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的革命基因论文

骨子里的革命基因

文/司马迹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它是成都人引以为豪的历史见证。

从廉政瞭望杂志社下楼,向东,步行不过百米,即是十二桥烈士陵园,红砂岩雕刻的丰碑前,36座烈士墓在松柏掩映中庄严静穆。

1949年冬,距成都解放仅有17天,国民党政府保密局将其在西南各地逮捕囚禁的共产党员、民主党派成员、革命青年和其他爱国志士全部秘密处死,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十二桥大惨案”。

都说成都人乐于安逸,但细数近代历史上革命战争、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成都人一声“扎起”,从不掉链子,除了十二桥烈士外,还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

发展人类学强调自下而上的参与发展理念。一是对人类学传统的长期田野调查方法加以改进,创造出了适应项目需要的快速田野调查—参与式乡村评估(PRA)。它秉承文化相对论,承认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鼓励人们坚持不同的观点,对他们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调动乡村社区的力量为实现他们所设想的未来而采取行动;[2]二是以PRA的普及为契机,力图将在PRA过程中所实现的发展人类学者与发展对象之间的权力倒置贯彻于整个发展过程,倡导一套民本主义的参与发展模式,赋权于发展对象,使之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参与整个发展的过程。[3]参与式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势必为经济带来更有力的推动与发展。

为国为民尽忠的气节

近代诗人吴芳吉把成都与“世界乐都”巴黎相提并论,甚至还有外国人把成都比作“东方的伊甸园”。为此有人告诫众人,少不入蜀。但成都人骨子里的革命基因来源之一正在这份安逸——“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之后中国历次革命,成都人都不曾缺席。1944年10月,成都市立中学举行爱国抗日宣传活动,成都警察局派兵包围了学校,并抓捕学生,用暴力殴打学生。成都全市中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对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独裁统治表示强烈抗议,这就是著名的“成都市中学生事件”。最终,蒋介石不得不将当时的成都市市长、警察局长、成都市立中学校长统统撤职。

超文本+赛博格,使得数码摄影的应用发生新飞跃,无论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数码摄影常驻,其延伸人类器官的同时,也造就了摄影使用的意义内爆。数码摄影不但是记忆、事物印记、副本、复制品,而且还具有了“警示性的外形”,“参与生产”。里奇说:

成都人虽不如周边地区剽悍耐战,但这种“天府之国”氛围中孕育出的“礼节”“荣辱”让家国情怀极重,为国为民尽忠死战的气节远远高于周边地区。抗战中四川热血青年请缨出征,其中有不少是成都地区的子弟兵。

1943年,泡桐树街9号77岁的老人陈治安,将赖以养老的独子送往军营,自己则申请由慈惠堂收容;成都市紫东镇中心学校潘觉民、陈光洁等四名女教师,发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求远征杀敌……

当时成都有大学生267名,中学生及公教人员等5148名,女生795名,都踊跃报名参军。政府施行严格身体检验,计合格2229名,录取者欢欣鼓舞,未被录取者深感失望。1945年日本投降后,《新华日报》还专门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

十二桥烈士陵园

成都文化底蕴深厚,即便普通老百姓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轻易是“麻”不倒更唬不倒的,有一种自发的责任和担当。这份责任和担当既在战斗一线流血流汗,也在大后方不断支援。

但赵尔丰显然没有研究过成都人,不知道成都人除了享受安逸之外,还有一股子倔强。这股子倔强在贾平凹笔下是“竹”。他说竹是成都的象征,是成都人的象征,女子“声调有竹音的清律,秀中有骨,雄中有韵”,“男子则有竹的气质,有节有气,性情倔犟,如竹笋顶石破土,如竹林拥挤刺天”。

毛泽东和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等联名撰赠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

文武二道中,成都人向来偏重于文,十分崇尚机谋智慧,本为祭奉刘备的汉昭烈庙口口相传演化为纪念大智慧诸葛亮的武侯祠。可见成都人从不崇尚蛮干,而是智勇双全。刘树龙告诉笔者,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中,成都人用鲜血书写了勇气与谋略。

当时中国经济已近崩溃,日本人企图借此瓦解中国后方民心,以战迫降。而成都人宁愿饿肚子,以献金救国运动作为坚决回答。这无异于筑起了一道精神长城,对稳定抗战大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了荣辱感、耻辱感,才会有铮铮铁骨;有了铮铮铁骨,即便面对明之不可为但又不得不为时,哪怕对手虎背熊腰,也无所畏惧!利用经营的酒楼掩护统战工作的车耀先,即是如此。

1910年,清政府为向英法德美银行团借款,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消息传到成都,岳府街上水泄不通。此后不久,清政府派了强势的总督赵尔丰来镇压,先是诱捕几个运动的负责人,又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当场打死30多人,造成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为保证施工质量,满足施工进度,在项目施工前就做到,预先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和预防措施,制定了多项质量管理制度,举办多期专项培训班。施工中,针对施工人员素质较差,质量意识淡薄。除对施工人员在施工前交底外,我们采取必要的过程控制,每个项目,都制定了过程控制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更正,避免质量隐患,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

“如竹林拥挤刺天”

从十二桥烈士陵园再往东两百多米,有一座雄伟庄严的塔碑——“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它是成都人引以为豪的历史见证。一百多年过去了,丰碑仍然肃穆地伫立。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刘树龙介绍,保路运动是成都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0年3月,国民党在成都制造“抢米事件”并嫁祸共产党,车耀先被捕,关押在贵州息烽监狱。在监狱中,车耀先面对国民党高官厚禄的利诱毫不动心,面对严刑拷打毫不畏惧,并同狱中难友一起与敌人开展斗争。1941年3月,车耀先与罗世文、韩子栋、许晓轩等人秘密组建狱中党支部提供了组织保障,在狱中与敌人斗争。

