用于农业信息技术研究。90年代,我国开发了许多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在各级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较早的一个综合性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是由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研制的国家级农业资源数据库,于1993—1996年开发完成。农业信息科学为农业信息管理系统运作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硬件设备、互联网、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生态状况、社会经济等因素,形成相对系统化、专业化的农业信息技术,构建具备信息资源收集、分析、整合、反馈等功能的新式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离不开数据库的技术支持,而该技术也是计算机学科中最具创新性、活跃度的领域之一,这对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长足进步、大胆革新起着关键性作用。

3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科技信息管理观念、设备滞后

农业科研工作落实到基层单位时,相关负责人、从业人员容易产生理念偏差。一部分人员对农业信息管理认知模糊,对科技信息化的涉猎也停留在较浅的层面,而对于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科研相融合的迫切性、重要性以及其间交互式、跨越式发展等问题都缺乏理性认知和热情探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上述情况已成为农业科研单位推进信息管理技术研究的通病和瓶颈,若不改变,将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长期性的阻碍,也无法有效满足工作任务的客观需求。互联网技术在国际多个领域内都具备高度适用性和传播性,但其中依托单机模式作业的软件发展则受到诸多限制、考验,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分析,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是不甚理想。对于农业信息管理系统而言,领域内缺乏具备完整网络系统的信息管理方,属于较多依靠单机模式作业的系统,这使得该系统在网络运用、互通方面的发展水平不高。

3.2科技信息管理职能弱化、信息整理工作浮于表面

当前,较多科研单位不认同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实施推广的战略意义,从而产生单位内规章、经费、设备、人员等的不合理配置现象,而单位的组织机构、服务体系、预算体系等更是不甚成熟,具体可表现为:(1)工作环节中必要的软硬件设施缺失,无法有效采集、加工、整合、传播信息;(2)工作主动性稍显不足,“无死角”式挖掘信息的意识缺失,不能深层次、多角度地找寻、收集信息源,使得农业科研从业人员总是处于信息贫瘠的局面

4科技信息管理在农业中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4.1营造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环境

要做好科技信息管理工作,需妥善处理环节中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前瞻性、跨越性、长期性的工作内容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将农业科技信息管理与农业科研单位的战略运营紧密结合,才能在具体实践中达成“高投入、优产出”的成效,具体的内容可包括:(1)将农业科研的硬件条件及配套设施作为开支的重要组分,并在配置相关设施时充分考虑农业环境、信息资源、交易市场等多方之间的利益关系;(2)大力促成必要的农业科研网络科技环境、电子图书馆等的建成;(3)为农业科技信息从业人员配齐办公场地、设备设施等,在实际工作中给予其一定的政策、经费支持以及宽容度,并在日常工作中有效渗透考评反馈体系,形成自下而上、跨部合作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推进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4.2围绕科研中心做好科技信息管理工作

农业科技信息管理的关键原则是统筹大局、紧跟中心,而在研究环节中需要的信息内容则是该项工作的必要内容。所以,农业科技信息管理需以科研中心为重点服务对象,与本单位存在一定合作空间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姻”,共同进行浸入式、阶段式、周期式的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工作,以将精准、可靠、及时、对口的科技信息进行效率化采集、整合、流通,进而提升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科技深度、适用程度和工作效益。

4.3强化科技信息网络建设

科研单位需为农业信息管理的职能运作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通过创建配置合理、形式完整、渠道畅通的科技信息网络,提升与国内外信息资源接触的机会,进而在信息资源的及时性、全面性、系统性等层面上有所建树,具体可表现为:(1)合理配置建成的局限网,并结合本单位的客观情况,对其进行二度改造,提升服务器、交换机等核心组件的配置参数及运作能力,从而为局域网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及流通保驾护航;(2)将科技信息管理列入本单位的战略运营环节,确立适用可行的科技信息化发展计划,并确立阶段性查验节点及其发展目标、最终发展目标.

结束语:

农业科技信息管理是符合“互联网+”时代主旋律的工作思路,适宜在我国推广施行。科技信息管理未来在农业中的应用,还有许多发展空间和余地,学科领域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姚卿达.数据库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赵胜利.乡镇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8.

[3]常国辉.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45

论文作者:周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6

标签:;  ;  ;  ;  ;  ;  ;  ;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工程科技信息中心论文_周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