十四年抗战期间,整个中国的钱粮支撑,主要靠四川这个“大后方”负担。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一月之内成都米价上涨3倍以上,但各种捐献活动,几乎从未中断过。

通过隐喻,叶芝的所有诗歌被联结成一个内在有机的整体。对叶芝而言,作者创造隐喻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满足读者对未知事物的理解欲望,或满足读者对无法言说的情感的表达欲望。在读者的欲望和满足之间,正如在叶芝诗歌的隐喻之间,在其情感与理智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处于一种微弱的平衡状态,任何一方都难以打破这种平衡。这正是叶芝诗歌的持久魅力所在。

确实是“拥挤刺天”。清政府为了镇压四川保路革命,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造成武昌空虚,这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孙中山评价:“若没有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或许会推迟一年半载。”

研究区实际可采面积800km2,采样点位6446个,总体平均采样密度为8.06点/km2。其中I类景观区采样面积762.37km2,实际采样点6292个,采样密度8.25点/km2。Ⅱ类景观区(第四系分布区)采样面积37.63km2,采集样品154个,采样密度4.09个点/km2。采样密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如竹般性情中还孕育有一股血性,很琐碎、很直白的血性,用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李明泉的话来说,是人民骨子里那种“不胜不休”“血战到底”的坚韧精神。

成都人王铭章率领部队出川后,没补给,装备差,当时民国政府几个战区都不接纳,最终被第五战区地李宗仁收留。台儿庄战役中,王铭章与三千川军在藤县打援,拖住敌第十师团。激战数日,全军覆没,无一人投降,为李宗仁赢得了4天宝贵的时间,为台儿庄大捷铺平了道路。正所谓“君待我如上宾,唯有一腔热血相报”。

358份报告中,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高(294例,82.12%),其次为口服(36例,占10.06%)。最短的用药2 min后出现不良反应。由于部分ADR/ADE在初期的症状较为隐匿,没有引起患者注意或重视,导致延误治疗和没有及时上报ADR/ADE。本次统计的药品不良反应从使用到上报的时间,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ADR/ADE发生时间。见表4。

综上所述,浆液扩散方位角和裂隙倾角对注浆压力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实际注浆过程中,应结合注浆部位岩体裂隙的空间产状选取相应的注浆参数进行灌浆试验,当裂隙面产状变化时,合理估算注浆压力最优化参数的变化范围,减少最优参数确定的盲目性,提高注浆效率。

We are trading company looking for a big transaction of 30 containers of military barbed wire.

审时度势的勇气和智慧

日机的狂轰滥炸,使成都民众认识到:必须加强中国空军的力量。1941年6月20日,成都共募得献机捐款150万元,其中普通民众节衣缩食捐款20万元,一架飞机以“民众号”命名。成都各界青年,还捐购滑翔机1架。

就拿保路运动来说,在“成都血案”当晚,被抓起来的保路同志会成员需要及时将消息传到出去,组织全省范围内的运动。当时通讯条件下通知全省只有电报,但电报被清政府控制着,怎么办呢?他们裁截木板数百块,上写“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字样,然后将木板涂上桐油,投入江中,顺流而下。这被后人称为“水电报”。

研究学问为什么要勇敢啊?做一个学者,你每有一个新的发现或新的突破,必然会使很多传统势力不悦,学术上每迈一个台阶,必然有很多人不满意,如果没有一种勇敢的精神,突破这些传统的观念,大概就不大容易做成事情。

这些“水电报”把消息传遍川南、川东各地,更进一步掀起了各地群众揭竿而起的革命形势。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从来不是破坏,而是“顺乎天而应乎人”,是一种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这不仅需要血性,还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

老成都人、作家林文询说,成都人就是喜欢领先,不甘落后,就连改朝换代、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成都人也打了头阵。

保路运动是成都人给衰朽的清朝政府有力的一击,而在历史风云变革的清末,孤身行刺的勇士彭家珍,被称为“压垮晚清的最后一个刺客”。他1912年1月26日刺杀良弼后,不仅引起了轰动,也引发了时事的剧烈变革,甚至有人指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即是在这声巨响中诞生。

有时候领先是需要巨大的付出。1944年6月16日,第一批B29轰炸机群从成都附近各机场起飞,到日本钢铁中心八幡市上空投弹……这是从中国第一次完成远程轰炸日本本土。这背后是从1943年开始,无数衣衫褴褛、忍饥受冻的成都民工们流血流汗,硬是凭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和简单原始的工具,在半年里就修建好成都周边各个机场。

在第一次远程轰炸日本当天,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重庆特派员司徒华,在华盛顿对全体美国民众声音激昂地播讲:“此等庞大之机场,人力之大,为二千年前中国修筑长城以来所仅有!”

革命基因还需要审时度势的勇气和智慧,就如同挂在武侯祠的那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抢米事件”后,成都的中共四川组织审时度势,认为“四川党的建设工作已初步完成。但三四月来发展太快,新党员对党的基本知识还远远不够,党的基础不算稳固”,决定“以后组织方针是巩固与发展同时并进”。一方面迅速撤退党员干部,一方面努力做好地方实力派的工作,通过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高举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文询用“傲蜀狂楚”来形容成都人。显然,成都人骨子里的革命基因,不止有傲骨,还有拥挤刺天地气节、饱含着勇气和智慧地通透,深刻影响着整座城市,直至今日。

抗日战争中修建双流机场

标签:;  ;  ;  ;  ;  ;  ;  ;  

骨子里的革命基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